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孟子》三章
一、知识点整合(20分)
1.解释一词多义。(5分)
故:(1)故天将降大任( )
(2)公问其故( )
所以:(1)所以动心忍性( )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为:(1)行拂乱其所为( )
(2)或异二者之为( )
拂:(1)行拂乱其所为(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征于色,发于声( )
2.辨析下列古今异义词。(3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 今义( )
(2)征于色 古义( ) 今义( )
(3)而后喻 古义( ) 今义(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5分)
(1)亲戚畔之 ( )
(2)往之女家 ( )
(3)曾益其所不能 ( )
(4)衡于虑 ( )
(5)入则无法家拂士 (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妾妇之道(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3)居天下之广居( )
(4)无违夫子( )
(5)寡助之至(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
二、课内外阅读(40分)
(一)课内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3分)
(1)兵革非不坚利也 ( )
(2)委而去之 ( )
(3)以天下之所顺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分)
4.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 的结论。(2分)
富贵不能淫(10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句中加点字。(2分)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将公孙衍、张仪之流比喻成“妾”这样没有任何原则的人,其分析含蓄而幽默,充满讽刺意味。
B.“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C.文章先摆出反面观点,再直接批驳,然后正面论述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D.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人恒过,然后能改/及鲁肃过寻阳
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未尝稍降辞色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引喻失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人们在生活、思想、行为上遭受磨难的目的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4.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主要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C.本文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D.本文中,孟子表明了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不相同。
(二)课外阅读
齐王筑城(10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ó):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岁苦支备( ) (2)虽有少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3.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停顿处用“/”隔开。(3分)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 利 耶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中考演练(40分)
第一组题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多助之至/每至晴初霜旦
B.委而去之/太丘舍去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临城下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对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亲戚,古代指内外亲戚,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现代主要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D.本文在议论时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结构缜密。
第二组题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独行其道/独往湖心亭看雪 B.戒之曰/必敬必戒
C.丈夫之冠也/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威武不能屈/若屈伸呼吸
5.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提出这个观点时使用了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气的“诚”,可见他对公孙衍、张仪的崇拜。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也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态度,“焉得”一词不仅否定景春的观点,也体现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
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D.孟子阐释了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依次对应着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
第三组题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国恒亡/国人道之 B.曾益其所不能/香远益清
C.然后能改/回也不改其乐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渔者歌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的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个人再说到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第四组题目: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世无双
C.征于色,发于声/未尝稍降辞色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
11.把“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列举了古代六位圣君贤相的事例,表明这些大人物虽出身贫苦,但在艰苦磨炼后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承担“大任”者经受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对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D.孟子认为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整合
1.故:(1)所以 (2)原因
所以:(1)用这些办法 (2)……的原因
为:(1)作为 (2)心理活动或两种心情
拂:(1)违背 (2)同“弼”,辅佐
发:(1)被任用 (2)显露、流露
2.(1)古义:选拔、任用 今义:举起
(2)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3)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3.(1)“畔”同“叛”,背叛
(2)“女”同“汝”,你
(3)“曾”同“增”,增加
(4)“衡”同“横”,梗塞、不顺
(5)“拂”同“弼”辅佐
4.(1)方法 (2)这,这样的人 (3)居住
(4)违背 (5)极点 (6)限制
5.(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二、课内外阅读
(一)课内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兵器 (2)放弃 (3)凭借
2.(1)(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2)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军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
1.(1)准则,标准 (2)真正,确实
2.D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4.B 【解析】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则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二十岁举行成年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B 【解析】A.犯过错/到;B.“使……劳累”;C.下达/放低;D.明白/譬喻,说话。
2.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4.C
【参考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为相,百里溪从集市中被赎出来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二)课外阅读
1.(1) 每年 (2)劳累,劳苦
2.(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参加”改为“响应”也可)
3.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每处1分)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
【参考译文】
齐王一天上早朝,他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三、中考演练
第一组题目:
1.B 【解析】A.极点/到;B.离开;C.兵器/军队;D.巩固/顽固。
2.(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B 【解析】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
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组题目:
4.A 【解析】A.独自;B.告诚/谨慎;C.行冠礼/戴帽子;D.使……屈服/弯曲。
5.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得分点:“广居”“正位”“大道”各1分,句意通顺1分)
6.D 【解析】“仁”“义”“礼”的顺序有误,应为“仁”“礼”“义”。
第三组题目:
7.D 【解析】A.国家/国都;B.增加,增长/更加;C.改正/改变;D.所以。
8.(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得分点:“动心忍性”“曾益”各1分)
(2)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得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各1分)
9.A 【解析】“死于安乐”有误。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并没有涉及“死于安乐”。
第四组题目:
10.C 【解析】A.被任用/开放;B.被选拔/全;C.脸色;D.匹敌,相当/攻击。
1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得分点:“衡于虑”“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各1分)
12.C 【解析】“敌对国家”有误,文中的“敌国”是指“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应改为“实力相近之国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