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课件(共37张PPT)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课件(共37张PPT)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23: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愚 公 移 山
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上节课我们对课文重点字词句做了重点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继续学习《愚公移山》。
新课导入
第二部分
(1)交代二山的面积、高度和位置。
(2)写愚公移山的原因、方案和行动。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3)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4)写山被神仙移走,愚公愿望实现。
整体感知
全文一共勾画了几幅图画?
二山
雄立图
移山
动员图
毕力
平险图
愚公智叟辩难图
神灵
移山图
整体感知
1.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精读细研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精读细研
3.“大家” 对愚公移山持怎样的态度?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精读细研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精读细研
4.找出智叟和愚公两人的对话,并分析两人背后的心理。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儿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精读细研
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精读细研
5.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员不足:“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精读细研
6.智叟和愚公的观点及依据各是什么?它们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最大不同: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精读细研
7.下面是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那么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不同
精读细研
智叟是严厉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挖苦意;“其如土石何”则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提出疑虑。
精读细研
1.写愚公及其子孙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遗男“跳往助之”,表示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共同的愿望。从表达上看,这个情节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行文的单调。“跳往助之”四个字,把小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了出来,同时与后文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合作探究
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不会。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正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背走二山,这肯定了愚公的精神,使之更加丰富高大。
合作探究
3.请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特点。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好为人师的愚者形象。
合作探究
4.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②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合作探究
5.你觉得愚公“愚”吗?智叟又是否“智”呢?“愚公”“智叟”两个名字有何妙处?
“愚”和“智”是反义词,形成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江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个对比,愚公高尚,智叟平庸。
合作探究
5.你觉得愚公“愚”吗?智叟又是否“智”呢?“愚公”“智叟”两个名字有何妙处?
命名上特意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智”,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公”“叟”带有一定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合作探究
6.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的壮举,大家会有不同的见解。你的观点是搬家还是移山?请简要阐述理由。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合作探究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创新精神。
合作探究
7.愚公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愚公精神就是知难而进,就是坚持不懈,就是脚踏实地。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精神。愚公的那种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这种精神,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只有先学会愚公的实干精神,才会更成功,因为巧干的基础是实干。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课堂小结
文中有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后代子孙和人民大众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此外,文中还运用了衬托手法,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往返一次等内容,是为了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劳动的艰巨。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古诗文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课堂检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课堂检测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释]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B.①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C.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吾义固不杀人
D.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虽我之死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
.
.
.
.
.
.
课堂检测
3.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七、八句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课堂检测
4.《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课堂检测
5.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氏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课堂检测
6.用“/”给《愚公移山赋》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三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课堂检测
8.联系学过的经典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诗人多流连于山水之间,山水也就走进了诗文之中。“山气日夕住,_① ”写山间美景;“人家在何许, ② ”写山居人家;“山回路转不见君, ③ ”写山以表送别之情;“行到水穷处,_④ ”则借山以达人生之悟;“正入万山圈子里,_⑤ ”写山犹如说理;“醉翁之意不在酒,⑥”游山意在言志;“不最浮云遮望眼,_⑦ ”显示出高瞻远瞩的胸襟;“山舞银蛇,_⑧ ,欲与天公试比高”抒发了创建伟业之抱负。山,是诗意的栖所,亦是抒情之意象。
课堂检测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C
6.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7.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8.①飞鸟相与还 ②云外一声鸡 ③雪上空留马行处
④坐看云起时 ⑤一山放过一山拦 ⑥ 在乎山水之间也 ⑦只缘身在最高层 ⑧原驰蜡象
课堂检测
愚公移山
背景
方七百里,高万仞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移山过程
移山不易
聚室而谋,毕力平险
率子孙荷担,叩石垦壤
邻人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智愚辩驳
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不改初衷
毅力
决心
鲜明对比
神话结尾
——天帝助愚公实现移山愿望
板书设计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示例1: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2:只有认识到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