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备课参考--3.2 新文化运动(课件+教案+知识要点+素材+同步练习,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备课参考--3.2 新文化运动(课件+教案+知识要点+素材+同步练习,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8 14:43:10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曾说:“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
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安庆修理宝塔,动工的日子,要算算和首长的八字冲犯不冲犯。……湖南督军张敬尧带兵到四川打仗,到处都建造九天玄女庙;出战时招呼兵士左手心写一“得”字,右手心写一“胜”字,向西对九天玄女磕几个头,保管得胜。” ——陈独秀用人血馒头治病最后的小脚女人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的目的是为了复辟帝制他的行为会有人反对吗?谁会站出来说话?底气足吗?民族资产阶级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2、民主共和思想在辛亥革命后深入人心3、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文化运动的兴起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课标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新 1915年《新青年》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小资料: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称京师大学堂。但旧时的北大实质上是一处官僚养成所,由于学生多为京官子弟,毕业后也是当官,因此教员称学生为“老爷”;学生称教员为“大人”。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更无心学习。
教员:“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请向左转!老爷们请向右转!老爷们请向后转!”
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
教员:“老爷们好!”
众生:(齐声)“大人好!”
教员:“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齐声)“升官发财!”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新文化运动语录串烧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重点突破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封建纲常伦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自由、平等、独立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魅力展台 “……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举凡一事之兴。 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刚才你读懂了吗?若看课本47页最后一段呢?你能懂意思吗?
然后想想为什么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课标要求:
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 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古代知名的谋士也有诸葛亮、苏秦、张仪、张良、萧何等上榜。 材料二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 设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人的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活学活用 根据所举资料,以接受新事物的层次为角度,试想
如果林则徐、梁启超、陈独秀三人去欧洲参观,他们眼中的西方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意识到中国军事技术的落后于是设立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使广州一时“海外图说云集”,成为中国人当时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当时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其中对于外国的情况特别是先进机器有详细的介绍。 梁启超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 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
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课件40张PPT。新文化运动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别人尊重我,叫我北大爷爷。……记得那是宣统六年的情人节前两天,大清完了。没过几年,一个姓袁的疯子又搞出好多事,最后终于被送进了耶稣办的精神病院。我认为好日子终于来到了,但还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现象出现……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大清结束。袁世凯图谋复辟称帝。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青年》的新觉醒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背景、兴起;——内容;——评价;一、背景:1、政治:
2、经济:
3、思想: 选举总统那天,袁世凯雇用三四千个流氓,手持大棒把会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议员准两次投票,都没有达到法定人数,总统迟迟选不出来,选举从早晨到夜间十点,很多议员饿得肚子辘辘叫。在第三次投票时,袁世凯才勉强当选。达到目的以后,他立即解散国会。1915年12月,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年,准备元旦登极。 以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例,它是由南洋富商于1892年投资创办。90年代,全部海外资产约合白银7000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可谓“富可敌国”。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亲笔题赠“品重醴泉”。1915年张裕公司的白兰地、红葡萄、雷司令、琼瑶浆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一、背景:1、政治:
2、经济:
3、思想: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1)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在文化领域中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学习思考:为什么说复古尊孔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1)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
2)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
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二、兴起:1、标志:
2、代表人物:
3、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
5、主要活动基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吾国之社会,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二、兴起:1、标志:
2、代表人物:
3、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
5、主要活动基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李大钊 钱玄同 刘半农蔡元培胡适 陈独秀 鲁迅代表人物: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胡适,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早期领导者之一。1952年去台湾,1958年4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 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 思考:
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及其实质是什么?思考:蔡元培“兼容并包” 教育方针的实质是( )
A、让具有各种思想的诸多学者担任北大教授
B、听任各种思想的发展
C、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C 巩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 ) 
A、缓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 
B、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
D、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B二、兴起:1、标志:
2、代表人物:
3、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
5、主要活动基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民主和科学(前期)。 《新青年》。北京大学。 再思考:
为什么北京大学会成为新文化的中心?蔡元培的学术方针;
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新青年》迁到北大。 三、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科学;
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倡民主;
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打倒“孔家店”。
——吴虞 “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指男女平等,
个性解放等。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胡适主张:文学改良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滥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计对仗;
八、不避俗字俗语。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三、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核心在中国大地上,
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思考: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时代又赋予了她新的内容,“新”在何处?——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再思考:前期新文化主要“新”在哪?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巩固: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继续。“继续”的主要含义是( )
A、继续反封建
B、继续向西方学习
C、继续反对尊孔复古
D、继续主张民主共和A四、评价:1、进步性; 1)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心。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②各种新思想的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最深刻的影响 巩固: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相比,前期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深入钻研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B、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思想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C四、评价:2、局限性:1)脱离广大群众;
2)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3)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文化; 探究活动: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2)认识:
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3)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巩固:新文化运动把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落后
B、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D、当时北洋军阀推崇尊孔复古思想逆流C 探究活动: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性质:
②根本目的:

③方法: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具体主张)①维新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走君主立宪道路; 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1915年1921年1919年前期后期民主与科学是主流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1918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指导意见:
学习
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
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网络探究法
3.了解—理解—见解
教学流程:
导入:大家做好上课准备了吧?好,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智慧问答题:(投影)
中国有这么一所高校:
国家主席江泽民:? 国家革命与建设的摇篮
王选院士: 独特的精神魅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的哈佛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
<学生回答>对,是北大,2005年世界高校排名,北大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15位,可以讲,北大誉满全球,海内皆知,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我想,你们也向往北大吧!北大也是你们心中的理想吧。可是,你们知道吗?北大真正的崛起是跟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运动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齐声说>
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的必然产物。那么,1915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今天,老师就借助网络带你们去看看1915年的中国。
板块一:新文化运动背景分析
(投影)
Baidu:1915年中国(财经报告、社会花絮、发表评论)
设问一:通过财经报告你能了解到什么?
