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0 三峡
刚才我们观看了三峡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跟着北魏郦道元游三峡,看看他笔下的三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欣赏三峡之景
3
流连三峡之境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实词迁移练习
7
拓展延伸
8
1.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 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3. 理解写作顺序和景物特点,感受三峡的奇丽。
4.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习目标
郦道元(约470—527),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郦道元曾随北魏孝文帝巡视北方各地,因官职之便,得以游历黄淮地区。他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中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涉及的河流近于《水经》的10倍。《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水经注》描述的地域范围,大体上是西汉王朝的辖境,部分涉及域外。
《水经注》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一部不可多得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在历史学、金石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
知识必备
《水经注》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文化常识
知识必备
qú
“峡”指两山夹着的水道。
什么是峡?
文化常识
知识必备
欣赏三峡之景
体会文章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 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xiānɡ
sù
yǎn
tuān
shù
zhǔ
xī
文言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完全没有。
同“缺”,空隙、缺口。
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山陵
冲上、
漫上。
逆流而上。
顺流
而上。
有时。
相距(间隔)。
即使。
这里指飞奔的马。
没有这么快。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急流。
回旋的清波。
极高的山峰。
飞速地往下冲荡。
茂盛。
甚,很。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天刚放晴。
下霜的早晨。
肃杀,凄寒。
连接。
延长。
凄惨悲凉。
回声。
声音悲凉婉转。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实词
实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1)两岸连山 连:___________________
(2)略无阙处 略无:_________________
(3)重岩叠嶂 叠:___________________
(4)隐天蔽日 隐:___________________
蔽:___________________
(5)自非亭午夜分 非:___________________
亭午:________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____
相连
完全没有
累积,重叠
隐匿,隐蔽
遮挡,遮蔽
不是
正午
半夜
(6)不见曦月 曦:_________________
(7)至于夏水襄陵 襄:_________________
陵:_________________
(8)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__
(9)或王命急宣 宣:_________________
(10)有时朝发白帝 发:_________________
(11)虽乘奔御风 乘:_________________
御:_________________
冲上、漫上
山陵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传达
出发
骑着
驾着
日光,这里指太阳
(12)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________
(13)则素湍绿潭 素:___________________
湍: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清倒影 回:___________________
(15)绝?多生怪柏 ?:___________________
(16)飞漱其间 飞漱:_________________
(17)清荣峻茂 荣:___________________
(18)良多趣味 良:___________________
(19)每至晴初霜旦 旦:___________________
快
白色
急流
回旋的
山峰
飞速地往下冲荡
茂盛
甚,很
早晨
(20)林寒涧肃 肃:_____________
(21)属引凄异 属:_____________
引:_____________
凄异:___________
(22)空谷传响 响:_____________
(23)哀转久绝 转:_____________
肃杀,凄寒
连接
延长
凄惨悲凉
回声
婉转
文言虚词
(1) 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不译
(2) 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3) 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
(4) 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假设,即使,纵使
(5) 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认为,以为
(6) 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7) 则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那么
(8) 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
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在
如果
自己
绝
沿溯阻绝( )
绝?多生怪柏( )
哀转久绝( )
隔断
极高
停止
素
素湍绿潭(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白色
不加装饰
2.通假字
略无阙处
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阙
缺
空隙、缺口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每至晴初霜旦 霜:__________
(2)动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
(3)形容词作名词
回清倒影 清:__________
下霜
飞奔的马
清波
作者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
作者在描写时有着怎样的情感?
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峦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高峻挺拔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流连三峡之境
连绵不断
夏水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有时……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渔歌
猿鸣
春冬之水
秋水
水
水位高
水湍急
水流速度快
水清
落差大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肃杀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总写: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
分写: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章法严谨,浑然一体,自成一格。
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谨严。
次序分明,文脉贯通。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思考探究
郦道元写如此奇丽的三峡,有什么用意呢?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
峡
山
水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连绵不断
重峦叠嶂,隐天蔽日——高峻挺拔(正面)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高峻挺拔(侧面)
夏水
夏水襄陵——水位高(正面)
沿溯阻绝——水湍急(侧面)
有时……疾也——水流速度快(侧面)
春冬之水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水清(静态)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落差大(动态)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总结)
秋水
猿鸣——渲染肃杀气氛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
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渲染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与上文形成呼应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渔歌
(猿)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②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④,莫识其名,高者千仞⑤,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⑥,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⑦见远峰耳。江水又东径⑧白鹿岩。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⑨。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⑩下开,暗彻 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 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实词迁移练习
【注释】①泠泠:拟声词,形容声音清脆。②山松: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袁山松。③记:记载,记述。④数十百重:这里指山层层叠叠的样子。⑤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⑥烟寨雨霁:指烟散雨收的好天气。
⑦再:两次。⑧径:经过。⑨游:这里指游乐。⑩ 合:闭。 彻:通、达。 文:花纹。
解释下列句子中蓝色的字词。
(1)山谷传响 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泠泠不绝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闻峡中水疾 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非烟寨雨霁 自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悉以临惧相戒 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辨见此远山矣 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声
消失
快
如果不是
都
面临
告诫
分辨
命名
积累拓展
下面是《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的段落,阅读文段,这段文字与课文的描写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