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2-15 12:01:14

文档简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结构]

原理: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农业的大方向:需考虑自然条件、 条件、 条件,以及 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内部的 特点,因地制宜调整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 条件、 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 、 和 的统一。
[要点自主学习]
1.范围: 、 、 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 基地、 基地和 生产基地。
一、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
影响
学习方法
气候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
湿润、 气候区。
雨热同季。农作物生长容
易受到 的影响。
耕作制度:
农事活动:
农作物品种:
农作物生长季节:
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 、
和 等。
地形、土壤条件
①西部高原地势 ,降水较多
②中部和东北部
③周围山地环绕
④土壤肥沃,广泛分布 、黑钙土,土层深厚,
含量高。
①是优质 。
②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
③ 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 。
④有利于农业生产。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
的类型。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 ,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 。
社会、经济条件
①是我国重要的
②东北地区交通 ,对外联系方便。 、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③人口密度小, 多
①形成 、
格局
② 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 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利于农业经营 ,且利于 农业和 的发展。
①工业为农业提供 、
等生产资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 、 、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 的发展
理解: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
2.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原理:因地制宜,根据 、 、 、和 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 的不同划分。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主要粮(树、畜)种
特殊分布
此外,广大农区的 发展较快, 发展较快,并向 和 方向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 、比较稳定的 基地
2.商品率:商品率达 以上,其中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 大,有利于推广 ,实现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 是商品化的前提。在 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 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重点记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图4.10)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理解: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 ,造成土地的 ,导致农业 。例如, 和黑土退化严重, 、盐碱化和 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 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 人手,坚持 、 与 、保护相结合,坚持 、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 基地和高水平的 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 需求市场,继续强化 、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 与
增加 两大主题,结合 、
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

以 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 ”;山区发展 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 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 。
推进农业向 、 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 基地
强化 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 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 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并举的转变
[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
1.“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2.“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3.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区域就是指东北三省
B.东北区域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
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
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
4.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
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
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
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
①商品粮基地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 ④畜牧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
B.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
C.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
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7.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
A.江淮地区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东北平原
读右图,回答8—10题。
8.一般情况下,河流R( )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
9.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10.东北地区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主经是由于
A.气候湿润和半湿润 B.有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C.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 D.耕地集中连片
二、综合题
11、读东北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山脉的名称:A____ _ 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写出河流的名称: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
(3)、写出平原的名称: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4)、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同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它们相比,东北地区生产粮食的最大不足是
A.人均耕地少 B.土地贫瘠 C.热量不足 D.水源缺乏
(5)、东北地区成为全国商品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 B.热量充足,复种指数高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12、读中国、美国两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⑤是________平原,与该地种植同种农作物的美国农业地域是______(①②③④)
(2)②④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__________,但经营方式各具特点,一般④处是以______________经营,⑤处则以___________经营。
(3)我国已加入WTO,与美国相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相比,⑤区的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③为________________带,该农业带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

13、2000年黑龙江省政府作出停止开垦北大荒沼泽地的决赛,这一保护湿地的举措有何意义?
(1)生态学意义:

(2)经济学意义:

