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新课导入
活动:认一认图片中的人物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成功从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
莫 言
新课导入
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
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那么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莫言(1955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1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了解背景,走进新闻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屠呦呦(1930- )
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2015年10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了解背景,走进新闻
中国第二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知识链接
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66年发明安全炸药。他先后在瑞典、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350多项发明专利,积累了一笔很大的财产。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病卒于意大利。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的遗产的一部分,共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奖励给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968年,诺贝尔奖增设了经济学奖。
每年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候选对象由世界各国的科学院、大学和前获奖者推荐。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本获奖证书和一笔奖金。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瑞典( ) 挪威( ) 诺贝尔( )
颁发( ) 渗透( ) 遗嘱( )
巨额( ) 仲裁( )
ruì
nuó
nuò
bān
shèn
zhǔ
é
zhònɡ cái
路透社
英国最大的通讯社,与美联社、法新社并称世界三大通讯社。路透社成立于1851年,是最早成立的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总社设在伦敦,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开设了分支机构,独立采访报道大量的政治、财经、体育等各类新闻,新闻报道准确、及时。
了解背景,走进新闻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遗嘱(zhǔ) 巨额(é)
挪威(nuó) 渗透(shèn)
逝世(shì) 颇有(pō)
(chuànɡ)创作
(chuānɡ)创伤
(yí)遗嘱
(wèi)遗之千金
创
遗
字词梳理
课文研读
第1段(导语):交代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2段(主体):列举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情况,包括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第3段(主体):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
第4段(背景):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课文研读
消息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用事实说话”,但作者在撰写时避免不了隐含一些自己的立场
和观点,读者阅读消息的时候都会受到影响。
1.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 略写了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主体部分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则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即可,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细读分析
2.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
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读者更清楚地知道,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自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对于资金来源的疑问;特别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性。
细读分析
课文研读
如果让你给上述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重要性依次递减,
由主到次。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最重要的新闻要素
导语:最重要的新闻要素
或者新闻的简要概述
主体:依照构成新闻事
件的各个要素的重要程
度对事件进行报道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品味语言
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特征
是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和通俗。
在词语的感彩上,消息这样的体裁侧重于什么?
阅读整篇文章,我们会发现消息在词语的感彩上更加侧重于具有中性色彩的词语,很少使用情感浓烈的褒义词或贬义词。
品味语言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发现”可否改成“发明”?)
“发现”是指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发明”指创造出从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波,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
·
“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
·
·
·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段场面描写,没有过多的修饰,采用的就是白描手法,但阅读者却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简短的语句,白描的手法,却写出了我军的“天时”“地利”“人和”,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是我军风卷残云,敌军一溃千里。
白描手法用于消息
知识链接
除此之外,消息同样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手法,只要能够做到真实、及时、准确即可。比如下面这则消息报道。
品味语言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
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11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最高荣誉,有利于大力宣传抗疫英雄的卓越功绩和光辉形象,强化国家尊崇与民族记忆;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充分展示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越挫越勇的民族品格,为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党心军心民心。
品味语言
从这则消息我们可以找到排比修辞的使用,这种修辞的使用并没有改变消息客观、准确、朴实等方面的语言风格。
品味语言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主体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
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
背景
奖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