<学生回答> 冠生园的发展问题,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典型,民族资本主义,意味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而民族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民主政治(联系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中国的日子一天天坏下去)
设问二:社会花絮说明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学生回答>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旧道德盛行。
设问三: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舆论导向?
<学生回答>:袁世凯在大搞尊孔复古
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的了激烈的冲突。
因此,1915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迫切任务是什么:思想解放,开展一场思想运动来批判这股逆流。
(背景小结):1915年中国,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一方面专制统治盛行;一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就应运而生了。
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板块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然后一起来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前期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心在那里?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投影)展示代表人物并做一简单介绍。
设问一:为什么中心在北大?
<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干将在北大
设问二:为什么到北大呢?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蔡元培,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一个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油画展现)指出:既有西装革履、思想激进的新式学者,也有穿长马褂、流长辫的孔夫子之流,这些人在北大同台讲学,从而使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北大面貌焕然一新。表面上看,这一方针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因为在专制盛行的当时,它为新思想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
设问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是初中学过的内容,那位同学能站起来回答:
<学生回答>:三个提倡,三个反对.,那我们现在逐一讲解。
首先: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民主和科学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大家知道吗?德先生和赛先生
那么民主和科学具体指什么?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这两个内容,它不但是内容,还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
设问:为什么要高举这两面旗帜呢?
〈学生思考回答〉我们知道,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所以要“民主”;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另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散布天命论,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帝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皇帝是天的化身,皇帝统治百姓是上天安排的;人要顺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人生的贵贱也是由天安排的,鼓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利用宗教教义中的“生死轮回”等说法,向人民宣扬“不修今生修来世”,让人们老老实实服从封建统治。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甘愿为其所统治。因此需要科学。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因此,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可以讲切中时弊,深入人心。民主科学的思想很快就会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主题讲演:
91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 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第二部分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问一:什么是新道德,什么是旧道德?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呢?(合作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
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特别是其中的三纲,臣下要绝对服从君主,要尽忠,儿子要听从老子,要尽孝,妻子要嫁夫随夫,要守节。这使得臣、子、妻都成了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人身自主权,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道德和一套为封建专制统治制造忠臣顺民、制造奴才的伦理(举例祥林嫂),这种道德纯属奴性。但是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所以袁世凯上台后,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实行尊孔复古。尊孔,实际上就是维系旧道德。因此,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目的就是彻底地否定传统道德,确立资产阶级的新道德。而在这一方面作得最好的是鲁迅,他以易于传播、群众易于接受的文学形式,大力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旗手。这里引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段话,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这里的历史是指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在“仁义道德”的名义下,实质都是一种封建礼教“吃人”的历史,借狂人之口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第三部分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什么是新文学,什么是旧文学?二者有什么区别?
我们先不急着回答,先来做一个诗歌对照题。
(课件打出《上邪》,无标点,隶书,繁体字,突出文言词汇)大家推荐一名适合朗诵此诗或者有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歌的女同学来读一遍,看她读得对不对。
<学生朗读>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世人都知道这是一位大胆、痴情、情感奔放的女子发出的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那么放
在现在,这样一个誓言,用我们的话语来表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课件打出《上邪》翻译)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
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现在请大家仔细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何不同?
?? <学生对比回答> 前面是文言文,有“乃”、“君”、“上邪”等典型文言词汇,没有标点,而且还是竖排;后者就象我们现在说话,是白话文,有标点,和现在的文体形式一样。这就是新旧文学在形式上的区别。
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使得文学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我国文学所以能出现前后这么大的差别和变化,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功不可没。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8页面的内容,看看陈独秀、胡适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
两人都主张要进行文学领域的变革,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改革;这里要改文字,改语言,改文体,改形式,最重要的还是要改什么啊?
