(共20张PPT)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孙淑娟
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的:
腐草化萤
腐肉生蛆
淤泥生鼠
自然发生论
17 世纪意大利医生雷地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
17世纪显微镜发明后,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V.Leeuwenhoek)首次利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当人们利用列文虎克的方法重新去考察雷地的实验时,便发现那些密封着不生蛆的肉还是长有密密麻麻的细菌。于是人们很容易想到比较大的生物―――蛆虫固然不能自然发生,但是较小的微生物还是能够自然产生的。
列文虎克
1775年,意大利生理学家L.斯帕兰扎尼将肉汤在密闭管内煮沸了45分钟,然后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肉汤并没有腐败,从而证明微生物也不能自然发生。但是反对者认为在密闭管内煮沸肉汤后,也使肉汤不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了,因而影响了自然发生。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那这些微生物是来自空气呢?还是来自肉汤本身呢?
工作中的巴斯德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我们比较熟悉的成就有:否定自然发生说,发明狂犬病疫苗、巴氏消毒法等。
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的还是来自于空气呢?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疑问句
陈述句
探究的基本过程
巴斯德
曲颈瓶
能使外界空气进入,而空气中的微生物无法进入
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的还是来自于空气呢?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疑问句
陈述句
探究的基本过程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肉汤变酸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
2.巴斯德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本实验中
①A瓶、B瓶有哪些相同条件,哪些不同条件?
②本实验两个瓶内的结果的不同是由哪一因素引起的?
③设置A瓶的作用是什么?
微生物
作对照。
——变量
相同条件:肉汤、加热时间、均与空气接触等。不同条件:A瓶有微生物,B瓶没有微生物。
设计了曲颈瓶。
动动脑
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为验证这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变量
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
有一种甲壳纲的小虫叫鼠妇,俗名西瓜虫或潮虫,你一碰它它就蜷作一团,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茅草屋)、庭院内。为了证明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应怎样进行探究?
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探究光照对鼠妇的影响
鼠妇喜欢光照还是喜欢黑暗的环境呢?
鼠妇喜欢黑暗的环境。
湿土
黑暗
光亮
实验步骤:
1.在解剖盘内放入一些湿土。
2.以中间线为界,在湿土两侧放入一定数量的等量鼠妇。
3.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书本制造黑暗的环境,一侧明亮,静置2分钟。
4.每分钟统计一次光照和黑暗两侧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
变量:光
1.取一滴池塘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尝试辨认各种生物。
2.在同一时间段,利用湿度传感器依次测出树林、花园、草坪、农田等离地面1.5米高度处的空气湿度。
3.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
4.曲颈瓶实验。
观察法
测量法
调查法
观察法、实验法
探究的常用方法
阅读教材P11最后一自然段到P13,尝试说出以下活动主要运用了哪些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进行测量获得必要的数据,分析与判断数据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在科学探究中,还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课堂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2.探究的常用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1.巴斯的实验设计曲颈瓶的目的是( )
A.与外界空气隔绝
B.与外界微生物隔绝
C.防止水分进入
D.降低温度
B
课堂练习
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 )
A.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B.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均不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均相同
D
3.准备两组小麦种子供实验,在充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下,哪个实验能证明小麦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
A.两组种子都放在黑暗处
B.甲组种子放在强光下,乙组种子放在冰箱中
C.两组种子都放在弱光下
D.甲组种子放在光下,乙组种子放在同温度的黑暗处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