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2-14 19:40:56

文档简介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习目标:
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重点:
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及其区别;河谷的形成过程;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协作探究 图文分析
学习过程: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 ,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 和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 有关。
侵蚀地貌
时期(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发育初期(上游山地)
以向 和向 侵蚀为主,
使河谷不断 和 。
型谷
中期(中游)
向 的侵蚀作用减弱,向
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
侵蚀, 堆积。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展
成熟期(中下游平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型谷
思考:1.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观中有“攻位于讷”(讷: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这种风水观有其科学性吗?
2.长江三峡是怎样形成的?
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 减弱的情况下,会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包括 、 和
三种类型。
部位(位置)
形成过程
地貌类型
地貌特点
山区(山麓地带)
当水流流出 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
,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 ,
河流搬运的物质在
堆积下来,形成 地貌


以谷口为顶点
呈扇形,从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 ,堆积物颗粒由 变
河流中下游地区
河流在 堆积,形成 。
、的面积不断扩大,在
露出水面,形成
。 河漫滩
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 。


地势平坦、宽广
河流入海口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
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 ,
河水流速 ,河流所携
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 。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思考:根据黄河三角洲的案例推断一般形成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类型
人口主体
规模
形成早晚
乡村聚落
农业人口为主
较小
较早
城市聚落
非农业人口为主
较大
较晚

思考: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我国南北方的乡村聚落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3.在山区河谷中的聚落如何分布,为什么?
4.平原低地的聚落一般怎样分布,为什么?
做P81活动题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标解读: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材分析]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河流地貌”的重点。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组织。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文中已经涉及到的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河流侵蚀和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差异。2.学生能够说明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3.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4.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不同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河谷的演变[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学时安排] 2学时[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导入新课:展示黄河不同河段的图片新课讲授:1.提出问题:河流是怎样形成的?2.课件演示:(1)大气降水在山区的汇集情况。(2)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3.讲解河谷的形成演变过程。(1)展示瀑布和科罗拉多大峡谷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溯源侵蚀和下蚀。(2)板图分析侧蚀发生的河岸及河床、流域的演变过程。4.案例分析: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5.小结: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是由多种侵蚀方式共同作用而成,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主要的侵蚀方式不相同。
学生观察黄河不同河段的地貌景观差异根据黄河图片,让学生推测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一边观看图片,一边讨论河谷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区别河谷与沟谷。3.结合见过的河流、课文、图片、录像等资料,探究学习以下内容:①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②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侵蚀方式及对河谷的影响。③侧蚀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规律。④河流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形态。学生描述河谷形成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各种河流地貌形态有感性认识充分发挥想象力,训练学生把感性知识转为理性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河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河谷形状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图,让学生在巩固学习外力作用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了解流水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承转:从黄河上、中、下游分别选取一幅景观图片,进行对比分析,过渡到河流堆积地貌:以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为例1.课件演示:(1)冲积扇图片;(2)洪积扇图片;(3)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河漫滩平原图片;(4)三角洲平原图片;(5)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2.自学导读
3.活动:从地貌构成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及其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利与弊
学生观察分析图片,识别河流堆积地貌。
通过阅读和识图,学生概述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的发育
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释所问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学会从案例和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对问题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处理整节课的知识,效果更好
探究学习使知识再现,既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图片展示:高原、山区、平原地区聚落景观图,提出问题:不同地形条件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案例分析:聚落选择
3.课堂小结:
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形条件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生根据所提供图片进行聚落位置选择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建构起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溯源侵蚀
侵蚀类型 下蚀
侵蚀地貌 侧蚀
(河谷) 初期:河谷横剖面呈“V”形
河谷演变 中期: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河流地貌 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洪积—冲积平原 高原:聚落呈狭长的带状
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河漫滩冲积平原 影响聚落分布 山区:聚落呈明显条带状

