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17: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
(一)基础过关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1)遁形( ):
(2)cuàn( )改:
(3)yì( )语:
(4)惨绝人寰( ):
(5)cāng( )海桑田:
2.文学常识填空。
(1)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 月 日。国家公祭口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 、 、 的坚定立场。
(2)新闻评论由 、 、 三要素组成。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用“ ”标出,并在后面的括号中改正。
(1)80 年,苍海桑田。 ( )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末人类的良知。( )
(3)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藉……( )
(4)中国一以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
4,下列在课文中不是举例论证的一项是( )
A.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
B.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
C.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D.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
(二)精段阅读
阅读课文第4~5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4段中“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指什么?
2.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将南京定为“国际和平城市”?
3,选文中引用《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
(三)能力提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勿忘苦难 勇毅前行
——写在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江东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古朴庄重的国家公祭鼎,静静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上,160字铭文向人们诉说着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国家公祭,是民族苦难的沉痛追思,是国家记忆的深刻固化,是维护和平的庄严宣示。
②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现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在儿女的陪伴下向遇难同胞名单墙献花。98岁高龄的谢桂英老人忍不住哭诉84年前不堪回首的往事,曾经三次死里逃生,头上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惨遭日军侵害的经历深埋心底80多年后,才鼓起勇气揭露侵略者的暴行,那是不忍触碰的伤痛,还有对遇难亲人没有断过的思念。纪念馆里,遇难同胞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档案墙上10000多盒历史证人的档案,幸存者照片墙上1213双警醒世人的目光,是对一切违反人类文明、践踏人类尊严、挑战人性底线的侵略暴行的正义谴责和深刻警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侵略者杀戮的英雄烈士和无辜同胞,在历史记忆代代相传中化作了城市的记忆、民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
③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 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但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饱受侵略战争的蹂躏。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此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铭记苦难历史,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屈辱史,血泪史中得出的深刻结论。亲历过战争的苦痛,更深知和平的宝贵,更要对任何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保持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
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清醒,才有不忘国耻的自觉;教育后人,才能激发圆梦中华的担当,一
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奋起。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今天的南京,正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走共富之路,向着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目标迈进。只有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让一切欺负、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妄想彻底破灭,让一切阻挡中国发展进步的图谋彻底失败,才是对抗战英烈和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
⑤大变局的世界和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汇聚起家国情怀的磅礴伟力。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未来的伟大梦想,以“强国有我”的昂扬姿态,勇毅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选自南京发布,有删改)
1.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分析归纳论点】(3分)
2.试分析开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段落作用】(6分)
(2分)交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
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辨析论证方法】(3分)
4.请将下列选项填人文中第②~④段横线处。
【补写段落开头】(3分)
A.勿忘苦难,要感悟珍爱和平的深刻意义
B.勿忘苦难,要加强历史记忆的传承传递
C.勿忘苦难,要砥砺开创未来的奋发之志
中考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在长达6周的时间里惨遭杀戮。80多年后的 12月13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隆重祭奠死难同胞的方式,就是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责任感的最好 ① (zhāng)显。“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② 。
1.文中加点字“勠”的读音正确的是( )(1分)
A.miù
B.chuō
C.lù
D.liáo
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C)(1分)
A.障B.障C.彰D.章
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2分)
A.振聋发聩 B.响彻云霄 C.震耳欲聋 D.如雷贯耳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国家的名义通过隆重祭奠死难同胞,就是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B.以国家的名义隆重祭奠死难同胞的方式,就是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C.通过我们以国家的名义隆重祭奠死难同胞的方式,就是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D.我们以国家的名义隆重祭奠死难同胞,就是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随走向优雅。
②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③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④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性灵。
⑤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
A.③⑤②①④ B.③①④⑤② C.⑤②①③④ D.⑤②③①④
6.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铭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激励同学们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学校举办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列发言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难道不该牢记历史吗?
B.乙:我非常赞同设立国家公祭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C.丙: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增强国家实力。
D.丁: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丝毫不能懈怠!
答案:
(一)基础过关
1.(1)dùn 隐藏形体(2)纂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3)呓 梦话(4)huán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5)沧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2.(1)12 13 反对侵略战争 捍卫人类尊严 维护世界和平(2)论点 论据 论证3.(1)苍一沧(2)末—没(3)藉一籍(4)惯一贯
4.C
精段阅读
1.指肆意歪曲日军侵华罪行的日本右翼分子。
2.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它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揭穿日本右翼势力的谎言,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能力提速
1.勿忘苦难,无愧使命,不负未来,勇毅前行。(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论点。本则新闻评论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观点,再结合全文的总结句,即尾段的最后一句,通过删繁就简即可得出作者的观点。
2.引用国家公祭鼎的铭文,渲染肃穆气氛;(2分)交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2分)引出下文的议论。(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从内容上看,第①段开头先引用国家公祭鼎的铭文,语言庄重肃穆;然后表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从结构上看,这一段巧妙地引出下文,为议论张本。
3.举例论证。(1分)号召国人“勿忘苦难,要加强历史记忆的传承传递”。(2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第②段画线句具体描述了谢桂英老人揭露侵略者的暴行的事件,属于举例论证,分析出论证方法后,再围绕本段首句分析其作用即可。
4.B A C【解析】本题考查补写段落开头。根据第②段最后一句可知,该段号召国人“勿忘苦难,要加强历史记忆的传承传递”故该段的横线处填 B.
第③段将战争前和战争后的情境进行对比,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故该段的横线处填A。根据第④段“只有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是对抗战英烈和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可知,该段是在号召大家奋力开创未来,故该段的横线处填 C
中考演练
1.C 2.C
3.A【解析】A项“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B项“响彻云霄”的意思是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C项“震耳欲聋”的意思是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D项“如雷贯耳”的意思是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横线②处要表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所具有的震动人心的效果,所以应填“振聋发聩”。
4.D【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杂糅,可删去
“的方式”。
5.A【解析】③句通过引用林语堂的话,引出语段的论点,应排在段首:⑤句是对③句中林语堂的话的阐述,应排在③句之后;②句“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承接⑤句内容,继续讲读书的好处,应排在⑤句之后;①句为过渡句,承接②句中的“品读经典”,论述品读经典的益处,应排在②句之后;④句中的“总之”是对内容的归纳总结的标志性词语,故该句应排在最后,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③⑤②①④。故选 A。
6.B【解析】B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