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借助特定意象来表现诗人情感。
二、文本解读
1.《野望》
《野望》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这是一首现存唐代最早的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山村傍晚的秋景,在看似安闲的气氛中流露出诗人惆怅、抑郁、孤独、苦闷之情。
首联通过“徙倚”这个徘徊不定的动作描写和“欲何依”的心理刻画,表现了诗人的迷茫和失意。额联转写夕阳笼罩下的秋树与山峦,意境苍茫,呈现出秋天傍晚时分特有的安详宁静。颈联则由远景到近景,连续使用“驱”“返”“带”“归”几个词语进行动态式描写,再现了农民结束劳作赶牛回家和猎人骑马满载而归的场景,农民和猎人带着收获回家的喜悦被诗人看在眼里,诗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尾联中“相顾无相识”一句,道出了诗人身居乡村却又无法真正融入其中的孤独落寞;“长歌怀采薇”一句借典抒情,此时此刻的诗人只能放声高歌,通过怀想古代先贤来寻找慰藉。整首诗风格朴素清新,言辞自然流畅,和之前轻靡华艳的诗风迥然不同,读来自然恬淡,别具特色。
2.《黄鹤楼》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后代诗家题咏黄鹤楼的作品不少,但崔的《黄鹤楼》举世公认为绝唱,连诗仙李白也发出“崔题题诗在上头”的感慨而搁笔。诗人从黄鹤楼的来历人手,从传说着笔,先怀古再写景,之后从中寄托乡愁,情思悠长,场面宏大。前四句从楼的得名人笔,写此地空此楼,人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充满了对黄鹤楼历经变迁的种种感慨。这四句看似字眼寻常,实则灵动大胆,它跳出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虚中有实,抚今追昔,一气呵成,丝毫没有呆滞重复的感觉。后四句由景生情,写诗人站在楼上北望所见所思。先远望江北历历汉阳树,再回看眼前的鹦鹉洲头姜萎芳草,最后描述楼下大江上的那片浩渺烟波,日暮时分雾霭重重,故乡还在远方。于是,漂泊异地的诗人思乡愁绪油然而生。纵览全诗,诗人巧妙地将神话和眼前事物融为一体,以景触情,吊古伤今,飘逸清新,尽抒胸臆。
3.《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曾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受牵连,朝廷语令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对于这次出使,诗人内心自然是抑郁苦闷的。首联就交代了这次出使的情况。“单车欲问边”交代了诗人轻车简从,前往边界慰问作战的将士们。“单车”未必是独自出使,但可以表现出诗人孤寂的内心。额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作者显然是以“征蓬”和“归雁”自比,寄寓了命运无定,身世飘零之感。“归雁”可以是眼前实景,也可以理解成作者触景生情,由雁及己。前四句更多是着眼于诗人自身的荣辱得失,而颈联两句则陡然一转,意境瞬间变得雄浑开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历来被评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茫茫大漠中,一道烽烟直上,滔滔黄河边,硕大的落日缓缓下沉,展现了塞外风光的奇丽壮美。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和开头形成了照应,虽是叙事,却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在萧关终于遇到了负责侦查、巡逻的骑兵,得知前线统帅正在带兵打仗,听到边塞将士们如此不顾自身安危在疆场浴血奋战,怎能不激起诗人满腔的报国热情呢?原本个人失意的郁闷不快,在边塞风光的雄浑大气和将士们的奋勇杀敌中悄然化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慷慨达观的心绪,虽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4.《渡荆门送别》
此诗描述了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漫游全国,意求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全诗景象雄浑壮阔,不仅写出了作者年少远游的喜悦、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还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时候的青年李白,坐在船上沿途纵览巫山,一路看来,眼前景色渐次变化;领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峦渐渐隐去,挣脱束缚的长江之水向着莽莽原野奔去,视野顿然一片开阔,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又以明月的水中倒影重回平静,以天上云彩呈现出海市蜃楼般的奇幻美景,衬托江岸辽阔,江水澄澈,天空高远,云霞绮丽。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由景抒情,江水已流过蜀地,那是养育诗人长大的故乡,此次初离别,心中自然会生出留恋之情。但诗人巧妙之处在于不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之江水恋恋不舍,一路送其远行,此处妙笔不愧“诗仙”之称。
5.《钱塘湖春行》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所作,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言律诗。白居易此次春游,从孤山到湖东再到白沙堤,移步换景,游踪分明,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热爱。此诗的妙处在于写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领联和颈联四句描写中,诗人紧扣早春景物的特征,运用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加以渲染描绘,如早莺放歌啼暖树,新燕剪飞筑泥巢,春花已开但还未进入盛期,芳草初生仅仅能盖住马蹄,各种景物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动静结合,生机焕然,明媚灿烂。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的最爱,最喜欢徜徉于绿杨树荫下的白沙堤,居高临下,极目四望,饱览湖光山色之美,西湖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意兴不减啊!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两句富有强烈的画面感: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独自一人站在东皋漫无目的地看着远方。