要改内容,为文学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建设平易、通俗,言文合一的新文学。为适应文学革命的发展,《新青年》后来改用白话文出版。
(投影展示):第一首白话诗;末代傅仪的白话诗。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时代又赋予了她新的内容,什么新内容呢?(材料展示,学生作答) 后期内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内容小结: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猛烈抨击旧道德,提倡白话文,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给当时的中国乃至现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次借助网络去看看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到?
我们以1919年中国为例:
(投影)
Baidu:1919年中国(政治新闻、社会花絮、发表评论)
(视频)五四运动。然后分析:新文化运动没有直接提出反帝的口号,但要求民主、自由反对奴役、反对迫害,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是灌输了比以往更深刻的反帝反封建思想,我们知道,五四运动的起点在北京,先锋是青年学生,这不简单是偶然,它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动员是分不开的。
社会花絮:伦理道德和观念发生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所见所听,并结合课本最后一块内容,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
(投影)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如果说辛亥革命用武装斗争的形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那么新文化运动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空前:它比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更猛烈更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2.各种新思想的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心,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4.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找到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一场全面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各方面
可见影响新文化运动影响确实巨大,难怪中山大学——袁伟时这么说:
新文化运动扫除了过时的思想桎梏,点燃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火炬,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学术的罕见的繁荣期,一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文化史,严格点说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的。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新文化动就没有缺陷呢?(材料展示)
<学生思考回答>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探究性学习)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
<学生思考回答>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比如西方文化拜金主义。信息时代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吸引和融合,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之趋,而与此同时,文化的多元化和寻求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特质的寻根意识也不断增强,我们既不应融合而抛弃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不应保存民族文化特质而拒绝吸收和融合。所以我们要做到: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以。学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的看问题。
下面我们就学以致用,对这2005年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Baidu:2005年中国
设问:对于现今孔子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分析:诗人臧克家有这么一首诗:有的人,这首诗有这么一句话: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孔子堪称这类人物的代表,孔子的思想是他能够永远活在人们心目中的奥秒所在。祭孔,就是弘扬孔子、发展孔子的思想,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孔子思想中的“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束语:
百年沧桑,
百年沉沦,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
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
民主与科学的泊来文化,
洗礼着苦难中的中华民族;
十月革命的炮响,
唤醒了中国民众的斗志;
五四火炬的光芒,
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文明暗流的涌动,变革求进的呼唤,
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启迪着我们求智的行动。
虽然,
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
板述设计
新文化运动
Baidu
1919年中国 政治、经济、文化 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内容)
1919年中国 影响(意义、局限性)
2005年中国 探究性学习
时间表达有没有问题?
板书设计:
政治方面:
一.兴起的背景 经济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飞杂志》
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主要特点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二.兴起和主要内容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主要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进步性: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影响与评价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
教学点评
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丁可民
本节课选自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三的第二个学习内容。作为高一学生,虽然对这一学习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但知识的储备还是十分有限。尤其是必修二的经济史、必修三的文化史尚未接学过,因此,要把文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联系起来,要对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作出分析,就较为困难。本课堂在这方面利用百度搜索的形式,再创历史情境,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纵观这一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疆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常常是在课堂教学中一遍遍地反复训练各种试题。这节课却正好相反,它恰当地做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从机械的练习中跳出来,通过采用网络教学探究性学习这一方式,在创设历史情境中再现了学生思维的原生态。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因为有了交流和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2、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取舍,确立了新的课程教材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转变旧有的教材观,其核心的理念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这节课在认真贯彻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和整合,增补了一些新的历史素材,为师生对话、共同创造生发性知识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体现了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的课程教材观。
3、把文本引入现实生活,让生活经验体会文本内容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引进历史素材,让学生经过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来对这些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要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本理念。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课堂主要教学形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堂课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网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主题讲演、合作学习等等。选择了多种教学方法,就能够更加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存在的主要不足:这堂课还有明显的设计痕迹,课堂的过渡欠自然;前后知识的衔接、联系不够紧密;时间过紧,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足。
课堂教学改革总要有一个过程,急不得也躁不得,但只有我们执著去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

A B C D
2. 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主要是由于: ( )
A.深厚的文化底蕴 B.“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的实行
C.蔡元培就任校长 D. 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3.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 )
A.提倡革命,反对改良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该作者应该是 (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 胡适 D. 鲁迅
5. 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锋主要是 ( )
A. 胡适和李大钊 B. 陈独秀和蔡元培
C. 蔡元培和李大钊 D. 胡适和陈独秀
6. 新文化运动中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学说,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为宗旨的学生社团是 ( )
A.少年中国学会 B.新潮社 C.国民社 D. 平民演讲团
7. 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
A.是一场反对尊孔复古逆流的思想文化运动 B.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C.是一场宣扬民主科学的思想文化运动 D.是一场民主科学旗帜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8. 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打倒了封建专制思想的传统权威 B.为各种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D.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材料二
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材料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这两位先生能救治中国“一切黑暗”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信仰共和”为何“必排孔教”?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4)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D 6.A 7.D 8.C
9、(1)“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
不能。民主和科学对于实现国家富强确实有其积极作用,但陈独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是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难以充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2)在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眼里,孔子就是专制帝王的护身符,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反对封建专制、实行民主共和必须批判孔教。