三角洲平原 平原:形成沿河聚落带和沿海岸聚落带
[学习评价]
资料: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海拔 5300 米以上的喜玛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它径流量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 3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一些重要城镇的所在,如自治区首府、“日光城”拉萨。第二大城市古城日喀则,具有抗英斗争光荣历史的英雄城市江孜,新兴的工业城市林芝八一镇等等,都座落在流域内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成为西藏工农业经济、贸易、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百十万英勇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历来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绘绣着这壮丽的山河。
1、根据以上资料,阐述雅鲁藏布江河曲处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
2、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对雅鲁藏布江谷地的聚落位置选择进行评价。
探究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在操场北侧山坡附近人造一条河道,用水桶浇注水,让学生动手、观察、探究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3题。
1.形成图中地貌的外力作用为(  )
A.流水搬运 B.海浪侵蚀
C.流水堆积 D.洋流搬运
2.下列地貌中与该地地貌成因相同的是(  )
A.长江三峡 B.江汉平原
C.渭河谷地 D.喀斯特地貌
3.该地区聚落(  )
A.分布在广阔的冲积扇平原
B.呈点状分散分布
C.蜿蜒分布于山前
D.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1~3.解析 根据图中河流、海洋的分布,可知图中地区在河口处,其地貌为河口三角洲,由此分析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1.C 2.B 3.D
下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层地区,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  )
A.“U”型谷 B.冲积扇平原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答案 C
5.上图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________河段。(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入海口处
答案 A
读下面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6~7题。
6.河流上游(②处以上)的剖面图可能是(  )
7.图中②处有比①、③、④处规模更大的聚落,该处的河流地貌为(  )
A.V型谷 B.冲积扇
C.三角洲 D.河漫滩平原
6~7.解析 ②处以上河流位于上游山区,下切侵蚀强烈,形成“V”型谷,如D图所示。②处为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
答案 6.D 7.B
8.河中若有沙金,淘金处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图中②处位于河流凸岸,沉积作用明显。
答案 B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不胜枚举。下图中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被称为“蛇曲”。据此回答9~10题。
9.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褶皱起伏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 D.风沙堆积
10.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10.解析 第9题,河流在地势平坦地区出现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造成的。第10题,河流上游多侵蚀地貌,如“V”型谷;白鹭洲是流水堆积地貌;长江在中游流动,形成弯曲的河道,是侧蚀的结果;江水穿过峡谷,是侵蚀作用。
答案 9.C 10.B
读“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由图可知(  )
A.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12.该地貌主要分布在(  )
A.山间河谷出口处 B.大江大河的中下游
C.盆地中心 D.河流入海口处
11~12.解析 第11题,图示地貌为冲积扇的剖面图,沉积物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扇形地上部地下水埋藏深。第12题,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地势逐渐和缓,沉积作用明显的河流出山谷口处。
答案 11.C 12.A
读下面四幅著名河流分布图,完成13~14题。
13.上述四条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面积最为广阔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上述四条河流中,沿河流两侧50km范围内人口聚落最稠密的应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3~14.解析 依据图中经纬网和水系轮廓、海陆分布信息判断①为刚果河,②为巴拉那河,③为密西西比河,④为尼罗河。密西西比河流域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尼罗河沿岸人口非常密集,埃及人口分布极为不均。
答案 13.C 14.D
二、综合题
15.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区以200米等高线为界地貌类型有何不同?
(2)分析图中居民点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3)A城区成为当地较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分析图中的条件为A城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 (1)西侧为山地,东侧为平原。
(2)特点:①沿河及交通线分布;②平原多,山区少。
原因: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河流及交通沿线交通便利,居民点分布多。
(3)两条河流汇合处,并有铁路经过。
(4)河流汇合处,水源充足,可解决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铁路经过,为城市商品交换、人口流动提供了方便;河流的运输功能会促进城市的发育。
16.读下面图①泉州市水系图,图②泉州市年内气温、降水月份分配,图③河谷地貌,并结合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泉州气候温暖,冬季不冷;热量丰富,降水充足;植物四季常绿,农作物终年可生长。“四季有花常见雨”是泉州气候的真实写照。因气候常年温暖舒适,故泉州有“温陵”的雅称。
材料二 晋江发源于戴云山东麓,干流上游俗称西溪,在南安双溪口汇入大支流东溪后始称晋江,全长182千米。晋江是泉州市最主要的河流,也是福建省的第三大河,它可以说是泉州市百万人民的“母亲河”。
(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方面分析泉州市气候的成因。
(2)根据图中信息,说明晋江的流向是________,其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________。
(3)图中晋江上游M处的河谷形态应是图③中的________,此处河流的外力作用方式以________为主。
(4)从晋江上游到下游,沿岸聚落的密度有什么变化?试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 (1)夏季,大陆比同纬度的海洋热,形成低压,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盛行,气候炎热多雨;冬季,大陆比同纬度的海洋冷,形成高压,来自内陆的干燥气流盛行,气候温暖少雨。
(2)自西北向东南 大气降水
(3)B 侵蚀
(4)聚落密度增大。河流下游多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利的运输条件和较为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更适合聚落的发展。
课件28张PPT。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活动,从长江上游往下沿江游览,在长江的上游,他们来到了虎跳峡,小明为虎跳峡的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所吸引。 经过了两天的航行,游船进入了长江的中游河段荆江,小明向前方望去,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而在河流两岸、部分河道则出现了浅滩,有居民站在浅滩上悠然地钓鱼。
不知不觉间,小明他们在船上已经过了五天,船已经接近终点站上海。小明向河岸望去,只见两岸一片开阔平坦的景象,还可以看到远处几乎消失在地面的轮船,不禁让人想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伸长加深展宽(一)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类型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www.jkzyw.com 2.河谷的演变初期成熟期沟谷沟谷流水沟谷加深和延长V字形峡谷出现河湾槽形河谷下蚀溯源侵蚀侧蚀侧蚀中期讨论: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并请说明理由。AB河岸A、B最有可能首先出现浅滩的是: 原因: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测蚀作用较强,往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而A为凸岸ABABB为凹岸受侵蚀,河床深。溯源侵蚀下 蚀侧 蚀侵蚀
类型初期:河谷横剖面呈“V”形中期: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槽形河流侵
蚀地貌河谷
演变 你认为虎跳峡河谷、长江三峡 、荆江河段、上海接近入海口应该与下列哪幅河流的横断面图相对应?练习P96 下列各幅图如何与河谷出口处、荆江河段 、上海接近入海口 一一对应? ABC?
作用力侵蚀堆积搬 运上游中游下游(下蚀、溯源侵蚀)(侧蚀)(侧蚀)V形谷河谷展宽槽形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三角洲一、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二)河流堆积地貌B冲(洪)积扇——发育在山前河漫滩洪水期枯水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C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平原地形区聚落分布聚落形状原因深切河谷两岸狭
窄的河漫滩平原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多呈狭长的带状呈明显的条带状聚落分布最为密集,
有沿河聚落带,有
沿海聚落带呈带状、团状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
或地表水资源比较
丰富,肥沃的土壤土壤肥沃、水资源丰
富,河网密布,有便
捷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课本P84、P86、P88共有三道“活动”题P88的“活动”题 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
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
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
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说明了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址具
有深远影响。呈带状的村落江南水乡对高原聚落分布的影响对山区聚落分布的影响对平原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
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