诗人化用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自问”欲何依“,很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无所依靠的孤单。”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两句则写出了诗人仔细观看夕阳西下乡村牧人、猎人回归家园的场景,竟没有一人相识,这种热闹快乐和他没有丝毫关联,诗人被巨大的陌生感和孤独感紧紧包围着,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又回到空寂无聊中去。“采薇”典故的运用,表明了此时的诗人只能放声高歌,通过怀想古代先贤来寻找慰藉,排遣内心的惆怅与孤寂。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登楼既久,自然把视线转向家乡的方向。时值“日暮”,江面烟霭迷蒙,四周暮色笼罩,正是飞鸟回巢人归家的时候,而自己却羈旅他乡。诗人触景生情,才下眉头的愁思又上心头。这里的愁,有乡愁,但绝不是单一的乡愁,而是由乡愁勾起的更多的愁思。诗人在长安任职时,本想长伴君王侧,施展满腹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无情的现实破灭了他的希望;仕途阻断后又企求成仙避世,但黄鹤楼上仙人杏无踪影。求仙无方,避世无途,归隐故乡的心情便更加深切,但此时的故乡却被沉沉暮霭所遮掩,不得一见…诗人以“愁”字收束全篇,其中交织着饱经人生坎坷之后的失意、愤、瑕旅、乡思等多种情思,极大地丰富、深化了诗歌主旨。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看似用字普通,却给人以真切动人的画面感,给人以震撼之美,被徐增评为“独绝千古”,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上句“大漠孤烟直”仅有两个意象--大漠、孤烟,边疆沙漠,广袤无垠,用一个“大”字概括,显得拙而真。沙漠大而无边且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物,所以烽火台上的一缕孤烟就显得格外醒目。这一道浓烟,垂直而上,显得劲拔坚毅。诗人用简单的“直”字形容孤烟,不仅是对景物的客观记录,还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孤寂情怀融入到了自然景象之中。下句“长河落日圆“,用字更显拙笨。沙漠上的黄河之水,没有其他景物的映衬,和沙漠的阔大相比自然显得绵长,就像一根横贯的锦带;而以长河为背景的落日,相比河流之“长”,必然显得很“圆”。“长河”“落日”互相映衬,“长”“圆”二字不加修饰,简单朴实,准确地描摹出了大漠傍晚时的独特景观。另外,落日本来就是令人感伤的意象,在大漠的背景下,越显苍凉。然而诗人用“圆”字来形容,反而给人以亲切温暖,可谓妙手天成。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流流。
两句十字,形象描绘了船只出三峡、过荆门山后两岸长江的特有景色:山峰逐渐退去,原野展现眼前,一个“随”字,化静为动,逼真地呈现了群山与平野的渐次变换,给人以清晰的画面感、流动感。“江入大荒流”则写出了江水奔腾而泻的气势,江水和荒原,一动一静,视野开阔,境界高远。该句点睛之笔在“人”字,江水仿佛有了生命,自己主动地奔向大漠,从而含蓄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豪情万丈。两句中“平野“”大荒“这两个意象带来了开阔的气势;”随“”尽“两个动词不仅让景物变得灵动起来,还自然地描写了舟行水上时,诗人看到壮丽景色时内心的畅快与开阔。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的这四句诗被后人尊为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佳句。
“几处”为虚指,意为多,表示生机勃勃。用“早”来形容黄莺,可谓别致,富有意趣,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争抢最先被阳光笼罩的“暖树”,好像晚了就赶不上似的。既写出了春天的小生命富有生机的画面,也表现了诗人看到此景后内心的由衷欢愉。一个“争”字,让人顿感春光的珍贵与难得,“新燕”对照“早莺”延续了这份生机,而后一个“啄”字,把小燕子忙碌于衔泥筑巢的灵动活泼写得栩栩如生。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歌喉婉转动听;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家乡,飞进飞出地搭窝重建家园,让人倍感生命之美好。这两句通过聚焦描绘黄莺与春燕两种禽鸟的动态画面,呈现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致,使全诗顿然增添了一种活力与生机。接着,诗人的视线自上而下,由飞鸟转向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娇艳的春花已开但还未进入全盛期,初生的芳草一片嫩绿,仅仅能盖住马蹄,这两句延续了前两句因早春而生的欢快愉悦之情,是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统一体现。春天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在诗人的笔下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动静结合,生机焕然,展现了明媚的大好春光,又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佳作迭现,名家辈出,被称为“诗的时代“。今天让我们跟随名家佳作,一起走入唐诗,共同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活动设计一:最佳朗读者
1.自读五首古诗,做到读得准,读得熟。
活动设计二:绘制诗歌结构图
1.律诗小百科
2.以《野望》和《黄鹤楼》为例,师生共同绘制诗歌的结构图,梳理诗歌结构,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小组合作,共同绘制其余三首律诗结构图。
要求:小组合作,对三首律诗分联进行概括。
根据所绘思维导图,小组代表讲解三首诗主要内容,其余成员进行补充。
设置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模仿前面两首诗歌的学习,对剩余的三首律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深入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看似简单,但在梳理结构和概括内容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甚至情感等多个方面对诗歌进行整体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还可以增强学生阅读时的整体意识。
▲活动设计三:名句小讲台
1.名句我来选:如果需要从这五首古诗中各选一处名句,你会选什么?