(3)对西方文化极力推崇,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批判,在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
(4)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板书设计】
一、背景
二、兴起:
1、兴起标志
2、代表人物
3、运动中心
4、学术方针
5、指导思想
三、内容
四、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一、背景
1)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知识链接】
选举总统那天,袁世凯雇用三四千个流氓,手持大棒把会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议员准两次投票,都没有达到法定人数,总统迟迟选不出来,选举从早晨到夜间十点,很多议员饿得肚子辘辘叫。在第三次投票时,袁世凯才勉强当选。达到目的以后,他立即解散国会。1915年12月,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年,准备元旦登极。
2)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知识链接】
以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例,它是由南洋富商于1892年投资创办。90年代,全部海外资产约合白银7000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可谓“富可敌国”。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亲笔题赠“品重醴泉”。1915年张裕公司的白兰地、红葡萄、雷司令、琼瑶浆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袁在文化领域中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探究活动】之一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
《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什么思想的杂志?
提示:(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杂志)。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内容
1、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和科学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核心)
提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提倡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革命)
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概况:李大钊:
①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②歌颂十 月 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思考:前期新文化主要“新”在哪?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时代又赋予了她新的内容,“新”在何处?
提示: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四、评价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1)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②各种新思想的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心。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1)脱离广大群众;
2)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3)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文化;
【探究活动】之二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提示:
1)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2)认识:
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3)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探究活动】之三 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②根本目的: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方法: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具体主张)
①维新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走君主立宪道路;
②辛亥革命: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二者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③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小结】
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
教师总结: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派—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激进派—提倡民主、科学,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反思:
□思考: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原因:(代表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民族资级上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级中下层.
疑问与建议:

教师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
劝学:标准要求
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
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前后内容的变化,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影响;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反动势力向革命势力疯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救国救民道路;(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文化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3.关于“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4.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主要特点:(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思想支柱——儒家学说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2)主张以文化作为革命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3)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来改造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和观念。
5.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因此,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6. 新文化运动时,批判“尊孔复古”对不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示:儒家思想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内核。新文化运动中主要是批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要理解在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先声,是一股阻碍历史发展的逆流。为发展新文化,批判“尊孔复古”的口号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要注意分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1)进步性:①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潮的涌现,形成了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他们的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④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⑤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注意的偏向,也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的标志是( )
A.《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B.《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C.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D.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 )
A.改良思想 B.社会主义思想
C.民权思想 D.民主与科学思想
3.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 )
A.科学、民主 B.民主、自由
C.科学、博爱 D.平等、博爱
4.新文化运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社团是( )
A.新潮社 B.国民社 C.平民演讲团 D. 少年中国学会
5.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新式刊物是( )
A.《新潮》和《国民》 B.《晨报副镌》
C.《新潮》和《民报》 D.《每周评论》
6.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主要是因为 ( )
A.儒家思想落后与资产阶级文化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C.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D.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民主”,主要是指 ( )
A.国家主权和民主权利 B.人民民主权利和自由
C.东西方文化有机结合 D.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8.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这里“科学”的含义包括 ( )
①历史典籍 ②自然科学 ③科学的观念和方法 ④宗教之哲理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9.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功绩在于 ( )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C.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权威
10. 新文化运动在史学界被认为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主要是因为 ( )
A.它继续反对封建专制 B.它反对“尊孔复古”
C.它继续主张民主共和 D. 它主张向西方学习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材料二:“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陈独秀、胡适的新文学观点?
12. 阅读下列材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请回答 :
(1)蔡元培是在什么样历史背景下提出材料中观点的?
(2)材料表明蔡元培的新思想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
(3)想一想,蔡元培的新思想,对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前有怪诞之事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的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之事是也。
——引自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二 :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引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怪诞之事实”发生在谁的统治时期?这种“怪诞之事实”具体指文化领域推行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其所谓的“光明世界”指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
(3)试分析当时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抵抗黑暗,为此他们在运动中有哪些行为?
