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复习导学案
课题 认识生命现象 课型 复习课
时间 2023年9月 课时 1
教具 课件、 显微镜和视频
教 学 目 标 1、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2、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概述生物学的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4、识别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能规范使用显微镜 5、能够从外显的生命现象和生活环境等宏观方面认识生物。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学习生物圈及其生物的共同特征,已体验过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应用。多数学生能规范使用显微镜看到清晰物象。对探究过程中设计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和由低倍镜到高倍镜的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教师要举例分析,变式训练。
重点 和 难点 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显微镜的使用。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设计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规范使用显微镜;科学探究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单元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知识结构网络图(课件出示)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情境导入。师点拨: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各种生物,表现出与其他物体不同的生命活动,呈现出丰富的生命现象。认识奇妙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奥秘,必须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并且借助一定的研究工具。探究生命的奥秘,对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复习过程(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阅读课本P3-5,看图1.1-1,1.1-2,自主学习,探究思考。完成知识梳理(师点拨释疑) 在横线上填上相匹配的内容 2、特别提醒: (1)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无生命,而馒头上长出的“白毛”就是生物。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繁殖等,不是全部具备)。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动物一般能运动,但运动不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如一般植物不运动。 跟踪训练,知识巩固 1.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多种多样,“蜻蜓点水”“松鼠取食”“向日葵向阳性”分别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影响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⑥②① D.⑤②③ 2.下列现象与其表现的生物特征对应不相符的是(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春华秋实-生物能繁殖后代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 A. 能够呼吸 B. 能够生长和繁殖 C. 需要营养 D. 能够排出废物 4.湿地生态公园,湿地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5.关于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绿色植物利用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生物能进行呼吸 C. 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D. 猫妈妈一窝生出五只毛色不同的小猫—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答案:DBBAC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活环境 阅读课本P6-9,看图1.1-3,1.1-4,1.1-5,1.1-6 自主学习,互助质疑,合作探究完成知识梳理(师点拨释疑评价) 1、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与其生存_______的总和。 (2)范围:海平面上、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包括_________的下层、整个_______和岩石圈的上层。 (3)生物圈适于生物生存的原因: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如稳定的______、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____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2、栖息地 (1)概念:生物圈内生物_________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2)不同的____ _____ ____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的重要因素: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______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等。 对点训练,知识巩固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 C.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且稳定不变,自我调节能力强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下面的生物与其栖息地不相符的是( ) A.鲨鱼一一淡水湖泊 B.灰喜雀一一松林果园 C.企鹅一一南极冰原 D.大熊猫一一一高山竹林 3.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影响播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阳光 C.土壤 D.空气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栖息地的是 ( ) ①太平洋 ②黄河 ③黑龙江扎龙湿地 ④撒哈拉大沙漠 ⑤月球土壤 ⑥火星大气层 ⑦地球大气层上层 ⑧南极冰川 A、②⑤⑥⑦ B、③⑥⑦⑧ C、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⑧ 5.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生存 B. 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群体 C. 生物圈具备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D.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答案:CAADA 特别提醒: (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鸟类和昆虫,此外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的总称,水圈几乎都存在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其表层为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知识点三、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阅读课本P10-13,看图1.1-7,1.1-8, 自主学习,探究思考 完成知识梳理(师点拨释疑评价) 1、探究的基本过程 (1)①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肉汤变酸是 _____ 引起的,它们来自于______ ,实验变量______ 设计曲颈瓶的作用是______ 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提出问题→___________→制订计划→___________→得出结论→___________。 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____,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___,是探究成功的前提;___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2)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为验证某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往往需要设计_______实验,并控制变量,使变量_______。 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象组,对照组是指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或常态下的一组。 (3)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_________、测量法、调查法等。 人们对生命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 对___ ___等进行分析、判断。通常用___ ___等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结果,以便于和他人交流、合作。 特别提醒: 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顺利完成的,需要反复探究,不断改进探究方法。 重复试验的结果:应取平均值;重复试验的目的:减少偶然性和误差,增加实验可信度。 