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章末知识整合+章末过关检测试题(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章末知识整合+章末过关检测试题(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2-20 17:12:18

文档简介

地理必修2(人教版)
章末知识整合


1.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在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3)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应设置防护带。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医院等,不应设置在防护带内。
2.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对于有严重污染、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如钢铁厂、发电厂等,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典型企业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企业
具体要求或污染
一般布局原则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水污染
布局在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噪声污染
可布局在城区或近郊交通便利区
自来水厂
要求水源清洁
布局在河流上游
高新技术开发区
需要高科技人才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商贸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
仓库
用地多,交通方便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奶牛场、
蛋鸡场
靠近市场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北川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下图是北川新县城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川新县城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N地住宅区相比,M地住宅区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川新县城交通用地的主要类型是________。在城市建设中,美化景观、提高空气质量的重要建设用地类型是________。
(4)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如何在该县城规划与建设中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命题立意:本题图简洁但含有的信息丰富,既可以展现城市的地域形态,也可以说明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且以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为切入点,体现了现实立意的特点。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的合理规划等基础知识。难度中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河流的流向、城市的形态等方面分析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川新县城的地域形态沿河流谷地伸展呈条带状,主要坐落在丘陵山地之中,显然综合考虑了地形、交通、水源、地质等条件,尽量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2)根据图中信息,对M、N两地的区位进行比较,进而作出解答。(3)图中显示北川新县城的交通类型主要是沿河谷延伸的公路。能够起到美化景观、提高空气质量的建设用地类型一定是绿地。(4)传统文化的外显形式主要是建筑、古迹和民俗,因此保护传统文化特色需要从这三个方面考虑。
答案:(1)地质 地形 水源 交通(任选3项)
(2)靠近河流 靠近文物古迹 远离工业区(或污染小)
(3)公路 绿地
(4)突出羌族建筑风貌;保护文物古迹;突显民俗风情
地理必修2(人教版)
章末过关检测卷(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5分×11=55分)
1.(2013·广州调研)下图为杭州城区1987-2008年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87年前,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沿钱塘江发展
B.2008年后,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沿西湖发展
C.1987-2008年限制城市向西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D.1987-2008年促进城市向东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运河
答案:C
读江汉平原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北部为新兴工业区,南部为传统工业区),完成2~3题。
2.a、b、c、d四地中,工业布局规划合理的是(  )
A.b、d B.a、b C.a、c D.c、d
答案:A 
3.该城市铁路通车后,长途汽车客运总站拟搬迁至e地,其主要原因是(  )
①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②密切铁路与公路的联运,旅客集散便捷 ③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输压力 ④城市边缘地带土地租金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读图,完成4~5题。
4.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5.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C.外来人口迁入 D.逆城市化发展
答案:A
下图中,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完成6~7题。
6.①图中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 发达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 发展中国家
C.城市规模变小 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 发展中国家
7.②图反映了该市(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住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第6题,①图中地价变化的原因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使交通通达度提高。而从②图可以看出,城市化的水平比较低,说明是发展中国家。第7题,②图反映该地区城市化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同时,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增长较慢,而郊区人口增长迅速。
答案:6.B 7.C
(2014·揭阳调研)下表为我国某地区的各类用地比重(%),根据表格完成8~9题。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
1990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10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8.20年间,有关该地区的可能变化是(  )
A.生态退耕导致耕地比重下降
B.毁林开荒严重导致林地草地比重下降
C.工业发展促进城镇化
D.围湖造田导致水域比重下降
9.这种变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水土流失减轻 B.荒漠化加剧
C.蒸发加强,降水增多 D.雨季城镇内涝时有发生
解析:从图表可知,水田、旱地、林地、园地等都在减少,但是城镇用地在增加,必然有城市化,一般规律是工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而陆地水域面积减少,对城市雨季排水造成影响,往往形成内涝。
答案:8.C 9.D
(2014·汕头一模)读以下某市1997—2010年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用水量的变化图(下图),完成10~11题。
10.由图可知(  )
A.该市供水总量呈上升趋势
B.生产用水量一直小于生活用水量
C.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化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D.该市供水充足
11.该市生产用水量不断降低,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严控新建耗水量大的企业 B.经济陷于衰退
C.节水政策实施 D.企业配置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系统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市用水有波动变化,但是12年间变化不大,但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用水略有增多,证明该市供水充足;生产用水降低,证明工业用水的技术及设备都在改进。
答案:10.D 11.B
二、综合题(共45分)
1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4分)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苏南地区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的能力
答案:(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13.(20分)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1800年
1850年
1890年
1920年
英国
21
39
62
65
美国
4
12
35
51
材料二 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
(1)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的差异体现在哪里?(6分)
(2)材料二信息显示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的表现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60年间我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目增长比例最高的是________,增长比例最低的是________。(4分)
(4)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我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第(1)题,可从城市化水平和增长速度上进行比较。第(2)~(4)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1)差异:英国城镇化起步早,英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于美国,美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比英国快。
(2)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4)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