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文本解读:
《三峡》是一篇游记散文。它篇幅较短,却极为传神地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既有仰观远景,又有俯察近物。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精炼生动,歌颂了大好河山的美丽,从而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文章开篇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绵高峻的特点,为后文写长江的水势和两岸的景色做铺垫。因为山高才会出现水势凶险迅疾,从而导致“沿溯阻绝”;因为“重岩叠嶂”才会有“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观;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才难见“曦月”……综上所述,作者写山恰恰是为了写水。
文章第二节承接上文的山势,写夏季的水。因为在这个时间里,长江三峡段迅疾凶猛的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所以先写夏天的水。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在写景之后,作者仅用“良多趣味”四个字,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除了文章的结构清晰之外,作者还极善于突出景物的特点。首先写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词极为精炼传神。如“隐天蔽日”中的“隐”“蔽”,写出了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用“素”来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了潭水之深,也写出了潭水之静;写高山用“绝巘”,突出山之陡峭……
其次,作者还特别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1.概述和细描相结合:既有整体概貌的描写(第一节概述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也有四时特征的具体描绘(第2-4节展现三峡四季不同的壮美景色)。2.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如第一节既有直接描写山连绵高峻的词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也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来侧面烘托山之高峻陡峭。3.多角度描写景物。在描写春冬之景时,既又体现“色”的“素”、“绿”,也有体现形的“隆”、“悬”、“漱”等;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而在写秋季景象的时候重在写声,“长啸”、“凄婉”、“哀转”等词,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情感的表达。由此可见,作者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缘情入景,以自己的情感而非四季的顺序来谋篇布局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
PPT展示三峡视频资料,以及《水经》中对于三峡的描写:“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导入作者郦道元和其代表作《水经注》。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正字正音
阙 叠嶂 曦 溯 湍 巘 属 裳
自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集体诵读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疏通文意。
第1段
明确:①阙:同“缺”,空隙、缺口 ②亭午:正午。 ③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第2段
明确:①襄:冲上、漫上 ②沿:顺流而下 ③溯:逆流而上 ④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⑤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译文: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或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第3段
明确:①绝巘 :极高的山峰 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③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第4段
明确:①霜旦:下霜的早晨 ②属引:接连不断
译文:(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组合作,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关键词句,把握作者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品读词句,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把握作者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从“三峡”的“峡”字的字形特点切入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可见三峡的美景在于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
初读课文,把握三峡山水的特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山”、“水”的词句。
小组合作,共同品读圈画的词句,把握三峡“山”和“水”的特点,并体会作者精炼生动的用词特点。
山:连绵不绝,巍峨高峻
水:夏季——湍急迅猛 春冬——沉静清幽 秋季——肃杀凄婉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进行理解和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精炼生动的特点。如“两岸连山”“连”的具体长度为“七百里”;“重岩叠嶂”中的“重”、“叠”字的品读等。(文本解读)
没有直接描写山水的词句,对于表现山水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侧面展现山水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展现了山的高峻,两岸对峙,江面狭窄。
总结: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用词精炼生动
朗读指导
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以及景物的特点,朗读的语气和语调也有所不同。
山——连绵高峻——语气平静舒缓(男生)
水:
夏季——湍急迅猛——语气急促有力
春冬——沉静清幽——语气沉静舒缓(女生)
秋季——肃杀凄婉——语气凄婉哀伤
教师质疑,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原文选自《水经注》,是为江水作注,为什么以“山”开篇?
文章开篇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绵高峻的特点,为后文写长江的水势和两岸的景色做铺垫。因为山高才会出现水势凶险迅疾,从而导致“沿溯阻绝”;因为“重岩叠嶂”才会有“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观;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才难见“曦月”……综上所述,作者写山恰恰是为了写水。
写水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安排?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都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请再次朗读全文,思考作者对三峡的山水有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修饰景物的词语都是非常美好的,且“良多趣味”则直接点明自己的情感(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共同感受作者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作业设计
练习册相关练习
自备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