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5: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藤野先生 (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完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màn fěi sàn qiān
B.wàn fēi sǎn jiàn
C.màn fěi sàn jiàn
D.màn fēi sǎn j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辫子 樱花 标至 会馆 杳无音讯
B.精通 芦荟 客死 寓居 深恶痛疾
C.时事 愤然 托辞 凄然 油光可签
D.驿站 适值 介意 扒手 仰扬顿挫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反语)
4.“我”在日本上学时,观看的影片都是( )时的。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日俄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侵华战争
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别寻去处 别有用心 别开生面
B.深恶痛疾 讳疾忌医 痛心疾首
C.好意难却 望而却步 却之不恭
D.勿漏为要 鲜为人知 为期不远
6.关于本文内容,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1926年写于日本东京。
D.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_______,《藤野先生》是他的一篇_____________散文,选自《_____________》,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8.“教师节”前夕,八年级(1)班开展了以“红烛颂——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歌颂教师的诗词或对联有很多,请你任举一例,写在下面。
(2)同学们制作卡片送给老师,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请你仿照前两句,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相应,句式相同。
(3)为参加以“辛勤的园丁”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一个学生搜集了下面三则材料,其中有一则不符合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明代文学家宋濂,自幼刻苦学习,乐以忘忧,求学时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霍懋征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工作在第一线,80岁的时候还上讲台进行示范教学。
材料三 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教师王建林,坚持在贫困山村任教22年,他把自己比喻为山上的树,时日越久,扎根越深。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A.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9.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0.A段②处主要从哪个方面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1.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漫:读作màn,绯,读作fēi,“散”多音字,sàn、sǎn,此处读作sǎn,鉴:读作jiàn。故选D。
2.B
【详解】A项,“标至”应为“标致”。C项,“油光可签”应为“油光可鉴”。D项,“仰扬顿挫”应为“抑扬顿挫”。
3.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C.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故选C。
4.B
【详解】题干语句出自《藤野先生》,是日本留学期间的事。鲁迅1905年在日本仙台学医,不久弃医从文。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年8月到1918年11月;
B.日俄战争时间:1904年到1905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39年9月到1945年9月;
D.侵华战争时间: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把握。A中的“别”都有“另外”的意思。B项“疾”前两个是“病”,后一个是“痛恨”之意。C项“却”第一个是“推辞”第二个是“止”第三个是“接受”意。D项第一个是表示强调;第二个是“被”意;第三个是“作为”意。故选A。
6.C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C项“1926年写于日本东京”表述错误。本文1926年写于厦门。
【点睛】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藤野先生》有关的文学常识。
7. 周树人 回忆性 朝花夕拾 狂人日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要求学生牢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8. (1)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示例:您不是设计师 却美化着我们人生的蓝图
(3)材料一不符合要求。因为演讲活动的主题是“辛勤的园丁”,而材料一的主题是“勤学尊师”。
【详解】(1)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诗词文化和对联文化,多背诵歌颂教师的诗词或对联,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句式结构为“您不是……却……”的转折复句。内容的歌颂老师,且要与前两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3)首先要读懂三则材料的大意。如材料一的“求学时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虚心求教”,说的是是“勤学尊师”的问题。与演讲活动的主题“辛勤的园丁”格格不入。而其它两则材料都是对老师的歌颂,符合演讲活动的主题。
9.本句运用比喻和反语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10.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和嘲讽。 11.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12.写清国留学生,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又是在暗示作者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解析】9.考查句子赏析。
画线句中,“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标致”,指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10.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态度。
从A段②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的内容可知,写他们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和上文“标致”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讽刺。
11.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结合B段内容,“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是肖像和动作描写;“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是语言描写;“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是侧面描写穿着。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不注重生活小节的学者。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对这样的清国留学生,作者是十分厌恶的,所以才会有“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的想法,所以写清国留学生,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因为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所以作者厌恶这些清国留学生,可以看出作者与他们不同。文中看电影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是是一个忧国忧民、积极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