三、问答题
14.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的全面进攻,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内容的变化和影响。
(2)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3)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褒贬态度,对后世有较深刻的影响。想一想,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上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15.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推崇孔子;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教。结合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关史实,评价上述历史现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A 4.D 5.A 6.C 7.D 8.B 9.C 10.A
二、材料解析题
11. (1)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主张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良(或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推翻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立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12.(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大肆推行“尊孔复古”逆流,妄图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2)“兼容并包,思想解放”,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3)鼓励创新,提倡学术研究,倡导思想自由等(言之有理即可)。
13.(1)袁世凯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反动政策。(2)科学、民主;资本主义社会。(3)帝国主义的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行为: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问答题
14.(1)背景①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反动势力向革命势力疯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救国救民道路;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③文化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①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潮的涌现,形成了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④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⑤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这种说法不对。原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3)提示:对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都要本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原则,作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学习西方文化,就会敝帚自珍,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
15.(1)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结合起来,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但也暴露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理论上的不成熟性。(2)新文化运动是适应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为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逆流,冲破封建束缚而兴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儒家学说发起了全面进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应予肯定。但对孔子的绝对否定是新文化运动前期认识上的片面性。(3)康有为、陈独秀等对孔子的态度看似相反,但其目的却相近,都是为了冲破封建势力,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主张和思想文化。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难以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素 材
“五四”的三个三十年:当代史中的“五四”叙述
??? “五四”是中国历史、精神史的一个象征性时刻,一个意义超载的、被过度文本化的事件。它是一个神话。作为神话的“五四”,具有强大的话语生产性,具有不断被重新阐释的可能性。事实上,后来的历史不断地通过回溯到“五四”这个巨大的意义源泉而获得自身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后世进行自我理解的某种尺度,打开新的历史实践的思想资源——尽管对“五四”的阐释并不一定总是正面的。 ??? 毫无疑问,“五四”的确是一个丰富的历史原点。作为一个历史开裂的标志性时刻,中国通过重新理解自身传统与“外在”世界,而进入自己独特的现代形态。当代中国仍处在这一巨大的精神后果之中,并以种种方式延续着“五四”的性格基因。事实上,这也是“五四”被神话化的内在原因和历史根源——正因其开启历史的创世纪性质造就了它的神圣性,以至于后世往往、甚至只能通过乞灵于它来获取自身的历史合法性。而这一过程又进一步强化了“五四”的神圣性。所以,“五四”始终是建构历史的积极因素,它或隐或显地贯穿在当代史的众多思想史论争中。对当代现实的判断也往往总是和“五四”有关,或习惯于拿“五四”说事——那些关于当代问题的诊断总是要被归结到“五四”的根源上去,这似乎已成了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论辩策略。 ??? 从这一意义上说,“五四”是被不断创造出来的,“五四”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 ??? 神话化不可避免地意味着对“五四”本身的窄化,即通过对它的某一部分刻意强调,建立一种特定的历史叙述。