2.名句我来赏:如果请你从该名句中抓住一个词来品析,你会选择哪个词?
3.名句我来讲:请你把对该名句的理解和大家进行分享。
例如:
1.我喜欢《野望》中“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两句。
2.这两句中的“驱”“带”两个动词特别传神。
3.“驱”“带”两个动词使两句诗的画面富有一种动态感。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的牧人赶着牛儿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牛儿大概累了,慢腾腾地走着,牧人只好时不时地扬起鞭子吆喝几声;啦的马蹄敲打着路面,马鞍两旁倒挂着不少猎获的禽鸟,这是满载而归的猎人策马奔驰回家的情景。两个动词都在写“回归”,一慢一快,亦张亦弛,让傍晚的乡村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放在整首诗中,则更加有力地反衬出诗人当时不知所归的忧郁茫然、孤单落寞。
这一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关键词句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或意境。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诗歌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也对培养学生特定情境中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位诗人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天地之间迥然不同的景致。《野望》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黄鹤楼》借登楼所见所思,抒发吊古怀乡之情;《使至塞上》诗中有画,短短诗行中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跃然纸上;《渡荆门送别》气象阔大,明丽畅达,饱含深情;《钱塘湖春行》抓住景物特征,用词鲜活,色彩鲜明,自然清新。这些诗歌的景物描写,均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多读多思,既可以学习诗人的写作之道,也可以让自己从精神上获得美的熏陶。
1.熟练背诵五首诗。
2.选取学校或小区一处自然景观,抓住其特征进行描写,150字左右。
第二课时
1.品析写景手法,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
2.捕捉诗歌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活动设计一:推介“我最爱的写景诗句”
我喜爱的一句写景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介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爱的写景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推介理由:这句诗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夕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色,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东皋远眺之景,来表达他的孤独、落寞之情。
五首诗歌在景物描写上都非常出色,学生在学习这五首诗歌时,了解诗人写景的方法,尤其是能够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及难点。设计“我最爱的写景诗句”推介活动,其实是创设一个小平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能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较为深入地赏析写景句,从而充分理解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情感。
《野望》一诗,胜在写景富有特色。额联聚焦于秋天的树林和夕照下的山峦,由远及近,描写静景;颈联通过“牧人”与“猎马”返回家园,展现动景。四句诗远近交织,动静结合,描写了夕阳西下农民和猎人带着收获回家的喜悦,展现出一幅山野晚秋图,从而反衬出诗人不知所归的忧郁茫然、孤单落寞的内心情感。
《黄鹤楼》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意境开阔。前两联从传说入笔,带来神秘的意境;后两联实写登楼之所见所感,自然抒发诗人乡愁。尾联的日暮思归,恰与诗歌开篇缥缈意境达成一致,首尾连通,情景交融,虚实相映,韵味悠长。
《使至塞上》用语精准传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大”字,写出沙漠最突出的特征;“孤”“直”静动相宜,传神地描写出狼烟直上云空之景;“长”“圆”朴实无华,却抓住了事物本真的状态,写出大漠黄河苍茫阔大的意境。
《渡荆门送别》巧妙地以乘舟移动带来的不同视觉书写景物的变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流动感。”随“”尽“之动态感,完全是得自诗人的实际体验,生动自然,将长江壮阔之景与诗人豁然开朗的心情融为一体。
《钱塘湖春行》则选取早春典型景物与生灵意象,用字精练巧妙,勃勃生机跃然纸上。“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春季特有的意象,“争”“啄”“迷”“没”这些充满生机的动词,将宏观和微观巧妙结合起来,静态与动态相互映衬,远景与近景遥相呼应,展现出一幅江南特有的春光旖旎图。
▲活动设计二:诗歌意象小仓库
1.考一考,意象知多少。
五首古诗中的意象在写景和抒情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你还知道古诗中有哪些常见意象?
2.找一找,谁是好朋友。
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把下列框中的常见意象填写在对应的表格内。
此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积累一些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这些意象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这有助于学生对整首诗歌意境及情感的理解。但是,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丰富多彩的,诗歌情境不同,同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也会有差别。所以,要提醒学生切勿不顾及诗歌的具体内容,生搬硬套,按图索骥,造成理解错误。
▲活动设计三:小试牛刀
通过寻找意象,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意象?
主要意象:青山、行舟、绿水、潮、帆、日、乡书、归雁。
2.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飞过晴空。雁儿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那么就请大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所以,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情景之后,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怀乡之情。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思是以前人们讨论诗词,都会有写景的语言,写感情的语言,殊不知所有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表达情感。今天,我们通过诗歌中的意象,着重体验了诗人通过写景来抒发的情感。今后我们在阅读诗歌中,要记住这一方法,抓住描写景物的诗句,特别是写景句中特定意象的表达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
选取课堂活动设计二“诗歌意象小仓库”中的某个意象,借助网络查找带有该意象的三首诗,摘录并体会该意象在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