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作品相关常识
2.明确长征的路线、困难及意义
3.体会红军革命领袖及其他“小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
【题目解说】
斯诺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本书因而得名《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本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创作背景】
在1936年10月,红军即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为了搞清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苏区。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于1936年6月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显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后来又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在国内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一个月内,重印发行十万册以上。
对比外媒报道的毛泽东和斯诺笔下的毛泽东 ,思考《红星》畅销的原因。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大河彼岸》等。
影响斯诺最终驻留中国、促成《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与两个中国人有关,一是宋庆龄,二是鲁迅。
“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
宋庆龄:“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
书中分页处——“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宋庆龄同志,你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
【内容概览】
全书共12篇,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做了公正报道。主要内容包括:
①描述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②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③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根据地的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④深人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⑤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目录简介】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主要内容】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学生看图片:贺龙、周恩来、毛泽东、刘志丹彭德怀、徐海东、朱德
寻特写,识人物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示例:毛泽东
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并且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嗜辣、平易近人
我记得有一、二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在六千英里的长征途中,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毛泽东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步行的。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感情深邃、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长者。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示例:朱德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性格温和,爱护部下。
“我的带兵的特殊战术是这样的:我自己体格很强壮,能跟弟兄们共同生活,跟他们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每次作战不管大小,我事前总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我的主要战术一般都很成功,因为我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我总是要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我跟民众一般也保持很好的关系,这给我不少帮助。”
亲近民众
【学生活动】
找出相关情节,填写表格
周恩来 人物肖像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小结
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大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也并非只有威严肃穆的一面,他们有血有肉,平易近人,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任务:请你选择一位“大人物”,为其制作人物卡片。(卡片包含人物肖像、人物生平、人物性格等信息)
寻特写,识人物
生动活泼的“小人物” 示例:邓发
斯诺初次见到邓发时,他露出恶作剧的笑容,滑稽地噘起了嘴:“你认出我来了吗?……”最后,他自曝身份:“我是邓发。”还一脸期待地想看斯诺的反应。
热情活泼、勇敢大胆。
示例:徐海东
斯诺在书中这样评价他:
“他的直率的毫不掩饰的回答,是完全可信的。”
“每天早上4点他就起床,他精力充沛和对工作仔细认真的作风,使他的部队勇健、整洁、守纪律。”
“徐海东自豪的热情虽然有点幼稚和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
热情、真诚、直率
生动活泼的“小人物” 小结
小结:“小人物”在书中着墨虽相当较少,但对于他们的描写,却不可或缺。他们鲜明的性格令读者印象深刻,他们身上的共性亦更能引发读者对于红军的思考。
任务:请你为“小人物”写一份颁奖词,写出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
颁奖词示例(徐海东):
在国民党眼中,你是最神秘的人物;你打仗十年,八次受伤。为了让战士不被受惊的马摔着,你奋不顾身地勒住了马的缰绳,你也因此失掉了两颗门牙。你大胆无畏,自豪热情得有点天真幼稚,你是中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红星——徐海东。
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 示例:“红小鬼”
书中都写了哪些关于“红小鬼”的故事?
小结:
书中像“红小鬼”这样的人物群像还有很多,如“青年红军”“长征英雄”等。他们作为一个群体,集中体现了红军身上的某类特质。
任务:小组合作,从书中选择一些情节,改编成小品,通过对“人物群像”的表演,体现红军的精神品质。
【艺术特色】
1.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特别是很多采访,都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正是在奔走了解红军、党政机关、经济、文化、教育、宣传等各方面情况,在同革命领袖、普通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做了无数次谈话的基础上,才有了本作品的问世。作品中还蕴含着斯诺周密思虑的见地,渗透着正义的火花和激情。斯诺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入木三分的预见性结论,他理性的思辨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思考。
2.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作者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特写等手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许多红军将领: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当益壮的徐特立,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这些传奇式的人物个性鲜明,令读者过目难忘。
3.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
作者善设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叙述。作品一开头,斯诺就以人们对于红色中国的种种疑问入文,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亦擅长场景刻画。书中描绘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硝烟征尘,磅礴气势立显笔底,读来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现场感。
4.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作者将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描绘得亲切生动:比如小脚老太太坚持杀鸡招待客人时与同伴的应答,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另外,斯诺在行文中也不时表现出风趣幽默的特点:如对“红小鬼”与彭德怀的对话的描写就非常幽默。
【精彩选读】
精彩片段
那是六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在许多清幽的花园里,人们很难相信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一个劳苦的、饥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
(选自《探寻红色中国·去西安的慢车》)
要点批注
语段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北京城优美清幽的环境、金碧辉煌的宫殿,与“劳苦的、饥俄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平和,一边却是水采火热,反衬出外国侵略者的丑恶面目,以及战争中中国人的艰难处境。
