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
翻开中国文学史,无数文人为花草树木所倾倒: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太白醉卧花丛,子美对花溅泪……
赏花自古被视为一种________。对于大众而言,绚(xuàn)丽的色彩、扑鼻的香气是花卉的价值所在,但文人士大夫________。文人赏花,重在________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比如菊花由于岁寒不折(zhé)、傲立风中的秉(bǐn)性,受到众多知识分子的追捧。它枯而不落,与其他花卉炯乎不同,成为保持民族气节的象征。
民间赏花习俗由来已久。京城人爱花,每至花期,便邀约三五好友外出赏花。明清时期,不仅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而且京城的观赏花卉空前繁多,赏花的场所也大幅________。当时的什刹(chà)海已是京城家喻户晓的赏荷中心,每年农历六月,大量游客慕名而至。到了秋季,京城再掀赏菊风潮,金黄的菊花洋洋洒洒,被黄菊点燃的天宁寺最是让人流连忘返。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绚(xuàn) B.折(zhé) C.秉(bǐn) D.刹(chà)
C
【解析】C.秉(bǐng)。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倾倒 B.炯乎不同 C.家喻户晓 D.流连忘返
B
【解析】B.迥乎不同。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雅兴 不以为意 品评 增加
B.雅致 不以为然 品味 增强
C.雅兴 不以为然 品味 增加
D.雅致 不以为意 品评 增强
C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因此京城的观赏花卉空前繁多。
B.不仅京城的观赏花卉空前繁多,而且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
C.尽管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京城的观赏花卉还是空前繁多。
D.不但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而且京城的观赏花卉空前繁多。
A
【解析】画线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将“不仅……而且……”改为“由于……因此……”。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戈壁上有一种植物,只要一场雨,它就立刻抽芽,极速地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仅在八天里就能完成一株显花植物全部的生命周期。
②在这片一年也未必能下场透雨的戈壁滩上,也许等待了两年时间就是为了这历时八天的生命的辉煌。
③许多沙漠植物的生命周期都很短促,它们能在下雨过后的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一次生命全程。
④对这些沙漠植物来说,也许等待反倒是生命的主要存在方式。
⑤等待是一种强韧的生命状态。
⑥此后,新一代的种子又会重归于安静的等待。
A.⑤④②①③⑥ B.③②⑥④①⑤ C.⑤③①⑥②④ D.③①②⑥④⑤
D
6.名篇名句默写。[(1)~(4)题中任选两题作答,(5)(6)题必答,每空1分,共6分]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
(2)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4)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5)崔颢在《黄鹤楼》中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的诗句是:
(6)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我市相关部门向市民征集含有“飞鸟”的诗词佳句镌刻在公园的山石廊柱上,请推荐你最欣赏的连续两句: 示例:
欲辨已忘言
黑云压城城欲摧
铜雀春深锁二乔
九万里风鹏正举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二、综合性学习(7~11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7~8题。
材料一:中学生小沈与网络游戏“亲密接触”后,逐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随之而来的,是迅速下滑的学习成绩,是逐渐变得慵懒的身体,是父母、老师焦虑的眼神……
材料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规定,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材料三:随着“网抑云”“干饭”“奥利给”等网络热词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些学生更是将这些新词用在了组词、作文中。作业或作文中该不该使用网络热词?一时间成了争论的焦点。
7.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的探究结果。(2分)
示例:沉迷网络游戏让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引导。
8.阅读材料三,你认为网络热词该不该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或作文中?说说你的理由。(2分)
示例:我认为网络热词不应该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或作文中。因为网络语言比较随意,不稳定性大。它追求简便新奇,但也由此出现严重的粗俗化倾向,极大地糟蹋了汉语的纯洁与美感。学生如果过频地使用网络语言,会严重损害其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二)名著阅读。(4分)
9.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4分)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螳螂把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有删改)
(1)上述选段出自 (国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 》。(2分)
法国
(2)选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什么?表现了螳螂的什么特点?(2分)
昆虫记
刻画了螳螂准备捕食蝗虫时的动作。表现了螳螂机警、从容的特点。
(三)书法临写与鉴赏。(4分)
10.仔细观察下面的正楷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2分)
11.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工诗书,尤以草书知名。其草书逸势奇状、连绵萦绕,一变前人草法,自创新格。下列属于张旭书法作品的是( )(2分)
A
三、阅读(12~24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分)
13.花、鸟本是可娱之物,诗人看到后反而落泪心惊,你如何理解?(2分)
示例:“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再现了荒无人迹的凄凉之状,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花、鸟本可娱,看到后反而悲泣,足见诗人内心的忧伤,深刻表达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0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①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指元世祖。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2)丈夫之冠也 冠:
(3)俄有诏使止之 俄:
(4)谓吏卒曰 谓:
真正,确实
行冠礼
不久,一会儿
对……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二主呢?”
