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春秋至汉代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孟子、荀子发展孔子创立焚书坑儒重创独尊儒术成为正统第2课 宋明理学一、理学的概念、派别及代表人物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问题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河南洛阳白马寺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三教图》(明·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材料:古代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曾经借助一系列的仪式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叫“奉天承运”。宋初,在经历五代纷乱,权威失控,又看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又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的政府呢?所以不仅要采用一系列的礼仪,更需要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策略。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问题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3.历经社会动荡、北宋统治者需要重建伦理纲常来维护统治二、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朱子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
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1.天理是万物本源
2.人的伦理道德也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3.格物致知主要内容:影响:1.南宋以后,理学再次称为官方哲学
2.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称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
3.理学甚至影响到了海外三、心学的内容及影响小故事1: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 小故事2:为了格物致知,王阳明曾经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心学内容:
1.心外无物
2.反省内心,致良知心学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被奉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唯心思想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理”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心”是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格物致知内心反省比较理学和心学的思想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三寸金莲、残忍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探讨:辩证的看待理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如何正确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