精彩片段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选自《在保安·苏维埃掌权人物》)
要点批注
语段写作者对毛泽东的整体印象。最后一句中,作者将“夭真质朴”与“机智”“世故”合用,形象刻画出一个懂得世故却不玩弄世故,睿智机敏却心地淳朴的人,深刻展现出了人物身上的复杂性。同时,用“奇怪”一词修饰“天真质朴”,反而展现出在特殊环境下这种品质的难得。
精彩片段
但是根据力学原理,历史的洪水必须找到排泄口。它是不能强制倒流到发洪水前的渠道上去的。日本要关上闸门为时已太迟了。共产党人了解即使日本最能干的领导人认识到暂停的必要性,日本也不能在中国转而采取静止政策。共产党的这一预见,在七月八日似乎已得到卢沟桥事变的充分证实。因为在这里,日本改变心意的暂时假面具给戳破了。
(选自《又是白色世界·红色的天际》)
要点批注
作者用理性的思维阐述必然的规律,旨在说明历史如洪水倾泻,不可挽回。红星注定照耀中国,千千万万被蚕食的灵魂,终将裹挟着历史的泥沙,滚滚前去,冲垮敌人苟延残喘的堡垒。
【方法指导】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
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
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
一是共产党68 名著导读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阅读这部作品,要理清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实,可以边读边做摘记,写提要。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作者往往会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斯诺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为此,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
二要向作者“取经”,
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
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
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本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专题探究】
专题一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领袖人物周恩来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的谈吐缓慢安详,态度温和,做事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2.出身与家庭。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官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本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
3.童年的经历
1898年3月5日,他出生于江苏淮安。生父周劭纲,生母万氏。出生后不久即过继给病重的叔父周贻淦(不久后去世)为嗣,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长大。
4.受教育情况。
1910年春,他随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岗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年春随伯父搬到天津,8月19日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因表现优异而为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所器重,视之为“宰相之才”。1917年至1919年,赴日本学习。1919年4月回国。9月,南开学校大学部(不久改名南开大学)开始招生,周恩来入该校文科学习。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
5.参加革命的起因。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运动的领导核心。1921年春,还在欧洲求学的他经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他走上革命道路。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4年回国后,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专题二 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红军各部队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今分属四川和西藏)、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14个省,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示例】
(1)四渡赤水;(2)强渡大渡河;(3)飞夺泸定桥;(4)过大草地。
5.长征的历史价值。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专题三 举办诗歌朗诵会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个信仰,共产党人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在各种政治风浪中坚定政治立场,不迷失方向。
2.长征精神的内涵。
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二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
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四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五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并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长征精神的内涵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考点篇】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中考考点归类
一、人物形象类
《红星照耀中国》中考类考题中,最常出现的题型。先出具一段名著中相关人物的选段,包括外貌描写、总体评价、相关经历等内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给材料,准备判断出该段文字所描写的是哪一个人物。因而对考生准确识记相关情节的要求较高。
二、情节概述类
这类题型与人物辨析类题型常常结合在一起,考察考生对故事情节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型时,同学们一定要熟悉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特别是关系到人物命运和生死转折的情节,要有清晰的把握。
三、主旨价值观类
这类考题相对比较简单,要求考生能够结合相关人物及其人生经历,分析长征精神与革命精神对现今生活的指导意义。
【阅读推荐】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11》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主要内容: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表现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过程中的种种艰难。
【艺术特色】
1.细节的真实性。
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作者说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他宁可不写。《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2.浓厚的文学性。
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另外,作者还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
作者不仅最大可能还原长征全貌,还把长征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竭力提取长征这一伟大行动所蕴含和映射出的那一群人的不灭信念、坚定追求和永恒理想,从而使长征精神具有了“泛人类精神”的意味,也就使其具有了普适性。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1956年生于四川。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曾三获“鲁迅文学奖”。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主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它的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在国际航天业竞争中的重大胜利。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特色】
1.全景式描绘。
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全景式的描绘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作品内容涉及航天方面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布局处理得自然流畅。
2.宏观式格局。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整部作品,从宏观角度看,按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顺序展开勾勒,作品用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两幅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活动的背景,因而具有格局上的宏观性。
3.文学式手法。
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性。作品刻画了像任新民,胡世祥、谢光选、江·可达、乌可力、沈荣骏等优秀的航天人形象及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文中对宋健落泪情节的描写,对任新民目光的描写,对胡世祥神情的刻画等,都极富个性,极富魅力,令人感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