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亲历者的记忆,但事实上那些亲历者的记忆并不总是可靠的,这倒并不是说他们故意说谎,而是说,个人记忆往往先在地已经被各种意识形态所修改,或为记忆者顽强的个人愿望所过滤。记忆总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的机制和特定的历史情境与观念氛围有关。 ??? 本文作为一个不自量力的尝试,希望能简略地勾勒当代观念史中的“五四”叙述的谱系,并提示性地讨论如何重新理解“五四”的当代意义。这是一个巨大而且复杂的命题,本文只是一个论纲性质的速写。 ??? 当代史中关于“五四”的最经典的论述来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把“五四”作为中国革命史的前史或内在构成部分来看待。在毛泽东的经典文献《新民主主义论》中,“五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的开端,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觉悟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共产主义思想兴起的历史前提。这一论述广泛地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侯外庐、胡绳等人继承下来。这一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作为理论支撑,把“五四”纳入世界革命史的进程,明确地肯定了“五四”反殖民、反帝国主义体系的现代史性质。它坚持社会分析的方法,注重历史辩证法的宏观逻辑,因此更强调1919年5月4日前后的社会运动的意义,并把它与此后的革命史建立内在的因果联系。 ??? 这一论述当然具有雄辩的真理性。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不足,或者说,当它固定化为一种解释模式,被具体的研究者不适当地运用时,缺陷就明显出现了。它带有历史哲学的先验色彩,具有明显的历史目的论特征。而过于强调“五四”的政治意义,则不可避免地对社会文化的复杂状况有所忽略。比如,由于把新文化的意义看作共产主义思想的准备,就简化了新文化的复杂性质和内部差异,例如一个习惯性的说法是“问题与主义”之争,表征了思想方向的分化。之所以大家会习惯于这么简化历史,显然是过于偷懒,受到了某些经典论述的影响,如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中所说:“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①同样,这种论述方式对于自晚清以来思想运动的内在延续性及逻辑线索也缺乏更细致、客观的分析。思想文化也有时被过于简单化,比如在这一分析框架内,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经常被定性为地主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这极大地忽略了这些思想家自身的丰富性内容和现代性意义。 ??? 1970年代末以来,对“五四”的叙述开始溢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理论框架,应该承认,它的确也起到了对正统叙述不足之处的补充与某种修正作用,但是,它们更多的表现是对支撑“五四”叙述的革命史观的挑战。在既经变化的思想潮流背景中,新的意识形态通过对“五四”的再评价显现出对革命遗产的不同态度,表达出对中国20世纪历史,尤其是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历史的不同判断。这其中包含着潜在的也是现实的政治诉求。 ??? 这种对革命史观的颠倒,较早而且也影响较大的是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说,它与海外汉学界也有一些呼应,比如,类似观点也出现在维拉·施瓦支的《中国的启蒙运动》等著作中(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这一时期的“五四”论述试图重新肯定现代性的绝对价值,视“五四”开启的现代性为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这种说法隐含了补资本主义课的思路,至少是为这样的理论引申提供了便利条件。 ??? 1980年代的现代化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五四”论述有意淡化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史论述,同时突出“五四”的启蒙意义。根据“五四”时期对西方启蒙思想资源的借用,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对法国启蒙运动的鼓吹,以及“五四”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在形式上的某些特征,比如对民主、科学、自由等普遍价值的追求和反权威、理性主义的精神气质,启蒙主义的论述把“五四”描述或暗示为西方启蒙运动的中国版,暗中肯定了以西方启蒙价值为代表的现代价值的普世性和超越性。事实上,整个1980年代的思想运动都呈现出这种启蒙主义特征,这也是它被广泛地称为新启蒙主义的原因。正如汪晖那个具有普遍影响的说法所指出的,把新时期和“五四”建立一种类比的关系,在封建-现代的对位中,新启蒙主义在一个隐喻的意义上把社会主义时期看成了封建时代。应该承认,作为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表述,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情境下,具有一定的解放意义和批判性能量,对于旧体制所出现的弊端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这种批判性意义直到现在仍未彻底耗尽。但它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缺陷,把“五四”一般地等同于启蒙,尤其是类比于西方近代的比如法国式的启蒙,显然忽略了二者根本性的内在差异。②把“五四”看作追求西方普世价值,也不能看到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的矛盾性的张力结构,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复杂的、独特的现代经验的特质,更不可能理解它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延续性和由此而导致的历史危机。这种论述支持了那种肯定西方现代性为普世道路的现代化态度,为后来的市场化改革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 ??? 启蒙主义的“五四”论述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前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演变为保守主义的“五四”叙述,它试图对启蒙的遗产做进一步的狭窄化,即对法国式的启蒙精神进行剥离。