出现实验结果和预想的不一致: ①可能是假设的问题,可以重新进行假设. ②可能是制定计划时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来进一步探究。 (4)学探究是严谨的,不能因为一次实验结果就否定或推翻原来的假设,要检查原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或进行重复多次实验,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跟踪训练,巩固知识 1.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2.如图为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结论是( ) A. 细菌繁殖需耍漫长的时间 B. 细菌由营养丰富的肉汤产生 C. 细菌由肉汤原有的细菌产生 D. 使肉汤腐败的细菌来自空气 3.为了了解近年我县初中学生近视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A.调査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 4.某兴趣小组在饲养黄粉虫的过程中发现,铺在养虫盒里的泡沫塑料板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这是黄粉虫在吃泡沫塑料吗?该同学设计并实施了如下探究实验进行研究。 步骤1:把多只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黄粉虫平均分为A、B两组,称重并记录数据。 步骤2;A组喂麦麸和菜叶,B组喂等量的泡沫塑料片,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泡沫塑料片噬咬情况。 步骤3:称量A、B两组黄粉虫的体重,并记录数据。多次重复该实验,发现A、B两组黄粉虫体重都有所增加,B组泡沫塑料片噬咬痕迹明显,且虫粪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极少。 (1)黄粉虫属于节肢动物,该类群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________;身体和附____________。(2)本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该实验设计体现了___原则,进行多次实验的目______。 (4)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该实验结论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提供启示?(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DA 4.(1) ①. 外骨骼 ②. 分节 (2)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 (3 ①. 食物中有机塑料的有无 ②. 单一变量 ③. 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4 ①. 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 ②.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问题 知识点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阅读课本P10-13,看图1.1-7,1.1-8, 自主学习,探究思考 完成知识梳理(师点拨释疑评价) 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填写名称:A______ B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3、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成像与移动问题 (1)成像: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实物上下、左右都颠倒的_______,而且比实物大得多。将旋转180°,倒过来看到的图像与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一致的。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________。 (2)移动问题: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为倒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如要将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就向______移动玻片标本。 4.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_____________。 (2)由低倍镜到高倍镜的操作顺序 ①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②转动转换器:换用_____倍物镜。 ③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调节视野亮度。 ④调节____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5.污点位置的判断:污点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①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位于_______上。 ②移动玻片,污点移动,则污点位于_______上。 ③移动目镜或玻片,污点都不动,则污点位于_______上。 注意:污点的存在与反光镜无关。 其他研究工具: 跟踪训练,知识巩固 1.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相关结构示意图,其中 ①②为物镜,③④为目镜,⑤⑥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之间的 距离。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 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实验过程中,对光、下降镜筒和上升镜筒时,眼睛应分别注视( ) A. 反光镜、目镜、物镜 B. 目镜、物镜、目镜 C. 反光镜、物镜、目镜 D. 物镜、物镜、目镜 3.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看到如图四个视野。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要使视野丙变为视野乙的状态,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B.要使视野甲变为视野丁的状态,应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 C.要使视野乙变为视野甲的状态,应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 D.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该同学看到的视野依次是丙、乙、甲、丁 4.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它能帮助我们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如图示显微镜结构和镜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动c可使物像更加清晰 B. 视野最亮的镜头组合是①和③ C. 观察时,视野中的异物一定位于a或e上 D. 对光时,应转动d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5.下列关于显微镜及其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物镜镜头与玻片间的距离变短 B.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C. 若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D. 使视野变亮的方法是缩小光圈或改用平面镜 答案ABBAA 课堂小结:谈收获,共分享 四、课堂达标(分层提高,评价记分) 1.下列现象与生命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睡莲的茎是中空的——生物适应环境 B. 岸边的柳树发出新芽,长出新叶——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C. 树上的麻雀看到人,拍打着翅膀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 D. 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2.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生存 B. 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群体 C. 生物圈具备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D.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3.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A. 草履虫能净化污水 B. 苔藓腐蚀岩石形成土壤 C. 干旱使农作物减产 D. 避役会随环境改变体色 4.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下列哪种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在视野中能看到的细胞数目是最少的 ( ) A. 目镜“5×”、物镜“10×”B. 目镜“12.5×”、物镜“40×” C. 目镜“5×”、物镜“40×”D. 目镜“10×”、物镜“10×” 5.新疆的阿克苏,果核透明,味道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多达26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 A. 温度和光照 B. 温度和水分 C. 水分和土壤 D. 光照和水分 6..下列诗句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生活的地方 B.大气圈的底部 C.地球上全部的生物 D.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8.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如图),转动转换器和移动载玻片后污点没有动,则该污点最可能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载玻片上 D.反光镜上 答案;BADBA DDA 作业:复习本章知识,应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