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比较阅读
卷前语:欢迎来到“魅力三峡”旅游项目的售后服务站,在本站你会看到更多“三峡”的资讯,请认真游览,资深驴友群期待你的加入。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三峡地势独特,风光旖旎。让我们追随郦道元“赏三峡奇景,发奇思幽想”。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请从课文中找出两条理由,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①理由1:
原句:
②理由2:
原句:
(2)三峡风景秀丽天下,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让更多游客来三峡旅游,请你根据本课内容,创写一则广告词。
(3)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 请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答案】1.(1)①水流急(或“水势迅猛”)。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落差大。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示例)连绵三峡奇景,敞开怀抱欢迎你!(3)(示例1)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文笔优美,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独特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的。(示例2)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去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的神奇秀美。所以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
二.比较阅读
(一)
【甲】《三峡》郦道元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 良多趣味 发大溪口 仰视天如匹练然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堆 碎 石 积 成 出 水 数 十 丈。
3.翻译: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结合文段,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字数在100字左右。
【答案】1.如果 甚,很 出发,从……出发 像……的样子 2.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3.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地喊就不停地流。 4.甲:写出了山的绵延不绝、高大巍峨的特点。乙:写出了山高耸入云、陡峭的特点。5.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壮丽雄伟的三峡!这里的山又长又多,山峰高峻,山势陡峭。不同的季节景色自然不同,夏天的江水凶猛迅疾,十分壮美。春冬季节的江水灵动、优美,到了秋天,到处是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如今的三峡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雄伟,但随着三峡工程的建立更加闻名于世,并对如今的水利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观一下吧!
【译文】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杜甫有诗言道“白帝城和夔州各有各的特点”,就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二)
【甲】《三峡》郦道元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①结约:盘曲。②堮堮(è):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hū)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zhì):凶猛刚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C.飞漱其间 安陵君其许寡人 D.皆不敢与之争 何陋之有
2.下面对《三峡》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三峡概貌,再具体描绘三峡四季不同景象,突出了三峡险恶、令人畏惧的特点。
B.第三段从俯视到仰视的视角,描绘了三峡春冬季节景色的清幽美,动静相生,山水相配。
C.结尾引用渔人的歌谣,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悲凄的氛围。
D.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起来给人抑扬顿挫之感。
3.翻译: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
4.小语查阅资料发现,《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作的部分注释,他认为文章第一段写山,与水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以上两个文段极尽描写之妙,展示了水的各种情态,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B A.有时/或许;B.两个“绝”都是“消失”的意思;C.代词,此处指山峰/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D.代词,代指江水/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A 文章是以水有“荣枯”来安排内容的,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并非突出其“险恶”,表达的是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也不是“令人畏惧”。 3.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共几百里,(江岸)都不敢和江水相争。4.不可以。文章第一段勾勒全貌,突出山的连绵众多、高峻雄伟。山高谷狭的地势是夏水峻急雄壮的重要成因,前后文脉贯通。山是峡之外围,水是峡之筋骨,有山有水才符合峡的特点。5.【甲】文写夏水漫上山陵、阻断航道,正面写水势浩大的特点;用行船速度之快,并以“乘奔御风”作比,侧面写夏水湍急的特点。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潭水倒映着美丽的影子,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冬之水和缓、清澈的特点。【乙】文写水与石搏斗,则水势浩大,流速迅急,把石头劈为林,侵蚀为孔洞,冲刷为剑戟的形状,削磨为虎和犀牛的种种形态,突出了水的浩荡迅疾、宏壮有力。
【译文】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峡以下,两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挡在水的面前就显得没有多大用处,水自此才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百里,都不敢和它进行争夺,但是在这个地方忽然遇到了石头。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上,山崖高峻,努力阻挡住它的锋芒,水和石就好像开始打相持仗。以水来战石,则水广大无际,流速迅急,(水)把石头劈开,使之像树林一样;把石头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个个洞穴;磨砺石头,使它们像剑戟一样锋利;把石头磨得圆滑,好像虎的形状。石头就像不能稍微作出让步的样子。如果以石战水,石壁雄伟的伫立在那里,凶猛刚健,任水洗刷磨砺。(水)浩荡而来,而浪涛却折返而回,碰触到山崖水势就变得缓慢,就好像背着东西一样。
(三)
【甲】《三峡》郦道元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④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⑤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jìng):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崧:指晋朝著名文人袁崧。⑤践跻:登临。
1.解释加点处的词语。
自非亭午夜分 回清倒影 绝壁或千许丈 及余来践跻此境
2.翻译下列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群山,甲文写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乙文写群山高峻挺拔的句子是 。
4.甲、乙两文都写到猿的叫声,简要说说两个语段中猿的叫声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1.(1) 如果不是(2)清波 (3)有的 (4) 等到2.(1)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航行。(2)到达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4.猿的叫声都非常凄清,并且接连不断,让人听了心里感到伤感。
【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四)
【甲】《三峡》郦道元
【乙】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①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节选自朱惑《百丈山记》)
【注】①瀵(fèn):水自地下喷涌而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略无阙处 良多趣味 哀转久绝 下临峭岸
2.翻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景,分別表现了怎样的特点?
