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下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3节综合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下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3节综合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1-11 13:29:06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3节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属于模型的是(  )
A.H2O B.表示方向的指向标
C.电流Ⅰ D.沙盘中的校园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锰 B.氧化镁 C.氧化铜 D.液氧
3.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的多 D.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
4.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下图所示:下图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5.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电子数不同
6.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则1735Cl和1737Cl(  )
A.属于同种元素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C.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不同 D.原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
7.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会形成阳离子
8.下列实验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
A.水通过直流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B.冷却热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时有晶体析出
C.烧碱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D.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9.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A.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0.有①氮气,②碘,③金刚石,④水,⑤水银,⑥高锰酸钾,⑦氧气,⑧磷8种物质。其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②③⑧ B.③⑤⑧ C.②⑤⑦ D.①④⑥
11.如图所示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12.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2-3-2所示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13.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26 C.4 D.22
14.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二者的不同点有(  )
①原子中的电子数;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④原子的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显电性
B.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C.相当于一个氦原子的质量
D.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6.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是由     和     组成的。
17.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如: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氯化钠是由    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的化学性质是由    保持;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    。
18.铁是由    构成;水由    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     构成;氧分子由    构成;氩气由     构成。
19.如图所示是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1)改变水的   ,可以使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相互转变;
(2)在这三种状态的变化中,水分子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构成水这种物质的分子   (填“会”或“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20.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
(2)带正电的粒子有     ;
(3)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
21.科学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具体微粒的名称。
(1)铅笔芯中的石墨是由   构成的。
(2)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由   构成的。
(3)平时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固体是由   构成的。
22.下表微粒中,(以下均填字母编号)是阳离子的是   ;互为同位素的是   ;   与   是同种元素。
组别 质子 中子 电子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26 30 26
D 14 16 14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
23.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
(4)现在从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用馒头蘸取少量的碘盐水,馒头却不变色,这说明,我们食用的碘盐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24.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 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 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 μm厚度的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下图中的________。
A.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重量集中在核上
四、解答题(第25题每空1分,其他每空2分,共24分)
25.如图所示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信息各一条:
组成:   ;结构:   ;
性质:   ;变化:   。
26.看图回答: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
(3)比较过氧化氢和水分子或乙炔分子与甲烷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
2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上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____(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8.下表为几种常见元素原子的结构信息,请认真阅读分析后并回答:符号、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C 6 6 6 12
H 1 0 1 1
O 8 8 8 16
Na 11 12 11 23
Fe 26 30 26 56
(1)构成原子的微粒有   种,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
(2)你还能获得有关原子结构的其他信息吗?(写出两条即可)。
①   。
②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解答】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沙盘的校园时根据校园缩小而成的样品。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质中含有氧气的分子即是该物质中含有氧气,据此进行判断分析即可。
【解答】A、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氧化镁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液氧就是液态的氧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钠原子的中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钠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所以二者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故A错误;
B、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故B错误;
C、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量差不多,故C错误;
D、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没有改变,所以钠原子、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
【解答】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考虑,结合各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回答本题。
【解答】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17,所以属于同种元素,故A正确;
B、质子数都是17,故B错;
C、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都是17,故C错;
D、中子数不同,一个是18,一个是20,故D错。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2、根据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进行分析;3、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4、根据离子的形成进行分析。
【解答】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说法错误;
B、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故说法正确;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说法正确;
D、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不发生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必须是化学变化。
【解答】A、水电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正确;
B、冷却热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时有晶体析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故选项错误;
C、烧碱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故选项错误;
D、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描述的是分子的构成,无法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其构成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碘具有能使淀粉变蓝的性质。
【解答】固态碘和碘蒸气中含有相同的碘分子,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说明相同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其化学性质也相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解答】
①氮气,由分子构成。
②碘,由分子构成。
③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④水,由分子构成。
⑤水银,由原子构成。
⑥高锰酸钾,由离子构成。
⑦氧气,由分子构成。
⑧磷,由原子构成。
故答案为③⑤⑧。选B。
