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备课参考--1.2 儒学的兴起(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备课参考--1.2 儒学的兴起(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8 14:26:14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 专题一 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儒学的兴起背景:”焚书坑儒”批判表现罢黜百家
太学出现
科举选官 1、“焚书坑儒”批判课堂探究1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秦始皇像(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2、秦朝文化氛围的变化及原因: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课堂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重点)3、评价: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罢黜百家董仲舒生平1、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
想的主要内容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像2、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原因:(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
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
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3、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在滔滔的长河中 你是一朵浪花 在绵绵的山脉里 你是一座奇峰 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 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 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 任自己成为灰烬 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 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 倾诉 你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有没有联系?4、对汉武帝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评价#2. 幻灯片 2三 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性质:
标志:
规模扩大:(思考:汉代太学规
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文化教
育怎样的趋势?)
贡献:①②
③东汉太学清议:(概况、评价)(2)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
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积极
2、消极儒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②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③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④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 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⑤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四则材料
材料一 《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12年)。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
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
(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①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②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③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⑤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
(三)问答题
1、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 你是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发展历程的?对于儒家思想的“独尊”现象,你作何理解?试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①B提示:考查对“焚书坑儒”事件的全面认识。
②D
③C提示:从诗句中即可找出答案。
④D
⑤D
?(二)材料解析题
(1)商朝。(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终生于科场之中拼搏。明代以来八股取士极大地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4)宋朝以前的科举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以后尤其是明朝弊端丛生,钳制了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联系史料加以说明。)
提示: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回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① C 提示:分析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找到答案。
② D 提示:抓住这两个事件的的本质而不是影响。
③ A 提示:正确理解思想与政治的辨证关系。
④ D 提示: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考虑。
⑤ C提示:将问题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
?(二)材料解析题
(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对“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的客观评价。
(三)问答题
1、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提示:提出论点后,要精选史实,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论。要体现出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还要注意区分早期儒学的价值取向与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价值的差异。
2、 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在建立政权时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后的变化。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也使自“焚书坑儒”以来陷于困境的传统儒学在学术上得以发展。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适应了西汉大一统局势的需要,对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因此,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在西汉确立。(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汉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形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4)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学术思想,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提示:儒学正统地位何以确立要从西汉统治的需要和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两个方面作答。
儒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二)
姓名 班级 学号 等第 批改日期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当政时面临的社会毛矛盾有( )
①民族矛盾②阶级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2、董仲舒对儒学思想作了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其本质意图是( )
A、通过“举贤良”成为治国人材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D、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经历战国、秦、汉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到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
C、它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德政”“了贵君轻”
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6、汉武帝实行“举贤良对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缓和阶级矛盾 B、消除王国威胁 C、巩固封建统 D、平定边境冲突
7、西汉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 )
①“仁政”②“德治”③“君权神授”④“天人感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 )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仁政”
9、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时代特色”是指( )
A、新儒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B、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C、新儒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的陈旧观念 D、新儒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10、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
11、“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问:“坑灰未冷”指秦时发生的什么重大事件?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做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其或字义触碍者,亦当分别查出奏明。或封固进呈,请旨销毁;或在外焚弃,将书名奏闻;方为实力办理。……况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若见诋毁本朝之书,或系稗官私藏,或系诗文专集,应无不共知切齿。岂有尚所其潜匿流传,贻惑后世?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回答
①据材料一归纳指出李斯的主张,并结合史实分析李斯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②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主要书籍及原因,分析这一现象的实质。
③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三、问答题
13、概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
参考答案
1—5、ADDCD 6—10、CBCBC
11、(1)焚书坑儒
(2)维护秦朝的专制统治,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以传统的知识体系为思想工具,对时政展开批评
(3)秦始皇以焚书和诛杀敢于议论国家政治得失、批评君主独裁的方士和儒生的暴力手段,开思想专制之先例,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12、①主张: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原因: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②要销毁的书主要是有“诋毁”清朝之内容或言辞的书。原因:知识分子中存在反清思想。实质是文化专制主义。
③这种文化制度对巩固秦朝、清朝的封建统治起到重大作用,但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13、(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孔子的主张遭到冷遇。
(2)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4)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5)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建立以儒学为主导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也逐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一(2)答案
1—5、ADDCD 6—10、CBCBC
11、(1)焚书坑儒
(2)维护秦朝的专制统治,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以传统的知识体系为思想工具,对时政展开批评
(3)秦始皇以焚书和诛杀敢于议论国家政治得失、批评君主独裁的方士和儒生的暴力手段,开思想专制之先例,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12、①主张: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原因: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②要销毁的书主要是有“诋毁”清朝之内容或言辞的书。原因:知识分子中存在反清思想。实质是文化专制主义。
③这种文化制度对巩固秦朝、清朝的封建统治起到重大作用,但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13、(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孔子的主张遭到冷遇。
(2)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4)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5)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建立以儒学为主导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也逐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讲授时要结合课本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来分析理解秦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儒学的兴起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1.本课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2.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重点知识整合】春秋——西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
1.春秋,创立 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4.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5.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教学过程】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1)原因:
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①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二、兴起的表现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B、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C、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①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总结:儒学兴起的表现;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基础自测训练】
1.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B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2.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D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C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4.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5.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四则材料
材料一 《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12年)。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
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
(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商朝。(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终生于科场之中拼搏。明代以来八股取士极大地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4)宋朝以前的科举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以后尤其是明朝弊端丛生,钳制了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联系史料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