4.【甲】、【乙】两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同“缺”,空隙、缺口 甚,很 消失 靠近,对着 2.①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②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 3.【甲】文:水流急,清澈碧绿【乙】文:水势浩大,璀璨透明。 4.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译文】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像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五)
【甲】《三峡》郦道元
【乙】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 烟霏云敛 草拂之而色变
2.选出各项加点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例句:木遭之而叶脱 A.人不知而不愠 B.俄而雪骤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委而去之
3.断句(限断二处)。 故 其 为 声 也 凄 凄 切 切 呼 号 愤 发
4.前人有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和背景资料分析。
背景资料:《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答案】1.肃杀,凄寒/延长/聚拢/吹刮,吹拂2.D A.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而,表转折;
B.句意:一会儿,雪下紧了。而,表修饰;C.句意: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而,表转折;D.句意:弃城而逃。而,表承接;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4.【甲】文的秋天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但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乙】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表达作者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的郁闷心情。也是对人生短暂、处世不易的体悟。
【译文】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六)
【甲】《三峡》郦道元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③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④之胜境,静者⑤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选自《右溪记》)
【注释】①欹(qī)嵌盘屈:石头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②洄悬激注:洄,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被石遏制而形成急流。注,水急如灌注一般。③逸民退士:退隐的人。④都邑:都市,城市。⑤静者:喜欢安静的人。⑥置州:设置州县。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沿溯阻绝 绝多生怪柏 不可名状 悉皆怪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3.甲乙两文都写水,其中乙文写水的句子是 。甲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的 特点。
4.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1)(顺流而下)(2) 极高的 (3)(说出) (4)(全部,都)2、(1)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2)我在小溪岸边走来走去,为这里的景色无人欣赏感到惋惜。3、【乙】文写水的句子是: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甲】 【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4、①借景抒情。【甲】文借长江三峡夏季和春冬季的美景,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②动静结合。【甲】文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文中“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阴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成为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小溪岸边走来走去,为这里的景色无人欣赏感到惋惜!
(七)
【甲】《三峡》郦道元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矣。(选自《水经注·江水》)
【注】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2.翻译: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4.甲、乙两文各抓住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甲】【乙】两文都引用了歌谣,请说说两文引用歌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1.C A.介词,从/连词,如果;B.形容词,极高的/动词,穷尽,消失;C.都是“连词,即使”;D.连词,所以/名词,原来的样子; 2.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3.湍急 纡回 侧面 4.甲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乙文主要突出黄牛山高,凸显“重岭叠起”“江流迂回”之美。两文都表达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5.【甲】【乙】两文都引用歌谣,【甲】文是为了突出猿声的凄凉悲哀,【乙】文是为了突出水路回环幽深。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块岩石。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在黄牛滩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
(八)
【甲】《三峡》郦道元
【乙】《巫山曲》 孟郊①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②。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释】①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后又仕途坎坷,一生潦倒。②神女,指巫山神女“旦为朝云、幕为行雨”。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醒后惆怅不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林寒涧肃 轻红流烟湿艳姿
2.《三峡》和《巫山曲》都写到了猿啼,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案】1.肃杀、凄寒;打湿 2.《三峡》写猿啼为秋天的三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同时表现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巫山曲》写猿暗衬托了作者凄凉惆怅的心情。
(九)
【甲】《三峡》郦道元
【乙】《水楼》①王鲁复
山衔落日溪光动,岸转回风槛②影浮。座内数声来远鹤,烟中一派辨孤舟。
【注】①水楼:水边或水上的楼阁。②槛:栏杆。
1.甲文写春冬之水和乙文写景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从两文中各选出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答案】1.选文中“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素湍”“回清”是动景,“绿潭”“倒影”是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水的湍急、潭水的清幽美。链接材料中的“山衔落日溪光动,岸转回风槛影浮”一联将山和岸的静态与落日、溪水和槛影的动态相结合,彼此呼应,融多景于一体,使得景物特点鲜明,错落有致。
探究:《三峡》的比较阅读的选文及题目其实有规律可循,除了常规的文言文题型,你还有什么发现?请在下列表格中谈谈你的发现。
特点 答题方向
选文
题目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