11.【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从图示看出:水分解过程中,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解答】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说法正确;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说法正确;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法错误;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观粒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和 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 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 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
【解答】
A选项中“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误。但从本题的这幅静态的图中是不可能得出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该选项是错误的;
B选项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该项是正确的;
C选项中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 吸引的力——核力,该项是正确的;
D选项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该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物质的结构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原子内部各种粒子间的质量、电荷、数目关系,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解答】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故答案为:22
14.【答案】D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已知: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其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即原子质量不同,又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不同。
【解答】C-12和C-14中①原子中的电子数;都是6,相同;
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分别是6和8,不同;
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6,相同;
④原子的质量。分别可以用12和14代表,不同。
故档案为②④,选择D。
15.【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中子是否带电考虑;B、得失电子才有化合价改变;C、要从质子、中子的质量关系考虑;D、从元素位置排列考虑。
【解答】A、因为中子不带电,又因为该粒子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所以不显电性;
B、因为中子不带电,所以失去一个中子后仍不显电性,不可能显+1价,所以B是错误的;
C、一个氦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因为1个质子的质量约等于1个中子的质量,所以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质量约等于4个中子的质量;
D、因为是“零号元素”,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是对的。
故答案为:B
16.【答案】质子;中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绕核转动的一定数目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解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故答案为:质子 中子
17.【答案】分子;离子;水分子;氢原子、 氧原子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微观粒子进行分析,分子、原子核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解答】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和原子等;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分子 离子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18.【答案】铁原子;水分子;碳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氩原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氩原子直接构成的。
故答案为:铁原子 水分子 碳原子和氧原子 氧原子 氩原子
19.【答案】(1)温度
(2)间隔;不会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物质的状态与温度有关,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解答】(1)物质的状态与温度有关,改变水的温度,可以使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相互转变;(2)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此变化过程中,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20.【答案】分子、原子和中子;质子、原子核;电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分子、原子和中子是不带电的微粒,质子和原子核带正电;电子是质量最小的微粒,据此解答。
【解答】(1)不显电性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中子,故填:分子、原子和中子;
(2)带正电的粒子有之和和原子核,故填:质子、原子核;
(3)质量最小的粒子是电子,故填:电子。
故答案为:(1)分子、原子和中子 (2)质子、原子核 (3)电子。
21.【答案】碳原子;二氧化碳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石墨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1)碳原子;(2)二氧化碳分子;(3)钠离子和氯离子。
22.【答案】B;AD;B;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原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质子数相同的属于同种元素;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解答】B失去了2个电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属于阳离子;A和D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属于同位素;B和C质子数都是26,属于同种元素。
23.【答案】(1)会
(2)会
(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意思对即可)
(4)不存在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结合淀粉遇碘显蓝色,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是物理变化分析回答。
(2)结合淀粉遇碘显蓝色,碘溶解在酒精中是物理变化分析回答。
(3)结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并没有改变分析回答。
(4)结合淀粉遇碘显蓝色是因为存在碘分子分析回答。
【解答】(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显蓝色,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是物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馒头遇到碘蒸气会变蓝色。
(2)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显蓝色,碘溶解在酒精中是物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在上述实验中碘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的化学性质仍旧保持不变。
(4)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以碘分子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不能使馒头变色。
故答案为:(1)会
(2)会
(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意思对即可)
(4)不存在
24.【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3)原子结构如图C.
故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 (3)C
25.【答案】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组成方面: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故填: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结构方面: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故填: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性质方面: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故填: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
变化方面: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故填: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26.【答案】(1)2;4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结合过氧化氢分子、甲醛分子模型图分析回答。
(2)结合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的模型图分析回答。
(3)结合过氧化氢和水分子及乙炔分子与甲烷分子的模型图分析回答。
【解答】(1)由模型图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的,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共4个原子构成。
(2)氢分子(或氧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两种(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所以可以归纳出: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过氧化氢和水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但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而水分子中是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即构成它们的原子相同但个数不同。同样,乙炔分子与甲烷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但每个乙炔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2个碳原子,而甲烷分子中是4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故答案为:(1)2;4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27.【答案】(1)乙
(2)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卢瑟福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中发现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过去,少数发生偏转,极少数反弹了回来。
(2)根据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1)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核体积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过去,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少数α粒子到原子核附近就会发生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遇到质量极大的原子核被反弹回来或发生明显的偏向,故选乙。
(2)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完美,还有缺点并且还在不断的被人们改进之中;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完美的境界,故A、B、D正确。
故答案为:(1)乙;(2)ABD
28.【答案】(1)三;质子和核外电子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书;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构成原子的微粒有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进行解答。
(2)根据表中信息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构成原子的微拉有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拉是质子和核外电子,中子可以没有,如表中的C原子。
(2)根据表中信息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书;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上核外电子数。
