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1 空气与氧气 同步测试(2)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1 空气与氧气 同步测试(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4-23 14:37:2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1 空气与氧气 同步测试(2)
一、选择题
1.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纯碱(Na2CO3) D.氢氧化钙[Ca(OH)2]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A、O2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故A错误;
B、根据定义可知,H2O是氧化物;故B正确;
C、纯碱含有3种元素,;故C错误;
D、氢氧化钙含有3种元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铁丝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沙
D.铁丝的温度太低,无法燃烧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助燃剂;
【解答】由题意可知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就是铁丝没有燃烧起来;其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助燃剂、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可燃物;
A、氧气太少或纯度不足,是助燃剂的问题,有可能导致铁丝不燃烧;故A错误;
B、铁丝生锈之后隔离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缺乏助燃剂,不会燃烧;故B错误;
C、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掉落,炸裂瓶底,与是否能燃烧没关系;故C正确;
D、铁丝温度太低没有达到着火点,肯定不会燃烧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1777年舍勒在《火与空气》一书中指出:空气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火空气”和“浊空气”组成,其中“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下列物质不能与“火空气”发生反应的是(  )
A.木炭 B.红磷 C.二氧化碳 D.铁丝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 。
氧气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参与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
【解答】根据叙述可知,火空气是氧气;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可知:木炭、红磷、铁丝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是灭火剂,不可燃烧;
故答案为:C。
4.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C.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
D.氧气不易溶于水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 。
氧气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参与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
【解答】A、颜色、气味是物理性质;故A错误;
B、助燃性、燃烧都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是化学性质;故B正确;
C、密度是物理性质;故C错误;
D、溶解性是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能说明木炭跟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
A.燃烧匙内还有黑色固体剩余
B.发出明亮的白光
C.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集气瓶变热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木炭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燃烧匙内还有黑色固体剩余,只说明木炭有剩余;发出明亮的白光只是现象,不是基本特征;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依据;集气瓶变热只是现象,不是基本特征。
【解答】A、木炭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燃烧匙内还有黑色固体剩余,只说明木炭有剩余;故选项错误;
B、发出明亮的白光只是现象,不是基本特征,故选项错误;
C、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项正确;
D、集气瓶变热只是现象,不是基本特征,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6.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B.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氧气输出的速度
C.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 。
【解答】A、氧气不溶于水,通过观察气泡,可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A不符合题意;
B、气泡的速度就是气体的输出速度;B不符合题意;
C、b导管连接氧气瓶,会把水压入病人口内;C符合题意;
D、a端接氧气瓶,b端接病人,氧气可以进入到病人体内,还可以对氧气进行加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有A、B、C三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由此推断:A为   ;B为   ;C为   。(填化学式)
【答案】O2;S;SO2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助燃性;
【解答】B可以在A中燃烧,故A为氧气;B燃烧有蓝紫色火焰,故B为硫;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A、O2; B、S ;C、SO2。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的细铁丝应先   ,这个变化是   变化。
(2)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   。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集气瓶内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内的适宜时刻和方法是   。为什么?   。
(3)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是   。
(4)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用砂布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物理
(2)的受热面积;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避免火柴梗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可燃;
【解答】(1)铁丝在空气中容易生锈;所以实验开始前要用砂纸打磨;打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用砂布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物理;
(2)铁丝直接点燃比较难,所以要用火柴引燃;为了让实验更快,所以把铁丝弄成螺旋状,让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铁丝引燃的火柴点然后,不能过早的深入集气瓶中,因为氧气是有限的,所以要等火柴快燃烧完了,才伸入集气瓶中;由于铁丝燃烧会生成高温的熔融物,如果直接滴落到集气瓶底部会导致集气瓶炸裂,所以需要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沙子或水;故答案为:接触面积;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避免火柴梗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3)答案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4)铁与氧气点燃生成的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答案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1)用砂布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物理;(2)接触面积;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避免火柴梗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9.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解答】实验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因此该实验中除了铁丝粗细不同之外,其他所有的条件都要相同;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0.如图所示,取一个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复燃,且图甲所示的方式比图乙所示的方式燃烧得更剧烈。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
【答案】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能助燃,不可燃,能供给呼吸;
【解答】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瓶中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在甲瓶中比乙瓶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在研究“带火星木条复燃与氧气体积分数的关系”的课题中,采取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取5只250毫升集气瓶,向5只集气瓶中分别装入25毫升、50毫升、75毫升、100毫升、125毫升的水,并用毛玻璃片盖住,依次编号为1、2、3、4、5。
②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制取氧气,通过排水法将上述1~5号瓶中的水排去。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1~5号瓶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计算数据,填入下表。
集气瓶标号 1 2 3 4 5
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8.9% 36.8% 44.7% 52.6% 60.5%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在纯氧中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复燃
C.只要有氧气存在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上述实验表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请你再举一例,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答案】(1)B
(2)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硫粉,放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就能复燃,故选B;
(2)根据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举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故答案为: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硫粉,放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
