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背影(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琐屑(xiāo) 迂腐(fǔ) 举箸(zhù)
B.游逛(guàng) 颓唐(tuí) 晶莹(yín)
C.簌簌(sù) 差使(chā) 拭干(shì)
D.马褂(guà) 搀扶(chān) 勾留(gōu)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笨拙 题纲 甘败下风 铤而走险
B.粗旷 吞噬 怨天尤人 谈笑风生
C.伎俩 玷污 虎视眈眈 仗义执言
D.颠覆 针砭 前扑后继 惟妙惟肖
3.下列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B.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C.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D.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4.课文中的“我”面对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B.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C.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D.“我”舍不得离开父亲。
5.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6.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B.本文共有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
C.作者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天地。
D.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背影》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________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8.学习了《背影》一课后,班级拟开展“读《背影》,悟亲情”的语文活动,现在请你参加。
(1)[见字如面]书法小组书写了“父爱如山”四幅书法作品,其中属于楷书的一项是( )
A. B.
C. D.
(2)[话剧表演]表演小组要演出如下一幕,请结合《背影》一文,给该幕拟一个标题,同时在演员、服装安排上提出合理建议。
(3)[亲情礼赞]写作小组搜集了一段礼赞父爱的话,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补写一句。
父爱是一盏明灯,让你的脚步即使在黑暗的夜里也能够勇往直前;父爱是一首歌曲,让你的身心即使历经磨难也依然乐观积极;父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如何看待父亲的这种行为?
(2)文中一次写“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二次又写“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次“聪明”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你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各是什么?
(4)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5)结尾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选文从哪几方面来刻画父亲的“背影”?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流泪的经历吗?请用你的笔写出来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琐屑(xiāo)——xiè;
B.晶莹(yín)——yíng;
C.差使(chā)——chāi;
故选D。
2.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有误,应为“提纲”“甘拜下风”;B项有误,应为“粗犷”;D项有误,应为“前仆后继”。故选C。
3.B
【详解】B项运用了修辞手法。“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中的“聪明”一词是运用了反语。说是“聪明”其实未必聪明,没有理解到父亲深沉的父爱。
【点睛】反语: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义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
4.B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流泪的原因是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所以答案为B项。其它三项的分析不确切不完整。
5.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作者的关心,言行中饱含父爱。)
6.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B项的表述不准确,文章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我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略写,写出作者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详写,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里的背影也是详写,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四次:“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略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7. 朱自清 佩弦 散文 《踪迹》 《欧游杂记》 《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朱自清先生的《春》。
8.(1)D
(2)(示例)望父买橘。在演员安排上,找一个长得偏胖的男生;在服装安排上,准备一顶黑布小帽、一件黑布大马褂、一件深青布棉袍。
(3)(示例)是一座高山 让你的征途即使步履维艰也能够找到依靠
【详解】(1)A.篆书;
B.草书;
C.行书;
D.楷书;
故选D。
(2)本题考查拟标题和方案设计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背影》课文内容和所给出的图片,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此基础上作答。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父爱”的话题,做到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话题一致。示例: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阴暗也能够找到温暖。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9.(1)这是爱的表现。但却不赞成,但却无助于“我”的自立成长。
(2)这里是反语,都是糊涂的意思表明作者懊悔自己当时不能理解体贴父亲的慈爱与深情。
(3)第一句是因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使我感动而流泪:第二句是因父子分别,想到今后父亲艰辛而难过流泪。
(4)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出当时家庭生活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5)紧扣标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表达作者对父亲的热爱与感伤之情。
(6)①外貌、动作。
②示例:父亲总是一张严峻的面孔,让我很害怕,又一次父亲冒雨来学校接我,摔伤了,让我很难过,大哭起来,我希望父亲的腿快点好起来。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作者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为他送行,这一方面说明在父亲眼里,儿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需要父亲的照顾和保护,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父亲虽然心里是爱儿子的,但父亲这种做法未必有利于儿子的成长,儿子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他应该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这两个“聪明”运用反语,实为“糊涂”,这里是作者认为自己愚蠢,不懂事。这里的“聪明”是作者的自嘲,反映了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爱,一直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却是自以为是的患蠢,如今明白“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不免遗憾、自责。因此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是抒发自己的内疚之情,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3)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筛选。
分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根据第③段“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艰难地过到铁道那边去给“我”买橘子,父亲对“我”这种深深的爱,使“我”感动而流泪;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根据第⑥段“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为我安顿好一切后,又千叮咛万嘱咐,这才走了,跟父亲分别,作者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想到今后父亲的艰辛而难过地流泪。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
根据第⑤段“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可知,儿子的衣着和父亲的衣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反映家庭生活艰难、渗淡,而“我”带的是父亲给我的“皮大衣”,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父亲为“我”做昂贵的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紧扣标题“背影”,照应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文章内容相呼应,结构严谨,“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想念、惦记、热爱与感伤之情,揭示了主旨。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表达。
根据第⑥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可知,运用了外貌描写;
根据第⑥段“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
示例:每次家里吃好吃的时候,爸爸总是大海捞针似的寻觅着他最爱的骨头。真的那么好吃吗?我心里琢磨着,眼看一块骨头即将送入爸爸的口中,我迅速抢过骨头,送到嘴里。爸爸对我的举动有些吃惊,还没等爸爸反响过来,我狠狠地咬了一口,骨头上留下我的齿印,我感觉到生痛生痛,牙齿出血了。此时,我抬头看着岁月在爸爸脸上留下的印痕,眼睛有些酸涩,一股难言的滋味涌上心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