(3)政治学意义: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D
D
C
B
D
B
D
11、(1)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 (2)辽河 松花江 黑龙江 乌苏里江
(3)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4)C (5)D
12、(1)三江 ① (2)商品谷物农业 家庭农场 国营农场
(3)劳动力廉价 土地租金低(4)乳畜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13、(1)沼泽湿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和水源地,能调节气候,保护环境,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等的栖息地。(2)沼泽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3)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缔约国,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区位农业发展 已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读下面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回答1~4题。
1.有关图中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山地林木茂盛,竹林青翠
B.④处高原地形崎岖,风景秀丽
C.⑤处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
D.③处山脉绵延不足300 km
2.图中平原地区与四川盆地相比,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充足
B.灌溉便利
C.土壤肥沃,富含磷、钾养分
D.人均耕地面积广大
3.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图中区域引入优良作物品种,下列引种计划可行的是(  )
A.澳大利亚的优质小麦 B.美国的优质玉米
C.南疆的优质棉花 D.云南的优质甘蔗
4.目前,影响图中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 ③草场退化,自然灾害增多 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解析 由图中的经纬度结合地形轮廓特征,判断该区域为东北地区,①为大兴安岭,②为小兴安岭,③为长白山,④为内蒙古高原,⑤为东北平原,联系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条件分析,可判断第1题C项正确。第2题,东北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纬度高,水热条件较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但并不是磷、钾等矿物营养元素多,这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人均耕地多。第3题,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农作物引种需考虑气候条件,美国玉米产区与东北平原自然条件相似,故B项正确。第4题在东北农业开发中,湿地面积是减少的,②、③、④为目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故C项正确。
答案 1.C 2.D 3.B 4.C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木柴为燃料,大量砍伐森林,造成“多山少林”,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鼓励发展“猪—沼气—果树”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已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示范县。读下图,回答5~6题。
5.“恭城模式”的主导产业是(  )
A.养猪 B.果树种植
C.沼气 D.旅游
6.“猪—沼气—果树”三位一体农业模式的优点有(  )
①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改变当地气候类型,提高粮食产量 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 ④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6.解析 第5题,从试题的文字材料中可知,该县现在已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示范县,由此推出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在当地生态环境的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第6题,该种农业生产模式不可能改变当地气候类型,用排除法可选出A项正确。
答案 5.B 6.A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用此法进行实验得出下表数据,阅读下表回答7~8题。
某地冬春季节实验前后资料对比表
土壤
水分
土壤
空气
土壤
有机质
大气
悬浮物
大气
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7.实施“保护性耕作法”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量 B.增强空气污染
C.增强土壤透气性 D.保持土壤水分
8.由上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 D.江汉平原
7~8.解析 第7题,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大气水分增加,土壤空气、大气悬浮物减少。第8题,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地土壤干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大气中悬浮物多,空气干燥,根据这些特点分析,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河西走廊。答案 7.D 8.B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是(  )
A.光照充足 B.土壤肥沃
C.降水丰沛 D.物种丰富
10.该地区降水分布规律是(  )
A.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B.由东向西减少
C.由北向南减少 D.由西向东减少
11.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保护湿地
B.保持水土
C.建成我国重工业基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9~11.解析 第9题,由图中水系及城市分布可知该区域在我国东北地区,且图中荒地较多,黑土肥沃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第10题,图中东南部距海近,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洋远,降水较少。第11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故D项正确。
答案 9.B 10.A 11.D
12.日本九州岛一个4 000 m2的水稻农场建立了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农业,我国南方地区适合建立这种模式。
(2)简要分析该农场发展这种农业模式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简述这种农业模式的特点。
答案 (1)混合
(2)有利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日本人多地少,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地形平坦。
不利条件:旱涝、台风等灾害较多;日本农村劳动力少,工资水平高。
(3)形成湿地稻田养鱼、养鸭复合生态系统,农业产出大;农产品多样化,对城市的适应性更强;农业生产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环境效益大。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药学名薯蓣,地下根茎粗,直生,长可达1米。山药性喜光,宜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忌水涝。因其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物美价廉的滋补佳品,可作主粮和蔬菜,还可以制成糖葫芦之类的小吃。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山药的原产地和主要产区之一。该地生产的山药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市场销售量不断增大。
(1)简述近年来山药的国内市场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2)分析P地成为优质山药分布区的主要自然条件。
(3)你认为该地是否可再扩大山药的种植规模,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山药营养丰富,既可食用,又有药用价值;居民生活更加注重食品的多样性与营养结构,消费量增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物流市场范围扩大。
(2)位于黄土高原的河谷地带,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地表起伏,利于排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较充足。
(3)观点一:可扩大。该地山药种植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与生产经验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可增加该地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可扩大。该地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加剧灌溉水源紧张;生态脆弱,过度种植,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