故答案为:(1)三;质子和核外电子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书;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上核外电子数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下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3节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属于模型的是(  )
A.H2O B.表示方向的指向标
C.电流Ⅰ D.沙盘中的校园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解答】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沙盘的校园时根据校园缩小而成的样品。
故答案为:D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锰 B.氧化镁 C.氧化铜 D.液氧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质中含有氧气的分子即是该物质中含有氧气,据此进行判断分析即可。
【解答】A、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氧化镁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液氧就是液态的氧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的多 D.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钠原子的中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钠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所以二者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故A错误;
B、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故B错误;
C、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量差不多,故C错误;
D、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没有改变,所以钠原子、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下图所示:下图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
【解答】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
故答案为:C
5.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电子数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答案为:C
6.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则1735Cl和1737Cl(  )
A.属于同种元素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C.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不同 D.原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
【答案】A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考虑,结合各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回答本题。
【解答】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17,所以属于同种元素,故A正确;
B、质子数都是17,故B错;
C、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都是17,故C错;
D、中子数不同,一个是18,一个是20,故D错。
故答案为:A
7.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会形成阳离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2、根据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进行分析;3、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4、根据离子的形成进行分析。
【解答】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说法错误;
B、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故说法正确;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说法正确;
D、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8.下列实验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
A.水通过直流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B.冷却热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时有晶体析出
C.烧碱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D.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不发生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必须是化学变化。
【解答】A、水电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正确;
B、冷却热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时有晶体析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故选项错误;
C、烧碱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故选项错误;
D、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描述的是分子的构成,无法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9.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A.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其构成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碘具有能使淀粉变蓝的性质。
【解答】固态碘和碘蒸气中含有相同的碘分子,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说明相同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其化学性质也相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故答案为:D
10.有①氮气,②碘,③金刚石,④水,⑤水银,⑥高锰酸钾,⑦氧气,⑧磷8种物质。其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②③⑧ B.③⑤⑧ C.②⑤⑦ D.①④⑥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解答】
①氮气,由分子构成。
②碘,由分子构成。
③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④水,由分子构成。
⑤水银,由原子构成。
⑥高锰酸钾,由离子构成。
⑦氧气,由分子构成。
⑧磷,由原子构成。
故答案为③⑤⑧。选B。
11.如图所示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从图示看出:水分解过程中,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解答】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说法正确;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说法正确;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法错误;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2.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2-3-2所示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观粒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和 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 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 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
【解答】
A选项中“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误。但从本题的这幅静态的图中是不可能得出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该选项是错误的;
B选项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该项是正确的;
C选项中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 吸引的力——核力,该项是正确的;
D选项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该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13.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26 C.4 D.22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物质的结构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原子内部各种粒子间的质量、电荷、数目关系,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解答】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故答案为:22
14.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二者的不同点有(  )
①原子中的电子数;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④原子的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已知: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其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即原子质量不同,又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不同。
【解答】C-12和C-14中①原子中的电子数;都是6,相同;
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分别是6和8,不同;
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6,相同;
④原子的质量。分别可以用12和14代表,不同。
故档案为②④,选择D。
15.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显电性
B.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C.相当于一个氦原子的质量
D.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中子是否带电考虑;B、得失电子才有化合价改变;C、要从质子、中子的质量关系考虑;D、从元素位置排列考虑。
【解答】A、因为中子不带电,又因为该粒子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所以不显电性;
B、因为中子不带电,所以失去一个中子后仍不显电性,不可能显+1价,所以B是错误的;
C、一个氦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因为1个质子的质量约等于1个中子的质量,所以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质量约等于4个中子的质量;
D、因为是“零号元素”,周期表中没有该“元素”的位置是对的。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6.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是由     和     组成的。
【答案】质子;中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绕核转动的一定数目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解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故答案为:质子 中子
17.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如: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氯化钠是由    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的化学性质是由    保持;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    。
【答案】分子;离子;水分子;氢原子、 氧原子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微观粒子进行分析,分子、原子核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解答】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和原子等;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分子 离子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18.铁是由    构成;水由    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     构成;氧分子由    构成;氩气由     构成。