故答案为:(1)B;(2)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硫粉,放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其他例子合理即可)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1 空气与氧气 同步测试(2)
一、选择题
1.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纯碱(Na2CO3) D.氢氧化钙[Ca(OH)2]
2.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铁丝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沙
D.铁丝的温度太低,无法燃烧
3.1777年舍勒在《火与空气》一书中指出:空气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火空气”和“浊空气”组成,其中“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下列物质不能与“火空气”发生反应的是(  )
A.木炭 B.红磷 C.二氧化碳 D.铁丝
4.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C.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
D.氧气不易溶于水
5.能说明木炭跟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
A.燃烧匙内还有黑色固体剩余
B.发出明亮的白光
C.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集气瓶变热
6.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B.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氧气输出的速度
C.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7.有A、B、C三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由此推断:A为   ;B为   ;C为   。(填化学式)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的细铁丝应先   ,这个变化是   变化。
(2)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   。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集气瓶内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内的适宜时刻和方法是   。为什么?   。
(3)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是   。
(4)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9.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二、填空题
10.如图所示,取一个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复燃,且图甲所示的方式比图乙所示的方式燃烧得更剧烈。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
11.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在研究“带火星木条复燃与氧气体积分数的关系”的课题中,采取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取5只250毫升集气瓶,向5只集气瓶中分别装入25毫升、50毫升、75毫升、100毫升、125毫升的水,并用毛玻璃片盖住,依次编号为1、2、3、4、5。
②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制取氧气,通过排水法将上述1~5号瓶中的水排去。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1~5号瓶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计算数据,填入下表。
集气瓶标号 1 2 3 4 5
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8.9% 36.8% 44.7% 52.6% 60.5%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在纯氧中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复燃
C.只要有氧气存在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上述实验表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请你再举一例,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A、O2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故A错误;
B、根据定义可知,H2O是氧化物;故B正确;
C、纯碱含有3种元素,;故C错误;
D、氢氧化钙含有3种元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助燃剂;
【解答】由题意可知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就是铁丝没有燃烧起来;其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助燃剂、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可燃物;
A、氧气太少或纯度不足,是助燃剂的问题,有可能导致铁丝不燃烧;故A错误;
B、铁丝生锈之后隔离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缺乏助燃剂,不会燃烧;故B错误;
C、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掉落,炸裂瓶底,与是否能燃烧没关系;故C正确;
D、铁丝温度太低没有达到着火点,肯定不会燃烧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 。
氧气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参与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
【解答】根据叙述可知,火空气是氧气;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可知:木炭、红磷、铁丝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是灭火剂,不可燃烧;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 。
氧气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参与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
【解答】A、颜色、气味是物理性质;故A错误;
B、助燃性、燃烧都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是化学性质;故B正确;
C、密度是物理性质;故C错误;
D、溶解性是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木炭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燃烧匙内还有黑色固体剩余,只说明木炭有剩余;发出明亮的白光只是现象,不是基本特征;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依据;集气瓶变热只是现象,不是基本特征。
【解答】A、木炭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燃烧匙内还有黑色固体剩余,只说明木炭有剩余;故选项错误;
B、发出明亮的白光只是现象,不是基本特征,故选项错误;
C、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项正确;
D、集气瓶变热只是现象,不是基本特征,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 。
【解答】A、氧气不溶于水,通过观察气泡,可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A不符合题意;
B、气泡的速度就是气体的输出速度;B不符合题意;
C、b导管连接氧气瓶,会把水压入病人口内;C符合题意;
D、a端接氧气瓶,b端接病人,氧气可以进入到病人体内,还可以对氧气进行加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O2;S;SO2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助燃性;
【解答】B可以在A中燃烧,故A为氧气;B燃烧有蓝紫色火焰,故B为硫;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A、O2; B、S ;C、SO2。
8.【答案】(1)用砂布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物理
(2)的受热面积;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避免火柴梗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可燃;
【解答】(1)铁丝在空气中容易生锈;所以实验开始前要用砂纸打磨;打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用砂布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物理;
(2)铁丝直接点燃比较难,所以要用火柴引燃;为了让实验更快,所以把铁丝弄成螺旋状,让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铁丝引燃的火柴点然后,不能过早的深入集气瓶中,因为氧气是有限的,所以要等火柴快燃烧完了,才伸入集气瓶中;由于铁丝燃烧会生成高温的熔融物,如果直接滴落到集气瓶底部会导致集气瓶炸裂,所以需要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沙子或水;故答案为:接触面积;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避免火柴梗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3)答案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4)铁与氧气点燃生成的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答案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1)用砂布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物理;(2)接触面积;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避免火柴梗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9.【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解答】实验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因此该实验中除了铁丝粗细不同之外,其他所有的条件都要相同;
故答案为:C。
10.【答案】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能助燃,不可燃,能供给呼吸;
【解答】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瓶中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在甲瓶中比乙瓶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答案】(1)B
(2)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硫粉,放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就能复燃,故选B;
(2)根据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举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故答案为: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硫粉,放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
故答案为:(1)B;(2)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硫粉,放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其他例子合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