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7 19:4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浙江省长兴中学 钦国强一、教材概况二、教学思路三、教学方法四、教学流程五、教学反思说课提纲“睁眼看世界”
维新变法
走向共和 与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紧密相连。
下启“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思想文化史的学习。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教材概况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为学生构建两条学习的主线

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两个问题

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
1.一条是近代前期(1840年—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学生已知的背景线)
2.另一条是面对社会巨变,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基础知识学习的主线) 1. 从鸦片战争前夕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的挑战,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心态的变化导致在向西方学习时又呈现出怎样的视角、思考?
2.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的思想主张是怎样付诸实践的? 怎样理解、认识、甑别各种“思想”、理论、学说? 二、教学思路三、教学方法四、教学流程【历史场景再现1】——“盲视”的帝国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给英王的信 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使节前往中国,新任大使是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勋爵。抵达北京后,由于阿美士德明确表示拒绝向嘉庆皇帝叩头,愤怒的嘉庆皇帝立即下旨将使团赶出了北京。
随后嘉庆皇帝也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英国摄政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如称问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乾隆和嘉庆给英王的信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对待西方的问题上持什么观念? “贵华夏,贱夷狄”
华夷文化观文化心态自信
自大
思考与学习盲视
短视
这种文化上的自信、自大,对外学习视角上的“盲视”、短视被什么事件所打破?【历史场景再现2】——“睁眼看世界” 1841年7月的一天,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身在扬州的魏源渡江而来。当晚两人同宿一室,“万感苍茫”,“倍觉中国官府对外国政事之全然不知”,遂彻夜长谈。此前一年,林则徐曾组织人员编译英国人所写的《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但未及出版。当晚,林则徐将书稿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全部交给魏源。魏源接受嘱托,一年后成书,并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他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问题:
1.林则徐为什么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表达了何种基本思想?其思想价值何在?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有何局限性?文化心态自信
自大
思考与学习盲视
短视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
原函》(1865年9月)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具备,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问题:
1.何谓“中体西用”?
2.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与“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主张有何内在联系与区别?文化心态自信
自大
思考与学习盲视
短视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就其思想价值而言,并没有质的飞跃。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P679—68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问题:
1.1895年发生的什么事情“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
2.材料中认为1895年后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反应?文化心态自信
自大
思考与学习盲视
短视
概括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维新派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二 我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只有两个人曾主张变法,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两个都失败了……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
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作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P74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探究】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材料三 (康有为)他的家教和他的先生给他的教训,除预备他能应考试,取科名外,特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谓经世致用之学。他不懂任何外国文字,在戊戌之前,也没有到外国去过。但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的整齐,受了很大的刺激,他觉得这种优美的行政必有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和源泉。……但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能“举一反三,因小以知大,自是于其学力中别开一境界”。P73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思想以人物为载体。
一个人的思想既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属性,也和他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甚至个性特点紧密相连。 1903年5月,邹容的《革命军》一书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一时“睹者无数”;同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这两人所宣传的思想使清政府感到极大的恐慌和震怒。在清政府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多次密谋交涉下,《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邹容被投入监狱。

以邹容、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致力于传播什么思想?
【历史场景再现3】——《苏报》案文化心态自信
自大
思考与学习盲视
短视
小结:按照时段与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价值四个栏目,制成表格并正确填写。 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1.通过让学生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核心知识
2.点本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的主题 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少的是思想,最缺少的大概也是思想。   每个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上,从海量的博客、微博中,看到形形色色的意见、观点,每天也都有大量的话题引发大量的思考。不少作者虽不知名,但其微博也有高明见地,令人赞叹。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时代最缺的也是思想。真正意义上配得上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思想,不是有感而发、一时兴起的表达,而是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以严密的学术论证作为基础的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童世骏《大学应让人感受思想的魅力》
——《人民日报》2011-10-20 第12版 “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宣言》(1923年1月1日)学习延伸:怎样理解、认识、甑别各种“思想”、理论、学说? 【反思之一】——思路与设计五、教学反思◆我的思路与设计文化心态自信
自大
思考与学习盲视
短视
震惊
优越
俯 视

“看” 俯 视

“用” 仰视 平视

“变”危机应对
紧张
焦虑

◆为什么这课的标题“顺乎世界之潮流”要打上引号呢?是哪位名人讲的吗?是谁呢? ◆书本上说《四洲志》是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的,那干脆叫《五洲志》吧?为什么叫《四洲志》呢?学生的问题即教学资源。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积累和运用。 【反思之二】——问题与资源五、教学反思

谢谢大家!

浙江省长兴中学 钦国强
文化心态自信
自大
思考与学习盲视
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