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生物济南版八年级下册5.1.4《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练习12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生物济南版八年级下册5.1.4《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练习1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5-09 14:30:51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生物济南版八年级下册5.1.4《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练习12
一、选择题
1.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
A.生存环境变化 B.自然选择
C.生物变异 D.弱肉强食
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时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3.现存的生物钟,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
A.制约环境 B.影响环境 C.改变环境 D.适应环境
4.(2017八上·文登期末)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使用的结果
B.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结果
D.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  )
A.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B.自然选择在野兔和鹰的进化中没发挥作用
C.一种生物的进化与周围生物没有关系
D.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6.(2015八上·东港期末)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7.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有化石证明许多生物种类只存活了短暂时间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缓慢 B.繁殖能力太强
C.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 D.人工选择导致
8.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的结果是(  )
A.生存斗争 B.适者生存 C.遗传变异 D.过度繁殖
9.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B.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动物在生存斗争中,体型较大的一定获胜
10.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二、非选择题
11.根据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   (填“遗传”或“变异”)的。
(2)从图②、③看出,颈长的长颈鹿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由此可见,颈短是   (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3)自然界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的就被淘汰掉,这就是   。
12.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 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人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放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
④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表,请分析回答:
a.第三代中,   色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   色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一致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得出结论:   。
(5)列举两种具有保护色的生物: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根本原因(外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弱肉强食即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 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物种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故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B
【分析】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存在很多误解,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进废退”观点和“环境引起进化”的观点,本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变异才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自然环境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它不能表明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只能说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新的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存生物中,有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原因是这些生物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4.【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雄角马的角由于经常在争夺配偶中作为武器,这样角发达的雄性角马一般都能找到配偶,其性状经过逐代积累,而形成现在角发达的雄性角马类型.而角不发达的雄性角马由于得不到配偶,其性状得不到传递,而被淘汰.
故选: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生存压力对奔跑速度的选择,跑的慢的野兔就会被雄鹰吃掉,这样跑的快的野兔就被选择,他们的后代也会跑的快,如此进化,就会越来越快,而对于雄鹰,同样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视觉不敏锐的雄鹰就不容易捕捉到野兔,就会被淘汰掉,这样,生存下来的雄鹰都是视觉敏锐快的,这样一代一代的进化,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6.【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棉铃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棉铃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是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棉铃虫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7.【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这就是适者生存。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因此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的说法不正确,即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0.【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进化历程为:
11.【答案】(1)遗传
(2)不利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对生物自身来说,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从图②、图③看出,颈长的长颈鹿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由此可见,颈长是有利变异,颈短是不利变异。
(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1)遗传
(2)不利
(3)自然选择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2.【答案】(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绿色 灰色 B;相一致 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5)青蛙、蜥蜴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 (1)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即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想探究保护色的形成,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应该是对提出的问题肯定或者否定的推测。因此本探究实验的假设应该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考查数据分析的能力,从表格数据比较结果来看,绿色昆虫幸存者比例逐代增多,灰色昆虫幸存者比例逐代减少。B考查保护色的概念和成因,保护色即动物体色与环境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体色特点,此实验中绿色昆虫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多,说明了绿色昆虫与环境(有绿地毯的房子)相一致,所以绿色成了昆虫的保护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探究实验的结论即通过探究来验证假设正确与否,本探究实验证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即假设是正确的。
(5)本小题考查对保护色实例的认知和分析,身边的许多生物都有保护色,例如青蛙、蜥蜴等。
故答案为:(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绿色 灰色;
B.非常相似(一致) 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5)青蛙、蜥蜴等
【分析】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具有优势,绿色昆虫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多,说明绿色昆虫与环境(有绿色地毯的房子)相一致,所以绿色成了昆虫的保护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 / 12017-2018学年生物济南版八年级下册5.1.4《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练习12
一、选择题
1.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
A.生存环境变化 B.自然选择
C.生物变异 D.弱肉强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根本原因(外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弱肉强食即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 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物种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故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B
【分析】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存在很多误解,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进废退”观点和“环境引起进化”的观点,本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变异才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自然环境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时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它不能表明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只能说具有耐寒特性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新的环境。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3.现存的生物钟,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
A.制约环境 B.影响环境 C.改变环境 D.适应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存生物中,有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原因是这些生物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4.(2017八上·文登期末)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使用的结果
B.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结果
D.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雄角马的角由于经常在争夺配偶中作为武器,这样角发达的雄性角马一般都能找到配偶,其性状经过逐代积累,而形成现在角发达的雄性角马类型.而角不发达的雄性角马由于得不到配偶,其性状得不到传递,而被淘汰.
故选: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雄鹰的视觉越来越敏锐。该现象说明(  )
A.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B.自然选择在野兔和鹰的进化中没发挥作用
C.一种生物的进化与周围生物没有关系
D.野兔和鹰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生存压力对奔跑速度的选择,跑的慢的野兔就会被雄鹰吃掉,这样跑的快的野兔就被选择,他们的后代也会跑的快,如此进化,就会越来越快,而对于雄鹰,同样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视觉不敏锐的雄鹰就不容易捕捉到野兔,就会被淘汰掉,这样,生存下来的雄鹰都是视觉敏锐快的,这样一代一代的进化,雄鹰的视觉也越来越敏锐。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6.(2015八上·东港期末)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棉铃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棉铃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是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棉铃虫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7.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有化石证明许多生物种类只存活了短暂时间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缓慢 B.繁殖能力太强
C.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 D.人工选择导致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这就是适者生存。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的结果是(  )
A.生存斗争 B.适者生存 C.遗传变异 D.过度繁殖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故答案为:B。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9.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B.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动物在生存斗争中,体型较大的一定获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因此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的说法不正确,即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0.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进化历程为:
二、非选择题
11.根据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   (填“遗传”或“变异”)的。
(2)从图②、③看出,颈长的长颈鹿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由此可见,颈短是   (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3)自然界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的就被淘汰掉,这就是   。
【答案】(1)遗传
(2)不利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对生物自身来说,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从图②、图③看出,颈长的长颈鹿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由此可见,颈长是有利变异,颈短是不利变异。
(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故答案为:(1)遗传
(2)不利
(3)自然选择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2.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 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人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放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
④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表,请分析回答:
a.第三代中,   色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   色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一致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得出结论:   。
(5)列举两种具有保护色的生物:   。
【答案】(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绿色 灰色 B;相一致 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5)青蛙、蜥蜴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 (1)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即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想探究保护色的形成,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应该是对提出的问题肯定或者否定的推测。因此本探究实验的假设应该是“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考查数据分析的能力,从表格数据比较结果来看,绿色昆虫幸存者比例逐代增多,灰色昆虫幸存者比例逐代减少。B考查保护色的概念和成因,保护色即动物体色与环境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体色特点,此实验中绿色昆虫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多,说明了绿色昆虫与环境(有绿地毯的房子)相一致,所以绿色成了昆虫的保护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探究实验的结论即通过探究来验证假设正确与否,本探究实验证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即假设是正确的。
(5)本小题考查对保护色实例的认知和分析,身边的许多生物都有保护色,例如青蛙、蜥蜴等。
故答案为:(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绿色 灰色;
B.非常相似(一致) 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5)青蛙、蜥蜴等
【分析】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具有优势,绿色昆虫比灰色昆虫幸存者多,说明绿色昆虫与环境(有绿色地毯的房子)相一致,所以绿色成了昆虫的保护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