因为“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形式上具有着明显的法国渊源,而法国式革命的传统,在新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看来过于激进——这种理论灵感显然来自全球新右翼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他们看来,法国的启蒙精神这条线索直接接续了后来的革命线索,尤其是率先提倡法国启蒙价值的陈独秀后来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创者,就更能说明问题。于是,作为广泛的自由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1980年代末期兴起的保守主义思潮明确提出“反激进”的主张,对“五四”提出激烈批评,这以1988年余英时在香港中文大学所做的演讲《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为代表。包括保守主义在内的自由主义试图对法国启蒙精神在启蒙主义内部做进一步剥离,以保持启蒙的纯洁性。此一时期的朱学勤具有一定影响的批判法国革命的著作《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也是在这一方向上展开论述,它以英美式的革命为标准批判法国革命。联系着中国现代史的背景,这一论述具有清晰的意识形态色彩。 ??? 如果仅从表面上看,保守主义的“五四”论述和此前的新启蒙主义的论述在逻辑上存在着某种矛盾,因为在新启蒙主义的理论脉络里,启蒙(包括法国式启蒙)和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明确的现代性内容,反的是前现代的“封建”与专制,肯定的是现代;而保守主义式的自由主义话语则要保留传统,肯定文化秩序的渐进式演变,似乎反对全盘西化,对现代化态度也有所保留。但事实上,这一论述反的重心不在西方化,也不是对中国传统的激进反叛,而是这种激进导致的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后果,所以,它批判的“激进”是有特定内容的。余英时的话值得我们仔细玩味,他说:“简单地说,中国经过‘五四’,先是否定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认为是负面的,是现状造成的主因。如果想改变现状,就先要西方化,或近代化,或全盘西化。西化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以民主与科学为主流的欧美传统,但‘五四’运动不到两三年,共产党就在1921年成立了。一两年之内中国的思想很快就进入更激烈化的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得到不少青年的信仰。这一发展最能说明中国思想的激化跟现实有关。”③言外之意,如果西化趋近的是“以民主与科学为主流的欧美传统”,激进也没什么,或者说,是好的激进,问题在于由于有了激进的态度,“思想停不下来”,走到了共产主义,就坏了事,它虽然也有西化的背景,但不是“西方的标准”,也不是“主流”,不算普世价值。 ??? 不难看出,启蒙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述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内在统一性。如果说,“启蒙救亡说”试图剥离的是俄国革命的线索,那么自由主义叙述剥离的则是法国革命的线索,二者针对的目标都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合法性。自由主义的“五四”叙述试图建立新的历史线索,有意把陈独秀、李大钊等作为“五四”非本质的部分淡化掉,同时有意突出胡适的自由主义作为“五四”内在精神本质的意义。于是,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精神教父的形象开始确立起来。事实上,这也是那一时期胡适研究得以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观念背景。这种叙述明显地和马克思主义的“五四”叙述对“五四”思想分化的定性相对抗。于是,自由主义者具有了对抗“专制”的文化英雄色彩。以胡适为起点,自由主义的“五四”论述试图建立一种自由主义的历史线索和人物谱系,从“五四”(以胡适的北大为中心)、国统区、西南联大到延安时期的王实味、丁玲等,再到建国以后的储安平、陈寅恪、顾准等,这条线索一直不绝如缕地从“五四”伸展到当代,最后到右派知识分子群体。此类著作在1990年代以来构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如《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顾准传》……,在这种叙述中,自由主义者的身份确认是有意思的,它往往和内在思想品格无关,而更多的是因为某种对抗性关系,比如右派的复杂性质是被高度简化的,只是因为其遭受政治打击,处在政治暴力的对立面这一功能性位置,右派获得了自由主义者的身份。 ??? 启蒙主义或自由主义的“五四”叙述具有一种非政治化倾向和文化主义的思路,这和1980年代以来的思想文化氛围是一致的。社会政治的“五四”让位于文化的“五四”,“五四”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于是,新文学得到了突出强调。通过这种方式,自由主义论说悬置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论述的政治描述,另一方面,也潜在地完成了另一种政治表达,在1980年代的语境中,文学作为审美之维正是非政治的、自由的抗议力量的象征(刘晓波的一本代表作即为《审美与人的自由》)。其实,当时的意识形态表述本身就呈现为泛美学化的色彩,这也加强了它动人的情感化力量。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1980年代一枝独秀的深刻的意识形态根源。 ??? 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领域,启蒙主义也改写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革命史的“五四”叙事强调1919年“五四”运动的标志性意义,以之为中心整合此前此后的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依照革命叙事的历史逻辑,把“五四”的思想分化、复制到文学史中来,着意突出1920年代中期以后革命文学的兴起与发展,革命文学经过一定的历史曲折过程,直至生成为全新的以延安文学为原型的当代文学,它继承并超越了“五四”文学。正如周扬所说:“‘五四’以来的新文艺从一开始就是向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的,这是指它的整个发展的趋向而言。”④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则试图瓦解这种叙述,它更强调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绝对意义。这种从政治到文化的思路强调的是“五四”作为现代性的开创意义,“二十世纪文学史”(钱理群等人)、“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都有意淡化“五四”的政治色彩,而突显“五四”所开启的“现代”文学的现代意义,即在内容上对具有“普遍性”的文学主题如人性深度之类的书写,在形式上的“纯美”的努力,于是,一种文学与政治的二元论开始形成。在这种理论视野里,革命文学的文学或审美价值被淡化甚至取消了,事实上革命文学作为“非现代”的内容已经被悄悄地放逐出20世纪文学之外。“重写文学史”运动所做的正是这样一种工作,这种“五四”论述必然会忽视革命文学深刻的现代性意义,钱理群、陈平原的导师王瑶先生对“二十世纪文学史”的指责是一针见血的:你们怎么安置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文学的位置?