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人教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选择题
(2014·江门统考)下图为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沼气池、畜牧场、耕作业 B.沼气池、耕作业、畜牧场
C.耕作业、畜牧场、沼气池 D.畜牧场、沼气池、耕作业
2.图中所示生态农业体现出(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D.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
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中各项关系可知①②③分别是沼气池、畜牧场和耕作业。第2题,从模式中的“鱼塘”可知南方低山丘陵区适合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式。第3题,图中生态农业体现了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答案:1.A 2.C
3.(2013·中山期末考)下图为“我国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四种环境问题的分布示意图”,数码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以上四种环境问题之一,按上述环境问题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答案:B
4.(2014·惠州模拟)若土地的某项资源“供给量”为S,相应的“需求量”为Q,设该项资源的承载力=(S-Q)/Q。下图是三峡库区三类农业用地相关统计资料(2006年数据),从图中信息可知库区( )
A.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充足
B.森林覆盖度高,宜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
C.草地广布,承载力高
D.可利用草地资源适度扩大畜牧业规模
答案:D
(2014·江门调研)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利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6.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 )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解析:第5题,围湖造田、森林破坏、环境污染是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第6题,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不能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答案:5.C 6.A
(2014·汕头三模)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及闲置空间,从事高度集约化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读以下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7~8题。
7.该经济模式对当地农村的有利影响有 ( )
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
B.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C.吸引城市游客,减轻环境压力
D.降低资源消耗,解决生活用能
答案:B
8.为发展农家乐旅游,下列规划不合理的是( )
A.加强交通建设,改善住宿条件
B.营造人造景点,丰富旅游资源
C.挖掘民风民俗,增加休闲情趣
D.建设农产超市,方便游客购物
答案:B
9.(2014·惠州三调)“生物乙醇”是一种清洁能源,传统生产主要以甘蔗、玉米、薯类为原料制取,目前已研发出由木质纤维素(如秸秆)炼制乙醇。对比传统生产,新制取方式的意义不含( )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综合利用资源
C.缓解“与人争粮”的矛盾
D.降低原料成本
答案:A
(2014·中山调研)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砖瓦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化工厂
11.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A.减弱噪声 B.减少酸雨
C.保持水土 D.绿化环境
解析:煤粉灰适合造砖,脱硫并且回收,减少空气中的酸雨和酸雾的形成。
答案:10.A 11.B
二、综合题
1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
材料二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监测点
PM10浓度月平均值(单位:mg/m3)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林地
草地
建筑用 地
裸地
水体
其他
S1
0.062
38.6
14.13
12.33
11.25
23.69
2.24
S2
0.057
47.7
11.81
9.33
5.43
25.73
4.03
S3
0.061
51.8
10.65
9.86
7.75
19.94
3.55
S4
0.074
31.7
24.83
16.95
12.37
14.15
1.93
材料三 S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图。
(1)S1、S2、S3、S4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________点,说明该点空气质量好的原因。
(2)上图表示S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其夏季浓度特点的形成原因。
(3)该城市进行环境管理的对象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2 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
(2)春秋高、夏季最低、冬季较低 夏季降水丰富;盛行东南季风,风力强,污染物易扩散;植被更为茂盛,滞尘作用大。
(3)个人 企业 政府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
材料二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材料三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
8.39%
4.19%
26.9%
11.5%
4.3倍
11.5倍
7.7倍
(1)针对我国的资源、社会状况,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简要说明“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分析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4)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的利用现状,分析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
解析:本题通过中央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阐述了我国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的内涵,重在强调“循环”二字,即实现生产过程的循环、生产物质的循环、环境友好、低排放、低污染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要从历史、人口现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来分析。针对目前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高的现状,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1)内涵:“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把资源节约技术与生产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从历史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仍十分巨大。主要包括: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4)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
课件41张PPT。地理 · 必修2(人教)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2.综合实例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根据材料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人应该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栏目链接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基 础 自主 梳 理1.我国基本国情:______的大国,肩负着提高_________、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____________的历史任务。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
(1)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数量,尤其是________的人口过多。
(2)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占有量较少,________较低。发展中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低素质利用率 栏目链接基 础 自主 梳 理(3)一些不合理的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
3.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 栏目链接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基 础 自主 梳 理1.循环经济。
(1)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________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
(3)核心:提高________。
