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鱼鳍(qí) 窠(kē)外 罅(xiè)隙 黏(nián)土
B.储(chǔ)藏 地穴(xué) 恶劣(liè) 金蝉脱壳(ké)
C.开辟(pì) 臃(yōng)肿 徘徊(huái) 刹(shà)那
D.隧(suì)道 轧(yà)扁 车辙(zhé) 无动于衷(zhōng)
2.下列句子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查气候的情况。
B.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阡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C.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暄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
3.将下面的句子进行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刚结网时,它们一部分从上往下织,一部分从下往上织,不久,一张巨大的天网便完成了。
②平时,红蜘蛛把网结在树上。
③如此巨大的网,昆虫一旦被网住,众多蜘蛛便会一哄而上,把毒液注进其体内,昆虫很快便会一命呜呼。
④南美洲有一种红蜘蛛,它们上万只生活在一起,共同织网,合作狩猎,共同分享食物。
⑤然后,它们开始分享大餐。
A.④②③①⑤ B.④②①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穴居了四年的蝉,只有短暂的生命在阳光下________。茫茫黑夜中,它们________地等待,从来不知清晨________的光芒,亦不知暮色如约而至的守诺。它们不知春夏秋冬演绎颜色的变幻,不知风花雪月诉说世间的传说。它们只是等候,而后________。
A.开放 静静 幽微 重生
B.绽放 静静 熹微 复生
C.绽放 寂寞 熹微 重生
D.开放 寂寞 幽微 复生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金砖合作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它找准了合作之道。
B.十九大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重要部署,落实到一个个报告、一项项法案中,凝聚成亿万人民的共识和力量。
C.习近平主席鼓励科研人员推动中国创造向中国制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D.不可不否认,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6.下面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高的白石基上。
B.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C.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于校六记》、《我们仨》等。
D.在学校举行的防震疏散演练中,八年级(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是三四组。
7.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对事物观察的顺序进行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介绍。
B.本文在介绍蝉时,将其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文章读来亲切有趣。
C.第一部分介绍了蝉的地穴和它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从幼虫到产卵的过程。
D.本文虽是说明文,但作者在字里行间里表达了对蝉的赞美、同情,极具感染力。
二、填空题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②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③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9.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接着,它 (表演;演绎)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 (跳跃;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 (伸直;伸展),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 (钩;抓)住它的空皮。
三、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很好的昆虫家族。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们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过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蚋却很镇静,一点儿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很快的蚋的幼虫,在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②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3)本文尾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4)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狼蛛的猎食
法布尔
①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做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②如果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从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咬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③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________(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________(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蹿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④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⑤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追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⑥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⑦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蹿了。所以它们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昆虫记》,有改动)
(1)根据意思,在选文第③段的A,B两处填上词语。
A ;B
(2)指出第①⑤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第⑦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狼蛛的哪些特点“像狼一样”。
四、综合题
12.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
(1)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罅”应读“xià”;B项,“壳”应读“qiào”;C项,“刹”应读“chà”。
故答案为: D。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考查——考察;B项,阡维——纤维;D项,暄嚣——喧嚣。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可按照句子的逻辑关系排序。④句发起话题,引出对象。后面部分具体写红蜘蛛一起结网捕食的过程。②句写红蜘蛛结网的地点。①句紧承②句具体写结网的过程。③句写用网捕食,根据“如此巨大的网”和①句的“一张巨大的天网便完成了”可知③句紧承①句。⑤句写捕食成功,品尝美食,应放在最后。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4.【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第二空,备选词为“静静”和“寂寞”,根据句意,这里不体现“孤单冷清”之意,应选“静静”。排除C、D两项。第三空,“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幽微”指(声音、气味等)微弱。这里形容清晨的光芒,应用“熹微”。排除A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5.【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语义重复:“的原因”和“因为”重复;
B:正确;
C:语序不当。“ 中国创造 ”同" 中国制造 "交换顺序;
D:否定失当:“不可不”和“否认”否定失当。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做好此题目,先认真读每个句子,通过语感,找到病因。也可以压缩句子,找到句子的主干,看看答配是否妥当。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6.【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B:分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此处只是一个单句,不需要分隔。“还是左拐”后面的“,”改为“;”;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除此之外,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7.【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第二部分介绍了产卵到幼虫的成长过程。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8.【答案】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首先要根据句子判断所以的说明方法。 ① “例如”是举例子,举“ 金蜣 ”来说明 大多数掘地昆虫 , 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② “ 十五六 ”使用具体的数字,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 “ 蝉和它比起来 ”本题禅和蚋进行比较,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举例子 2、列数字 3、作比较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判断。
9.【答案】表演;腾跃;伸直;钩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蝉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第一组“表演”意思是在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中把其中的各个细节或人物特性表现出来,“演绎”是得出结论的推理,此处应填写“表演”。第二组“跳跃”关键在于“跳”,“腾跃”关键在于“腾空”,此处应填写“腾跃”。第三组“伸直”体现伸的结果是“直”,“伸展”体现展开,意思不同,此处填写“伸直”。第四组是动词的选择,此处应填写“钩”。
故答案为:(1)表演;(2)腾跃;;(3)伸直;(4)钩
【点评】理解词语含义,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正确的词语,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答案】(1)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或: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2)①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②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粘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
(3)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4)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
【知识点】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
(2)结合句意可知“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的含义是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要从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种种危险与困难方面考虑。