16.下面的句子包含了孟子怎样的态度 (2分)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运用反问的语气,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17.甲文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乙文中的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2分)
示例: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宁愿死也不愿意投降,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的体现。文天祥做到了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参考译文·乙】文天祥在大都共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说:“你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二主呢 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元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7分)
多走几步
陈鲁民
①网上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讨论,问:人生如何才能走出低谷?网民们发言踊跃,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种答案长则数千字,短者三五行,但最后票选的结果只有四个字:多走几步。
②多走几步,答案就是这么简单。人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在关键时刻多走几步,坚持下去,就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那些在人生路上浅尝辄止、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懒汉闲人自不必说,他们没有任何走向成功的可能。可惜的是,那些一直在奋力前进、不停跋涉的奋斗者,也有不少是因为在最后阶段没有坚持下去,少走了几步,因而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③放眼古今中外,诸多青史留名的杰出人物,他们能最终胜出的主要原因是有顽强不屈的意志。他们之所以最后超越许多人,成为人生强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最后阶段比许多人多走了几步,而这几步的意义可能会超过前面的千万步,因而,古人有“行百里者半九十”之说。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说的就是坚持的重要性。多走几步,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当属典型例子,他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无论是训练还是平时工作,无论是学习还是锻炼身体,都始终坚持多走几步,积少成多,久久为功,最终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兵王”。
④多走几步,贵在坚持不懈。有些人总抱怨运气不好,机遇太差,无人赏识,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实,更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努力够不够、毅力缺不缺、付出多不多、奋斗的力度强不强、坚持的时间长不长?换言之,你有没有比别人多走几步?当然,这最后时刻的多走几步,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几步可不是平常的闲庭
信步,也不是饭后的轻松遛弯儿,而是漫长行军后已走得筋疲力尽、
人困马乏,举步维艰。此时每多走一步,都要克服困难,但也离成功
更近。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已放弃、认输,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勉力坚持,可就是这最后几步,往往就决定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命运。这就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⑤多走几步,还要方向正确,不犯错误。人生多歧路,你可能已经走到了低谷的边缘、困局的出口,再往前多走几步,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如果看得不准,方向错误,那就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付出的是无效劳动。因而,多走几步不能乱走、瞎走,而要头脑清醒,不忘初心,善于审时度势,选对目标,走对方向。
⑥因而,我们在人生低谷或身处逆境时,一定要激励自己,咬紧牙关再多走几步,用尽全力再撑一下。说不定就会峰回路转,雨过天晴,看到希望,出现转机;就能走出低谷,踏上坦途,走出困境,奔向光明,领略到恺撒所说“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的美好境界。
(有删改)
18.文章第①段以热门话题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①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兴趣;②由话题讨论引出论题及论点:多走几步(人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在关键时刻多走几步,坚持下去,就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19.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多走几步”的必要性?(3分)
