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立场。
01
把握文章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02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03
背景资料
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新闻的概念: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狭义新闻也叫消息,或叫新闻消息,它是就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重大事实的简短报道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
三、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走进“新闻”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
新闻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新闻的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走进“新闻”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how如何
what
何事
why何故
who
何人
六
要素
标 题
导 语
主 体
背 景
结语
结构五部分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写作消息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也可有适当的细节描写与议论。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消息正文部分的典型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即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事实。
消息写作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o(何人)、why(何故)、how(如何)。
消息的主要特征: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
不能虚构夸张。
及时性: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新课探究
五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导语后面
的内容
导语后面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新课探究
标题
导语
主体
不可缺
背景和结语有时会暗含在主体里。
摧枯拉朽(kū )(xiǔ) 芜湖(wú )
荻港(dí ) 泄气(xiè ) 要塞(sài)
督战(dū ) 歼灭(jiān):消灭
锐不可当(dāng ) 业已:已经
溃退(kuì):狼狈不堪的逃走,形容毫无秩序的撤退
字词
梳理文章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这则消息的各个新闻要素。
2.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
新课探究
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时效性都很强。
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活动:做编辑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新课探究
这两则消息好在哪里?除了时效性外,两则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新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让我们选择几个角度来评价一下,一个小组一个选题。
活动:学做评论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整体感知
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该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合作探究
新课探究
换一换: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红色的词语,行不行?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新课探究
比一比: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人民解放军
英勇无畏
势如破竹
锐不可当
(侧面)
这些四字词语很有表现力,语言表达既准确而又生动。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这句属于描写,景的“平”和“静”,描绘出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着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合作探究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先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表明速度快,两个词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合作探究
新课探究
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新课探究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
通读全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整体感知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人民解放军要解放全中国
二十日夜起……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包含于主体中)
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文中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
从用词看,描述人民解放军,均用褒义词,如“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描述国民党军队,均用含贬义的词语,如“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泄气”等。
从称呼语看,称呼人民解放军为“我西路军”“我军”;称呼国民党为“国民党反动派”,称呼国民党军官汤恩伯为“战犯”。
这些都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情感爱憎分明。
合作探究
新课探究
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新课探究
活动:学写新闻
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选文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
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样的详略安排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合作探究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中路军最早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写,又合起来加以议论。 最后写东路军的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突出地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合作探究
新闻
六要素
五结构
三特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