(4)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5)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________。循环利用生态效益再生资源化 栏目链接基 础 自主 梳 理(6)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1)环境效益:资源的________利用,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
(2)经济效益:有利于________和调整________。可持续技术改造工业结构 栏目链接基 础 自主 梳 理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________的观点调整原有的________,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各层关系形成______________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产结构生态上和经济上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互 动 释疑 解 惑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例1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完成(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探究活动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使生育率保持较低的水平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3)下列属于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
A.城市环境恶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温室效应增强 栏目链接第(1)题,中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我国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第(3)题,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1)C (2)B (3)C强化训练互 动 释疑 解 惑1.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DA 栏目链接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为④,沼气可以作为能源,沼渣可以作为肥料。(2)大面积焚烧秸秆,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灰尘,污染大气;秸秆焚烧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互 动 释疑 解 惑 栏目链接知识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互 动 释疑 解 惑 (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2)实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例2 (2014·东莞调研)下图为北方某城市的PM2.5(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吸入肺颗粒物)月平均浓度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探究活动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1)该城市夏季PM2.5浓度较低的形成原因不包括( )
A.夏季降水丰富,空气湿润
B.植被更加茂密,滞尘作用大
C.大气运动强烈,污染物易扩散
D.工矿企业排污少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2)下列关于PM2.5过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利于水汽凝结 ②削弱太阳辐射,温差加大 ③污染大气 ④降低能见度 ⑤导致酸雨增多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⑤ D. ③④⑤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北方夏季降水较多,植被丰富,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所以D是错的;
污染物有利于促进水汽凝结;削弱太阳辐射,昼夜温差减少,不会形成酸雨和酸雾。(1)D (2)B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2.下图为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强化训练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1)下列关于图中生态功能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低山丘陵区
B.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C.都位于省区交界处
D.三级地势阶梯上均有分布
(2)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DC 栏目链接互 动 释疑 解 惑(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三级阶梯上均有生态功能区的分布。 (2)国家设立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学 业 达标 演 练1.(2013·广州三调)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南地区土地盐碱化
B.东北地区湿地萎缩
C.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D.西南地区水土流失A 栏目链接学 业 达标 演 练2011年3月22日是第十九届“世界水日”,主题是“城市用水,应对都市化挑战”。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四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严格管理水资源,推进水利新跨越”。据此完成2~3题。
2.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提高了水价,其目的是( )
A.节约用水 B.与国际水价接轨
C.控制水污染 D.增加财政收入A 栏目链接学 业 达标 演 练3.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修建水库,改造不稳定的径流
B.进行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C.大力发展节水产业
D.大量抽取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D 栏目链接学 业 达标 演 练第2题,水价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杠杆,提高水价,可推动节约用水。第3题,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栏目链接学 业 达标 演 练4.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粮食产量高
B.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业发达
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C生态农业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栏目链接学 业 达
标 演 练读以下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基本架构示意图,完成5~6题。 栏目链接学 业 达
标 演 练5.该区域的核心产业是( )
A.能源产业 B.技术导向型产业
C.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市场导向型产业
6.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B.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各产业之间通过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而产生工业联系AB 栏目链接第5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生态工业园的核心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热、电,所以核心产业为能源产业。第6题,考查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该区域的核心产业为能源产业,所需能源并非由余热发电提供;生产环节中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但未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各产业之间不存在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 栏目链接学 业 达
标 演 练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下图中甲省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请列举两条原因。 栏目链接甲省是全国能源基地(多火电厂;重工业或耗能工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GDP相对较低。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
(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 栏目链接学 业 达
标 演 练社会效益: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 栏目链接学 业 达
标 演 练第(1)题,涉及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等知识。由图中甲省是山西省可知该省为全国能源基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题干问的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推知另一条原因应和山西省经济水平低有关。第(2)题,涉及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结合所学旅游业的意义根据图中提示不难对其分类。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