它们不是现代文学吗? ??? 另外,“反激进”的保守主义也对文学史书写有着明显的影响,比如热闹一时的对学衡派的再评价、郑敏对新诗的激烈批评所造成的争议,甚至民间派与“知识分子派”的诗歌论争都带有这一思潮的回声。 ??? 对“五四”非政治化的倾向还有另一种表现。在1990年代以来,后现代史学兴起,这种史学观念及研究方法注重发掘历史中的差异性因素,往往热衷于进行细致的社会史和生活史的描述,于是经常把以“五四”为中心的历史运动泛化,淡化其社会政治运动的色彩,而把它还原为一个或一系列社会史或生活史事件,比如陈平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它的积极意义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关于“五四”的目的论叙述,对于丰富我们对“五四”的认识有重要意义,而且,它也不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质。但是,在客观上,这种研究却延续或配合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表述,有时可以看作这种论述的一种弱化的形式。正如费正清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列文森所说,失去神秘色彩的“五四”运动,有可能会变成一个纯粹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价值、信仰和理想毫无关系。⑤ ??? 1990年代中期以后,以汪晖为代表的当代批判性思想试图通过对思想史的细致分析,通过对“五四”内部差异性因素的发掘,克服旧有的僵硬解释模式,建立一种有力而又有弹性的“五四”论述。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有很多重要内容涉及“五四”——这也是这部著作所内在要求的。在天理世界观的瓦解、科学世界观的建立的历史视野中,汪晖对中国现代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了细致的系谱学考察。但是,这种充分学理化的研究其实也曲折而深刻地映射着现实关切。通过对“五四”前后的思想家如严复、章太炎、鲁迅思想复杂性、矛盾性的研究与新发现,事实上可以引申出对1980年代新启蒙主义思想的批判,因为新启蒙正是在对“五四”的简单化理解中、在扭曲“五四”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叙述的。这导致了“启蒙的辩证法”,启蒙最终走向了反启蒙。如果说真正的启蒙精神是运用理性认知自我与世界的话,那么,事实上,汪晖等人通过历史研究提出了一个对当代的启蒙进行再启蒙的思想命题。结合汪晖后来对新启蒙主义及当代的现代性问题的反思,这一思路就显得更具连贯性。 ??? 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一直是支持启蒙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的两组二元对立的概念。它们受到了来自当代批判性思想的批判性消解。中国的现代性并不像费正清学派或剑桥中国史所说的那样是对现代性冲击的单向回应,“中”与“西”是在一种互动的格局里互相形成的。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现代性起源与发展也离不开所谓东方,东方一直内在于西方,正如西方一直内在于东方一样。中国也不是在以漫长的历史等待并痛苦地回应着来自现代的挑战,从而被迫融入世界现代秩序的“停滞的帝国”,而是在现代的时与势里创造着新的中国的现代性,其中自然包括改写、挑战着西方现代性的逻辑,如严复、章太炎、鲁迅对西方现代思想的深刻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旧有的中国思想重新被发现,被创造出来,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对现代性的批判性的思想资源,而决不是如当年林毓生等人所说只是一个接受西方思想的特殊形状的容器或思想模式。 ??? 1990年代末期以来,经过新的批判性思想的努力,建立在“五四”叙述基础上的,或以“五四”为叙述策略的新启蒙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正在破产。而当代批判性思想之所以获得深入人心的影响力,除了理论的说服力,还在于当代现实的教育。在国内,当初新启蒙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做出的美好的承诺已随着现代化的逐渐落实而蜕去了它玫瑰色的面纱;在国际上,自1990年末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事件,如亚洲金融危机、科索沃战争、两次海湾战争,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当代世界秩序的真实性质,那些普世价值下面的狭隘的民族利益和霸权意志昭然若揭。这是真实的教育。而经过十几年高代价的经济增长,中国国力也已经极大增强,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也在恢复。此消彼长,终于在2008年达到一个转折点。 ??? 2008年中国与外部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深刻后果还没有充分显现。 ??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90年后重新检讨“五四”,的确意味深长。 ??? 1919年,是巴黎和会教育了原来对世界公理有幻想的中国人,而2008年,同样是国内外的一系列事件教育了1980年代以来对普世价值有迷梦的中国人。其实,2008年只是这种教育不断累积起来的一个临界点,也是这种教育从知识界的一部分向普遍民众普及的过程。对比1919与2008是有意思的,二者显现了知识界与群众或社会的不同的互动关系。“五四”时期是从先进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借助各种宣传形式如《新潮》杂志与平民教育宣讲团向社会传达思想,而2008年的群众爱国行动则更具有草根性色彩,其中网络的作用不可低估。群众在思想与行动能力上超过了一般知识分子群体。 ??? 然而,2008年所显示的社会情绪还有很多盲目性和某些狭隘性,如何引领与塑造这种民族情绪,打造一个新的类似“五四”的文化,仍是当代思想的艰巨使命。1919年之后我们找到了超越资本主义列强法则的共产主义理想,现在还能找到一种突破当代世界秩序的新道路吗?还能创造一种新的具有普遍性的中国文化吗? ??? 90年,恰巧三个30年,1949年,1979年,2009年,这是三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那么,未来的30年会如何呢?它是值得期待的,也是需要我们格外清醒并付出艰苦努力的三十年。 ?? 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继承“五四”的历史和精神遗产,仍然会是后世不断面临的思想任务。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五四”的当代意义,激活它的批判性视野和潜能。对“五四”的理解只能立足于当代历史,我们必须再创造出另一个“五四”出来。这当然不是实用主义的、古为今用的庸俗化的创造,而是指释放出那些未经触及的、有待发现的新的视野,当然,这也意味着同时发现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