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其诗传世不多,风格遒劲刚健,清峻硬朗,语言质朴。
[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ɡ)、刘桢(zhēn)。]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建安七子集》卷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三种不同事物作喻。第二首以“松柏”为喻,即本诗。
诗词诵读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赠从弟(其二)
刘 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sè)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翻译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词语解释
【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一何】多么。
【罹】遭受。
译文
高高耸立在山峰之上的松树,迎着瑟瑟的山风。
风声是多么猛烈啊,松枝是多么刚劲!
顶着寒冷的冰霜,松树却能四季常青。
难道没有遭受严寒的侵袭吗
松柏自有(不惧严寒霜雪的)本性。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诗句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开篇描写松树的整体形象
①对比,衬托,叠词
②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
③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赏析:
第三、四句进一步渲染“谷中风”的凛冽。第一个“一何”慨叹谷风之猛,第二个“一何”咏叹松枝之劲,合起来表现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
①对比、衬托,反复的手法
②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青松的雄健挺拔
③表达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突出松柏的刚劲雄健挺拔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描写冰霜
辞色峻冷
冰霜的严酷
展示松柏
意态从容
松柏的端正
①对比,衬托,②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特性,③衬托出松柏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美好品质。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前一个“正”字告诉我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严冬时节;
后一个“正”字告诉我们,松柏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
岂不罹 凝寒,松柏有本性。
遭受
严寒
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挠)
“本性”指什么?
①设问,直抒胸臆,点明主旨②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质,③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无限期望:希望堂弟像松柏意志坚强不屈,不要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后一个“正”字告诉我们,松柏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
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
主旨归纳
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堂弟的勉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坚贞自守的品格。
课后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赠从弟》(其二)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赠从弟》(其二)中以寒冷的冰霜来衬托松柏的品格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要正气凛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2.《赠从弟》(其二)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
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堂弟的勉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坚贞自守的品格。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第三、四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其中以“山上松”的坚忍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以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来象征一种高洁、坚贞的情怀。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