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三历史第17课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必修三历史第17课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21 08: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17课 14—16世纪
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文主义的含义;人文主义的各种表达方式。
难点:通过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和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来理解人文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
14世纪早期的意大利是一种什么状况,使得这片土地适宜于长出“人文主义的花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花朵成长的土壤。一、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运动1.人文主义复兴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产阶级逐步形成壮大;
(2)丰厚的古典文化遗产众多人才,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使用;
(3)古代文化的发现、地理大发现。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说出彼特拉克的哪些主张为他赢得了“人文主义之父”的美誉?2.人文主义复兴的代表人物(1)“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与《歌集》材料一:《歌集》主要歌咏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诗,诗中赞颂祖国,号召和平与统一,揭露教会的腐化。《歌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热爱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间的幸福,追求爱情和荣誉,但不能和宗教传统及禁欲主义思想决裂;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而又脱离人民,轻视群众。这些矛盾正是从中古过渡到新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他的抒情诗继承普罗旺斯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性和隐晦的寓意,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使爱情诗接接近生活。诗人在劳拉身上寄托他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同时也对她的形体之美一再加以歌颂。
——汪洋:《彼特拉克为什么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12期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用人的眼光、世俗的眼光、现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社会。他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他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本人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因此,彼特拉克被人们称之为“人文主义之父”。(2)“幸福在人间”——薄伽丘与《十日谈》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篇故事等。他的杰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小说描写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书名《十日谈》。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导。 材料二:第四天第一个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问题探究:
在材料中,薄伽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薄伽丘希望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目的何在?(2)“幸福在人间”——薄伽丘与《十日谈》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材料说明人的本性是爱美的,也是有欲望的,目的在于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据薄伽丘讲,《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揭露和批判了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等,宣扬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3.文艺复兴的影响(1)文艺复兴发现了“人”
(2)文艺复兴发现了“世界”
(3)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
(4)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路德为什么挑战教皇的权威?
问题探究:
身为神学博士、教授的马丁·路德为什么会挑战教皇的权威?二、人文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材料一:在中世纪,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神学家所提倡的是禁欲主义,认为自甘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之爱的基本条件,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罪恶。……但商品经济不声不响的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上帝——金钱。这个新上帝将以其自身的力量迅速改变旧的道德秩序,它逐渐代替了封建特权和以地产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高低和拥有财富多少这一唯一尺度。
材料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负担最终落到了广大劳动群众身上。他们看到教会获得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目的,而是被教士用在追逐尘世的享乐上,因而感到无比愤概……市民也不满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是因为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都窥见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了反对天主教的行列中来了。材料三: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
材料四:有一名无耻的推销员,对他的顾客说:“你投下银钱,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炼狱的火焰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加钱吧!”那人说:“不必了。我父亲并没有右腿!”背景:
经济: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压榨,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券。(2)兴起的标志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如果说出售赎罪券是为了修建教堂,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而不是为了金钱,那么教皇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富豪还多,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而非要花贫穷、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攀登圣梯的启示
据说罗马城内有个“圣梯”,如果凡人攀登一番,就可赦罪;路德爬到中间,忽然想起圣徒保罗的“义人必因信得生”,便停止攀登,退了下来。人问其故,他答道:“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礼仪。”这就是路德的“因信称义”说的由来。 问题探究:宗教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挑战教皇权威的?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核心是如何救赎灵魂的问题——信仰即可得救;教徒和上帝直接对话;
简化宗教仪式;
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1)原因
法国迫害新教徒;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主张
材料四: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问题探究:
材料中可以看出加尔文核心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怎么就有利于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呢?2.加尔文改革3.宗教改革的影响
问题探究: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改革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变化呢?怎样理解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相互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分析归纳一下。 政治上: ①打破了天主教一统西欧的局面,建立了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新教教派(英国国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共同形成新教的三大派别); ②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王权强大,容易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天主教的财产和土地被没收,很大一部分落入新兴资产阶级手里,用于投资,用于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加尔文教鼓励发财致富,成为上帝的选民,为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文化上: ① 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的得救与否或者在于个人是否信仰,或者在于个人是否奋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都是自己的上帝;建立个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权) ②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材料六: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落入“落俗和媚俗“的境地……导致人生存意义的失落,人类与环境关系紧张等等。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造成金钱比终极关怀更加使人激动人心。
——贺萍、高娜:《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探析》

问题探究:
人文主义的内涵在不断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今天的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文品质?(学生讨论)人文主义的传承
———“我”来谈谈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