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7 15: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短文二篇(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曰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
C.水中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去竹柏(bǎi)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子没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6.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多种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再平视“清流见底”。
B.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晓雾将歇”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C.本文借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D.本文作者在书信中描山画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________(朝代)齐梁时思想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宋代_____。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的 ______、______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方面,他与______合称“______”,同为宋代______词派的代表。
三、综合性学习
8.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来共谈 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B.实是欲界之仙都 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
C.四时俱备 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4.选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15.选文和课文《三峡》中都提到了“猿鸣”,请你分别说明“猿鸣”在这两篇文章中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才能准确作答。A项“夕日欲颓”中的“颓”应读作“tuí”。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C项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子意思是: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可断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D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第一个“与”是参与的意思,这里指欣赏;第二个“与”是“和”的意思。
4.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A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运用修辞;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据此,答案为C。
5.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分析有误,作者自比“闲人”,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但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与“闲人”相对的“忙人”的鄙夷与讽刺。
6.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A.有误,结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分析,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和“青林翠竹”;
故选A。
7.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南朝 《陶隐居集》 苏轼 著名文学家 苏洵 苏辙 辛弃疾 苏辛 豪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1)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山中宰相”。著作有《陶隐居集》。(2)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方面,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的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8.(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详解】(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如: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2)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据此可拟写为: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3)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根据“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可拟写下联: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9.①考虑,想到 ②共同,一起。 10.只是缺少像我们俩(或两个)这样的闲人(或清闲的人)罢了。 11.①贬谪的悲凉①人生的感慨③赏月的欣喜④漫步的悠闲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但(只)、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1.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体会作者情感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背景来分析。
文章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后贬谪黄州之时,虽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见月后的欣喜;又与好友张怀民共同赏月时,见到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好景色,表现了漫步的悠闲;但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又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慨叹。因此作者的情感: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12.C 13.(1)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意思对即可) 14.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15.“猿鸣”在选文中渲染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在《三峡》中渲染了秋季萧瑟凄清的气氛。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
A.共同,一起/同样的;
B.七情六欲/想要;
C.两个词意思相同,都是“全,都”的意思;
D.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一起。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重点词: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句意: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2)句重点词: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竞,争相。句意: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1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可知,作者笔下高峻的山峰直插云天,河流清澈见底;结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可知,河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景物色彩斑斓。结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知,动物充满生机与活力。可据此作答。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答谢中书书》中,结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答谢中书书》主要表现山川之自然美,文中写猿啼也是为了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三峡》中,结合“林寒涧肃”“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这里的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