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精品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精品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2 12: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R ·八年级上册




多少年来,航母建设一直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着舰”和“起飞”是航母建设的两道坎,其中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2012年11月23日,备受瞩目的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这艘举世期待的航母就是中国首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辽宁舰。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通讯的体裁特点,掌握“澎湃、镌刻”等生词。
2、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与文章主题。
3、培养献身国防的爱国主义精神。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有改动。多少年来,航母建设一直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2012年11月23日,备受关注的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举世期待……
自学指导一:了解常识、检测字词
1、概念: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2、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3、种类:按内容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自学指导二:字词检测
澎湃( ) 呼啸( ) 镌刻( )
一丝不苟( ) 桅杆( ) 默契( )惊心动魄( ) 浩瀚( ) 娴熟( )
凛冽( ) 咆哮( ) 殚精竭虑( )
自学指导一:字词检测
澎湃( ) 呼啸( ) 镌刻( )
一丝不苟( ) 桅杆( ) 默契( )惊心动魄( ) 浩瀚( ) 娴熟( )
凛冽( ) 咆哮( )
殚精竭虑( )
pénɡ pài
xiào
juān
ɡǒu
lǐn liè
wéi

hàn
xián

páo xiào
dān jié
◆多音字
( )穿着
( )着急
( )着数
( )顺着

( )千载难逢
( )满载而归

( )一刹那
( )刹车

◆多音字
( )穿着
( )着急
( )着数
( )顺着

zhuó
zháo
zhāo
( )千载难逢
( )满载而归

zǎi
zài
zhe
( )一刹那
( )刹车

chà
shā
◆词语集注
( )雕刻。
(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 )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 )刺骨地寒冷。
( )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 )熟练。
(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 )连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词语集注
镌刻:雕刻。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凛冽:刺骨地寒冷。
浩瀚: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一丝不苟:连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1、朗读课文,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提示:依据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自学指导三




1、主要内容: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在县里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①-④):开端,导语。写歼-15舰载机做好了首次着舰飞行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⑤- ):发展。写“刀尖上的舞蹈”——舰载机着舰飞行——开幕了。
第三部分( 、 ):高潮。写“刀尖上的舞蹈”——舰载机着舰飞行——成功了。
第四部分( - ):结局。写现场的人们欢庆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
26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第一部分(1—4段)
品味语言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答案】“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
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一部分(1—4段)
精读品味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拓展提升
读过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提示:用“读了这段(句)话,我感受到……”的句式来回答




一着惊海天
开端——着陆准备(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
发展——着陆经过
场景壮观
振奋人心
舰机配合默契
高潮——着舰成功 稳稳 惊心动魄
结局——圆满 欢呼 激动
飞机临空从容
航母前行娴熟
达标检测 答案
1、字音
2、词义
澎湃 呼啸 凛冽 浩瀚 殚精竭虑
一丝不苟 惊心动魄
3、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4、C
pénɡ pài
xiào
juān
ɡǒu
wéi


hàn
xián
lǐn liè
páo xiào
dān ji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的常见写法;
2、赏析文章语言和句式的表达效果;
3、感受作品中洋溢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1、复习字词。
2、回顾文章结构。
自学指导一:复习导入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2.再读课文,思考:
(1)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
(4)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自学指导二 精读品味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答案】本有何作用?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4.第19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
5.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侧面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第三部分 20--25
【答案】有何作用?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6.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很有价值感
2、很有层次感
3、很有现场感
4、很有美感
写作特色
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
拓展提升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
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飞行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皓翰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承载(   )  航母舰载战斗机(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zài
jiàn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
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
念……
B.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C.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
“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
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D.“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
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
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课堂检测
①尚不清楚第一架歼-15是否安装雷达,一般而言没有必要。
②因为首架测试机主要用于飞控试验。
③雷达罩的涂装有所不同,试飞期间,歼-11B的雷达罩的颜色为黑色,歼-15采用灰色。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因为雷达的技能不同。作为海军型战斗机,歼-15的雷达必须追加空对舰武器的界面。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正确的语序是(  )
④⑤③①②
④网络上公开了若干张歼-15的起飞图片,其中一张起飞图片能明显看到前翼,尽管是模糊的图片,但要伪造这样的模糊照片,是非常困难的。
⑤可以确信,歼-15是苏-33不折不扣的克隆版。众所周知,苏-33的前起落架为双轮设计,支架笔直,从图片上判断,歼-15同样具备了这样的特征。
课堂检测
拓展阅读
跳出地球看地球
——记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周玉明
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当我好奇地询问他名字的来历时,他爽朗地笑着答道:“我出生时,舅父在旁边念书,刚好念到‘有朋自远方来’,所以就取名‘自远’。现在我搞地球科学,这是天意吧!”
拓展探究
1952年9月,欧阳自远跨进了北京地质大学的大门。毕业后,他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后到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了一年核物理,又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进修了半年。在多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广泛学习,使他具有了今天这样洞察风云的能力。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地球卫星。欧阳自远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空间看清地球,在更大的时空尺度里整体性地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拓展探究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自己的想法:想研究天体,开拓这片处女地。这听上去有点儿离经叛道。可是侯先生不但同意了,而且鼓励他自学天文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此后,他开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同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天外来客”——陨石。
1976年是欧阳自远科研经历的幸运年。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里他却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而里面的许多内容被国内外的教科书、专著、
拓展探究
大百科全书等引用。
从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欧阳自远两次参与地下核爆炸实验,很少回家。好几年春节,他都在戈壁滩度过。令人心酸的是,他偶尔回家,儿子不认识他,跟妻子说,家里来了位不认识的叔叔。
1978年,美国特使送给中国领导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猎物”——“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只有1克重的岩石样品。这块岩石来自哪里?领导人问中科院:“你们有谁能搞清楚这块石头?”
拓展探究
于是,这件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被交到欧阳自远的手中。不久,国内8个研究单位的几名科学家集聚到欧阳自远麾下,对这块月球岩石进行了多项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确认这块岩石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采集的样品,而且确定了岩石的采集地点。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6岁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着,总有一天,中国要启动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拓展探究
近年来,“重返月球”的热潮席卷而来,月球成为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欧阳自远奔走呼吁:我国应抓住机遇,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月球的探索,深化对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变的认识。此外,他还及时、系统地整理了研究月球的资料,主编了《月质学研究进展》,为后来我国的月球研究计划做了必要的理论和资料准备。
拓展探究
1994年,欧阳自远提出探月构想。此后十几年,他一直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从没有想过放弃。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一年。72岁的他动情地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再次探月。”
(有删改)
拓展探究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自远”名字的来历,旨在表明欧阳自远的生命属于探月,他早有宏图大志。
B.欧阳自远学过地质,又学过核物理,所以曾两次负责地下核爆炸的实验研究。
C.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已经实现了中国首次探月的夙愿。
D.对月球岩石样品进行综合研究之后,欧阳自远以多篇论文确证了岩石的采集地点。
拓展探究
2.欧阳自远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请简要说明原因。
3.从欧阳自远的经历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
拓展探究
1.C 
2.他较早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决心开拓这片处女地。同时,他也认识到月球将成为继南极之后的又一个争夺热点,想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的探月事业。
3.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四个方面:①在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广泛学习,基础扎实;②目光敏锐,懂得抓住机遇;③勇于实践,不懈探索;④执着敬业,无私奉献。
参考答案:
拓展探究
课下阅读《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两篇通讯,比较它们与本篇课文的异同。学习通讯的写作特点。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