(3)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
(4)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 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故答案为:(1)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或: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2)①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
②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粘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意思对即可;
(3)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4)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举例。“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蝉面对蚋来侵害蝉卵时无所作为的本能,生动形象,又不失准确。
【点评】⑴本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对文本信息深入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即可解答;
⑶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结尾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要围绕说明文语言的平实、生动、准确等方面进行分析。
11.【答案】(1)贪得无厌;持之以恒
(2)①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捕食时的动作特征。⑤打比方。“黑绒腰裙”的说法,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3)不能去掉。“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的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摹状貌;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⑴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释义,抓住关键字词判断成语即可。第一空,根据“贪”“不满足”即可知道成语为“贪得无厌”。“厌”为“满足”的意思。第二空,根据“长久”“坚持”之意即可知成语是“持之以恒”,“恒”是“长久”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首先要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①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捕食时的动作特征。⑤打比方。“黑绒腰裙”的说法,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阅读中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一般都是指修饰限定性词语在说明表达上的作用。分析“任何”一词表达作用,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从有无此词语意的变化来分析其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不能去掉。“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的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抓住“就像狼一样”这一答点,梳理文章内容,找到将大狼蛛与狼相比较的内容,从捕食的动作、凶狠贪婪等方面概括。 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故答案为:⑴ 1、贪得无厌 、持之以恒
⑵ ①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捕食时的动作特征。⑤打比方。“黑绒腰裙”的说法,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⑶ 不能去掉。“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的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⑷ 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成语知识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成语的识记和积累。要结合给出的释义,抓关键词语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判断,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结合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12.【答案】(1)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
(2)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初步把握画面 的内容,然后抓住图画中的人、景、物、文字等信息,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内容,注意画面上有什么就写什么,不可随意发挥。这幅画的主要内容: 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
⑵本题考查对图画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然后根据图中内容挖掘隐含信息,由物及人,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故答案为:⑴ 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
⑵ 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图面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注意相关信息的观察,要按照恰当的顺序进行描述,注意语言的简洁、连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画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鱼鳍(qí) 窠(kē)外 罅(xiè)隙 黏(nián)土
B.储(chǔ)藏 地穴(xué) 恶劣(liè) 金蝉脱壳(ké)
C.开辟(pì) 臃(yōng)肿 徘徊(huái) 刹(shà)那
D.隧(suì)道 轧(yà)扁 车辙(zhé) 无动于衷(zhō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罅”应读“xià”;B项,“壳”应读“qiào”;C项,“刹”应读“chà”。
故答案为: D。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下列句子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查气候的情况。
B.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阡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C.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暄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考查——考察;B项,阡维——纤维;D项,暄嚣——喧嚣。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将下面的句子进行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刚结网时,它们一部分从上往下织,一部分从下往上织,不久,一张巨大的天网便完成了。
②平时,红蜘蛛把网结在树上。
③如此巨大的网,昆虫一旦被网住,众多蜘蛛便会一哄而上,把毒液注进其体内,昆虫很快便会一命呜呼。
④南美洲有一种红蜘蛛,它们上万只生活在一起,共同织网,合作狩猎,共同分享食物。
⑤然后,它们开始分享大餐。
A.④②③①⑤ B.④②①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可按照句子的逻辑关系排序。④句发起话题,引出对象。后面部分具体写红蜘蛛一起结网捕食的过程。②句写红蜘蛛结网的地点。①句紧承②句具体写结网的过程。③句写用网捕食,根据“如此巨大的网”和①句的“一张巨大的天网便完成了”可知③句紧承①句。⑤句写捕食成功,品尝美食,应放在最后。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穴居了四年的蝉,只有短暂的生命在阳光下________。茫茫黑夜中,它们________地等待,从来不知清晨________的光芒,亦不知暮色如约而至的守诺。它们不知春夏秋冬演绎颜色的变幻,不知风花雪月诉说世间的传说。它们只是等候,而后________。
A.开放 静静 幽微 重生
B.绽放 静静 熹微 复生
C.绽放 寂寞 熹微 重生
D.开放 寂寞 幽微 复生
【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第二空,备选词为“静静”和“寂寞”,根据句意,这里不体现“孤单冷清”之意,应选“静静”。排除C、D两项。第三空,“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幽微”指(声音、气味等)微弱。这里形容清晨的光芒,应用“熹微”。排除A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金砖合作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它找准了合作之道。
B.十九大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重要部署,落实到一个个报告、一项项法案中,凝聚成亿万人民的共识和力量。
C.习近平主席鼓励科研人员推动中国创造向中国制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D.不可不否认,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语义重复:“的原因”和“因为”重复;
B:正确;
C:语序不当。“ 中国创造 ”同" 中国制造 "交换顺序;
D:否定失当:“不可不”和“否认”否定失当。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做好此题目,先认真读每个句子,通过语感,找到病因。也可以压缩句子,找到句子的主干,看看答配是否妥当。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6.下面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高的白石基上。
B.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C.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于校六记》、《我们仨》等。
D.在学校举行的防震疏散演练中,八年级(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是三四组。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B:分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此处只是一个单句,不需要分隔。“还是左拐”后面的“,”改为“;”;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除此之外,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7.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对事物观察的顺序进行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介绍。
B.本文在介绍蝉时,将其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文章读来亲切有趣。
C.第一部分介绍了蝉的地穴和它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从幼虫到产卵的过程。
D.本文虽是说明文,但作者在字里行间里表达了对蝉的赞美、同情,极具感染力。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第二部分介绍了产卵到幼虫的成长过程。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二、填空题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②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③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首先要根据句子判断所以的说明方法。 ① “例如”是举例子,举“ 金蜣 ”来说明 大多数掘地昆虫 , 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② “ 十五六 ”使用具体的数字,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 “ 蝉和它比起来 ”本题禅和蚋进行比较,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举例子 2、列数字 3、作比较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判断。
