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9 苏州园林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等。有《叶圣陶文集》。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这篇说明文按照从总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展现苏州园林的特点,表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与精巧,彰显了我国高超的园林艺术,赞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字音字形
轩榭( xuān xiè ) 池沼( zhǎo )
lín xún( 嶙峋 ) 镂空( lòu )
蔷薇( qiánɡ wēi ) 重峦叠嶂( dié zhànɡ )
zhēn zhuó( 斟酌 ) 相间( jiàn )
着眼( zhuó ) 丘hè( 壑 )
自出心cái( 裁 ) jiàn( 鉴 )赏
自主学习
词语释义
1. 斟酌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2.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 别具匠心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4. 重峦叠嶂 :重重叠叠的山峰。
5. 俯仰生姿 :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仰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6. 珠光宝气 :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课内精读
1.(考点:文意理解)阅读课文第1、2段,说说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考点:说明文的语言)“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起限定作用。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模样的水面都安排有桥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考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3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作比较、打比方。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其他建筑作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不讲究对称”的特点;以“美术画”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池沼(zhāo) 嶙峋(xún) 芭蕉(jiāo) 着眼(zhuó)
B.琢磨(zhuó) 丘壑(hè) 镂空(lóu) 蔷薇(qiánɡ)
C.轩榭(xuān) 庸俗(yōnɡ) 模样(mú) 松柏(bǎi)
D.斟酌(zhēn) 宽敞(chǎng) 对称(chènɡ) 依傍(bànɡ)
C
【解析】A.沼(zhǎo);B.镂(lòu);D.称(c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砌 布局 映衬 巧妙绝伦
B.蔓延 沟壑 藤萝 俯仰身姿
C.玲珑 雷同 雕镂 自出新裁
D.鉴赏 回廊 娴适 惟妙惟肖
A
【解析】B.俯仰生姿;C.自出心裁;D.闲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B.站在泰山玉皇顶上向远处望去,只见重峦叠嶂,分外壮观。
C.他办事不与人商量,喜欢自出心裁,不考虑后果,常常妨害大家的利益。
D.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八(2)班李明的《心中的温暖》一文,构思别具匠心、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C
【解析】C.“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的创造,不抄袭、模仿别人。在句中使用不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囿”,至今大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
B.中国园林南北风格不一,南方多为清秀婉约,北方多为宏伟壮丽。
C.中国园林中,颐和园成为布局完整、建筑完好的造园特色。
D.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园林》,让我感受到了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B
【解析】A.语义重复,“大约”和“余”应任删其一;C.搭配不当,可将“成为”改为“具有”;D.“通过”和“让”连用造成主语残缺,应任删其一。
5.(2022江西中考)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包括诗词、书法、绘画在内的传统文艺,对我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
②身为一名建筑师,中国古人的造园手法及其营造的意境,的确给我带来许多启示。
③我也常常从怀素、黄庭坚的书法中领悟线条构成,感受空间实与虚、水墨浓与淡的关系,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意到笔不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
④不论是苏东坡、辛弃疾,还是秦观、李清照,我对建筑意境的感悟,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们笔下的诗词。
A.②④①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D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节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两篇短文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D.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他的诗作色彩鲜明,意境恬淡。苏轼称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解析】B.律诗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审美创造】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文坛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1)请简要概括茶文化的主要特征。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
(2)班级准备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拟写一段开场白。
示例: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以茶待客”是我国人民传统的、最常见的礼节。学习茶文化,能够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树立知礼仪、平心境的意识。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一起来学习茶文化,提高人文修养吧!
阅读迁移(2022凉山州中考)【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该时期的刺绣品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
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
绣技艺的高超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展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选自《科学大众·小诺贝尔》,有删改)
从刺绣的历史与发展、刺绣的绣法、刺绣的种类、刺绣走向世界(刺绣与世界的融合)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8.(考点:内容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9.(考点:说明顺序)文章第②~⑥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特点。
10.(考点:说明方法)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举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刺绣残片这一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刺绣技艺高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1.(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据《尚书》记载”表明“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出处准确、权威,增强了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2.(考点:说明对象的特征)中国刺绣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①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②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③技艺精湛,有绣法之分和地域之别;④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成为一种艺术和时尚。
技法点拨
品析说明文的语言
【常见题型】句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方法技巧】①若是问加点词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加点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说明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②若是问加点词语能否删除,首先要亮明观点:不能删除,然后解释词语,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紧扣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答题。
【答题模式】①“加点词语有何作用”答题模式:“××”一词的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②“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模式:不能删除。“××”一词是……的意思,若删除,就成了……,显得绝对化(与事实不符)。使用“××”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