①杰出人物能最终胜出的主要原因是有顽强不屈的意志;②多走几步,贵在坚持不懈;③多走几步,还要方向正确,不犯错误。
20.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多走几步”给你的启示。(2分)
“多走几步”,就是在困境中坚持不懈,不言放弃,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最终走出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要有“多走几步”的精神。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多走几步”时要方向正确,不犯错误。(言之有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11分)
飞入芦花都不见
张佳玮
①汪先生曾在《三姊妹出嫁》里,借卖馄饨的老秦之口说:“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我总觉得这说法,是借用他师父沈从文《边城》里的“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当然这两个说法,也很显出他们的不同。沈从文笔下的长河与边城,人物的单纯中多带气性与倔强,是味道很冲的牛肉炒韭菜。汪先生却是麻油拌芥菜,麻油香滑,芥菜清爽。
②汪先生早年,风格也华丽多变,比如《复仇》《落魄》是有锋芒的;也有恃才傲物、飞笔凌云的时节。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他老来所写——境界到了。他小说里多市井生活,而无论是淮扬、昆明还是北京的市井,大多还是温和的喜剧,再悲,也多少裹着点,不会狠狠地一锤砸在读者心口,正如麻油拌芥菜,用香润裹住了野气。
③汪先生自己写过:“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除净了火气,而且不着急,这是汪先生晚年的风骨。
④至于汪先生的审美,他自己说过:“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⑤人都需要写一个自己的世界。莫言有他的山东高密,苏童有他的香椿树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王国,是个不紧不慢的地方,叫作“我们那里”。
⑥汪先生也写昆明,写西南联大,但大多用来回忆记述,如实道来,加一些感彩当佐料。他也写北京,但偏重于写人。很有趣的一
点是:写北京时,汪先生很喜欢用对白,而且是富有北京话风味的对白,描绘人物。这看上去是写剧本的习惯。
⑦他独一无二的世界,是“我们那里”。他并不直说那是他的故乡扬州高邮。“我们那里”,有许多地方,许多细节,是反复出现的:比如《异秉》和《花瓶》,都出现了保全堂;比如《岁寒三友》和《鉴赏家》里,都有个当地招牌的潇洒画家,叫作季匋民;比如《岁寒三友》里末尾,三位是在如意楼吃的饭,后来有一篇,专门写《如意楼和得意楼》。
⑧汪先生晚年较少写这么跌高落重,让人心生恻然的东西,最多也就是半揶揄的口吻,描述一些小人物的悲喜,但不刻薄,不着急。
⑨《常识与通识》里,阿城提到过一个事:他在《棋王》里写最后那个和王一生战平的老头时,让他满口道禅说了一通,本意其实是讥讽,汪先生误以为阿城的态度是认同,还跟他谈了谈这事儿。另一处,阿城说汪先生是中国作家里,没什么文人架子的作家。这两处意思一融汇,其实挺到位的:汪先生最有趣处,就是重视生活。
反过来,他也会谑笑那些虚头巴脑的,看看《金冬心》,就明白了。他推崇的主角,文化见识不提,但都有水气,有闲散自在又清澈如水的一面。用“不着急”的语言和题材,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但又细节扎实的独立王国——“我们那里”,这基本上,成了一种“汪曾祺符号”。
⑩还是说回汪先生“飞入芦花都不见”的审美。他很喜欢戏曲,所以写戏曲也在意口头效果。他写《沙家浜》,写“芦花白稻谷黄绿柳成行”。翁偶虹改成“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汪先生从善如流,并深为折服。《受戒》那个我们都熟悉的结尾,精确、悠闲、收放自如、不加主观色彩,便是“飞入芦花都不见”。写过曲词的人,韵脚都不是随便放的。字字并不扎眼,但读来就是轻柔爽口,舒展向上,这就是汪先生“麻油拌芥菜”的功力。
汪先生还很推崇《董西厢》。“它是用韵文写的,但是你简直感觉不出是押了韵的”——他是这么赞美《董西厢》的,而他自己嘛……功夫全藏起来了,于是我们只觉得好,至于怎么做得这么好的,“飞入芦花都不见”。
(选自《新华日报》2022年5月26日,有删改)
2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飞入芦花都不见》的含义。(4分)
表层含义指汪曾祺先生所读的《咏雪》一诗中所描写的雪花飞入芦花丛中和芦花融为一体;深层含义指汪曾祺先生的写作特色。
22.“麻油拌芥菜”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2分)
作者引用这句俗语来形容汪曾祺先生的写作特色,看似普通,但是读来却感觉清爽,这种形容别具一格,令人印象深刻。(意对即可)
23.第⑨段中画线的“汪曾祺符号”具体指什么?(2分)
指汪曾祺先生将自己家乡的地名和独有的风土人情融入作品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24.作者笔下的汪曾祺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①沉稳,对自己要求严格;②对待作品认真;③热爱生活,待人真诚;④从善如流,谦虚好学。(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四、写作(40分)
25.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题目一:请以《淡淡书香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藏在_________里的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若选题目一,请按要求作文。若选题目二,请先补全题目,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