【答案】铁原子;水分子;碳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氩原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氩原子直接构成的。
故答案为:铁原子 水分子 碳原子和氧原子 氧原子 氩原子
19.如图所示是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1)改变水的   ,可以使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相互转变;
(2)在这三种状态的变化中,水分子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构成水这种物质的分子   (填“会”或“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答案】(1)温度
(2)间隔;不会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物质的状态与温度有关,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解答】(1)物质的状态与温度有关,改变水的温度,可以使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相互转变;(2)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此变化过程中,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20.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
(2)带正电的粒子有     ;
(3)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
【答案】分子、原子和中子;质子、原子核;电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分子、原子和中子是不带电的微粒,质子和原子核带正电;电子是质量最小的微粒,据此解答。
【解答】(1)不显电性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中子,故填:分子、原子和中子;
(2)带正电的粒子有之和和原子核,故填:质子、原子核;
(3)质量最小的粒子是电子,故填:电子。
故答案为:(1)分子、原子和中子 (2)质子、原子核 (3)电子。
21.科学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具体微粒的名称。
(1)铅笔芯中的石墨是由   构成的。
(2)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由   构成的。
(3)平时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固体是由   构成的。
【答案】碳原子;二氧化碳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石墨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1)碳原子;(2)二氧化碳分子;(3)钠离子和氯离子。
22.下表微粒中,(以下均填字母编号)是阳离子的是   ;互为同位素的是   ;   与   是同种元素。
组别 质子 中子 电子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26 30 26
D 14 16 14
【答案】B;AD;B;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原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质子数相同的属于同种元素;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解答】B失去了2个电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属于阳离子;A和D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属于同位素;B和C质子数都是26,属于同种元素。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
23.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
(4)现在从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用馒头蘸取少量的碘盐水,馒头却不变色,这说明,我们食用的碘盐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答案】(1)会
(2)会
(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意思对即可)
(4)不存在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结合淀粉遇碘显蓝色,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是物理变化分析回答。
(2)结合淀粉遇碘显蓝色,碘溶解在酒精中是物理变化分析回答。
(3)结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并没有改变分析回答。
(4)结合淀粉遇碘显蓝色是因为存在碘分子分析回答。
【解答】(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显蓝色,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是物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馒头遇到碘蒸气会变蓝色。
(2)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显蓝色,碘溶解在酒精中是物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在上述实验中碘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的化学性质仍旧保持不变。
(4)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以碘分子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不能使馒头变色。
故答案为:(1)会
(2)会
(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意思对即可)
(4)不存在
24.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 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 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 μm厚度的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下图中的________。
A.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重量集中在核上
【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3)原子结构如图C.
故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 (3)C
四、解答题(第25题每空1分,其他每空2分,共24分)
25.如图所示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信息各一条:
组成:   ;结构:   ;
性质:   ;变化:   。
【答案】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组成方面: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故填: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结构方面: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故填: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性质方面: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故填: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
变化方面: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故填: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26.看图回答: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
(3)比较过氧化氢和水分子或乙炔分子与甲烷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
【答案】(1)2;4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结合过氧化氢分子、甲醛分子模型图分析回答。
(2)结合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的模型图分析回答。
(3)结合过氧化氢和水分子及乙炔分子与甲烷分子的模型图分析回答。
【解答】(1)由模型图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的,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共4个原子构成。
(2)氢分子(或氧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两种(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所以可以归纳出: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过氧化氢和水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但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而水分子中是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即构成它们的原子相同但个数不同。同样,乙炔分子与甲烷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但每个乙炔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2个碳原子,而甲烷分子中是4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故答案为:(1)2;4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相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2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上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____(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乙
(2)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卢瑟福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中发现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过去,少数发生偏转,极少数反弹了回来。
(2)根据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1)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核体积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过去,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少数α粒子到原子核附近就会发生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遇到质量极大的原子核被反弹回来或发生明显的偏向,故选乙。
(2)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完美,还有缺点并且还在不断的被人们改进之中;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完美的境界,故A、B、D正确。
故答案为:(1)乙;(2)ABD
28.下表为几种常见元素原子的结构信息,请认真阅读分析后并回答:符号、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C 6 6 6 12
H 1 0 1 1
O 8 8 8 16
Na 11 12 11 23
Fe 26 30 26 56
(1)构成原子的微粒有   种,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
(2)你还能获得有关原子结构的其他信息吗?(写出两条即可)。
①   。
②   。
【答案】(1)三;质子和核外电子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书;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构成原子的微粒有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进行解答。
(2)根据表中信息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构成原子的微拉有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拉是质子和核外电子,中子可以没有,如表中的C原子。
(2)根据表中信息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书;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上核外电子数。
故答案为:(1)三;质子和核外电子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书;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上核外电子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