9.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接着,它 (表演;演绎)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 (跳跃;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 (伸直;伸展),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 (钩;抓)住它的空皮。
【答案】表演;腾跃;伸直;钩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蝉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第一组“表演”意思是在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中把其中的各个细节或人物特性表现出来,“演绎”是得出结论的推理,此处应填写“表演”。第二组“跳跃”关键在于“跳”,“腾跃”关键在于“腾空”,此处应填写“腾跃”。第三组“伸直”体现伸的结果是“直”,“伸展”体现展开,意思不同,此处填写“伸直”。第四组是动词的选择,此处应填写“钩”。
故答案为:(1)表演;(2)腾跃;;(3)伸直;(4)钩
【点评】理解词语含义,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正确的词语,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三、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很好的昆虫家族。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们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过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蚋却很镇静,一点儿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很快的蚋的幼虫,在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②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3)本文尾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4)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答案】(1)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或: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2)①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②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粘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
(3)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4)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
【知识点】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
(2)结合句意可知“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的含义是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要从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种种危险与困难方面考虑。
(3)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
(4)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 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故答案为:(1)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或: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2)①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
②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粘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意思对即可;
(3)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4)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举例。“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蝉面对蚋来侵害蝉卵时无所作为的本能,生动形象,又不失准确。
【点评】⑴本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对文本信息深入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即可解答;
⑶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结尾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要围绕说明文语言的平实、生动、准确等方面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狼蛛的猎食
法布尔
①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做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②如果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从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咬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③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________(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________(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蹿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④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⑤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追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⑥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⑦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蹿了。所以它们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昆虫记》,有改动)
(1)根据意思,在选文第③段的A,B两处填上词语。
A ;B
(2)指出第①⑤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第⑦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狼蛛的哪些特点“像狼一样”。
【答案】(1)贪得无厌;持之以恒
(2)①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捕食时的动作特征。⑤打比方。“黑绒腰裙”的说法,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3)不能去掉。“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的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摹状貌;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⑴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释义,抓住关键字词判断成语即可。第一空,根据“贪”“不满足”即可知道成语为“贪得无厌”。“厌”为“满足”的意思。第二空,根据“长久”“坚持”之意即可知成语是“持之以恒”,“恒”是“长久”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首先要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①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捕食时的动作特征。⑤打比方。“黑绒腰裙”的说法,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阅读中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一般都是指修饰限定性词语在说明表达上的作用。分析“任何”一词表达作用,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从有无此词语意的变化来分析其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不能去掉。“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的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抓住“就像狼一样”这一答点,梳理文章内容,找到将大狼蛛与狼相比较的内容,从捕食的动作、凶狠贪婪等方面概括。 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故答案为:⑴ 1、贪得无厌 、持之以恒
⑵ ①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捕食时的动作特征。⑤打比方。“黑绒腰裙”的说法,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⑶ 不能去掉。“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的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⑷ 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成语知识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成语的识记和积累。要结合给出的释义,抓关键词语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判断,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结合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四、综合题
12.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
(1)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
【答案】(1)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
(2)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初步把握画面 的内容,然后抓住图画中的人、景、物、文字等信息,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内容,注意画面上有什么就写什么,不可随意发挥。这幅画的主要内容: 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
⑵本题考查对图画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然后根据图中内容挖掘隐含信息,由物及人,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故答案为:⑴ 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
⑵ 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图面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注意相关信息的观察,要按照恰当的顺序进行描述,注意语言的简洁、连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画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