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诗 词 五 首
第一课时
抢 答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新课导入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新课导入
《野望》中描绘恬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新课导入
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外露。重温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在诗文中都期望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就是远离官场、走向自然的归隐生活,温馨淳朴、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来了解他的田园诗和精神追求。
新课导入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写作背景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文学常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诗歌朗读
听朗读,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诗歌朗读
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等方式熟读古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诗歌朗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1)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
(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韵脚
诗歌朗读
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朗读指导:
诗歌朗读
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诗歌朗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疏通文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如此,这样
疏通文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疏通文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
傍晚
译文: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共同,相伴
疏通文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辨
译文: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疏通文意
1.分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嚣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喧嚣的思考。
第一句
精读细研
2.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第一句
精读细研
3.分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运用设问,一问一答,解开上文的悬念,解释了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
第二句
精读细研
4.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
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是居所是否荒远,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志高远、心情闲适、超尘脱俗,即使身处“人境”也如同深居山谷。
第二句
精读细研
5.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第三句
精读细研
6.你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哪个(些)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1)“悠然”意为“显示淡泊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
(2)“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第三句
精读细研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了哪些意象?有何深意?
用了日夕之山气与归林之飞鸟两个意象,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第四句
精读细研
8.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
①借景抒情。借飞鸟结伴飞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回归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
②动静结合。两句诗一静一动,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峰、鸟入山林的景象,借此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第四句
精读细研
9.“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诗人心里,内心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第五句
精读细研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与自然神游的审美情怀。
10.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第五句
精读细研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合作探究
2.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 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时,无意间一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较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合作探究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课堂小结
1.(2022九上开原月考)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予之分,本文是一篇赠序。
C.《北冥有鱼》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饮酒》的作者是陶渊明,他名潜,字元亮,是东晋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C
课堂检测
2.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C
课堂检测
饮酒(其五)
在人境无车马喧
心远
悠然
真意
飞鸟
夕阳
见南山
采菊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