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万盏花灯齐放,十里秦淮通明。在人们的翘首期待中,享誉全国、美不胜收的秦淮灯会如期而至。夫子庙灯光cuǐ càn,令人目旋神迷。中华门城堡上的古代人物灯组,配合大形灯光秀,讲述着金陵往事,演yì着时代潮流。传统灯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翘首( ) 气氛( )
(2)根据拼音写字词。
cuǐ càn( ) 演yì( )
(3)找出并改正语段中的错别字。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2.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秦代铜剑的锡含量明显比吴越铜剑增多,锡含量增多,可以更好地使金属组织细化,因而硬度也就相对增强,_________ (锋利 敏锐 厉害)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2)杨凌示范区自贸大街北边的一组宏伟建筑,因具有犹如禾苗破土而出的标志造型、像风吹麦浪一样的流线型外观、香槟色和蓝色交相呼应的饱满色彩,而格外_____________ (举世闻名 举世瞩目 引人注目)。
二、文学积累
(1)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2) 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3)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4)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5)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7)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 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 ___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 [刘桢《赠从弟》(其二)]
(10)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综合实践应用
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红星中学近期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研学旅行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宣传】请你把宣传标语“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活动二:对联】活动中,路过某建设中的新农村,同学们发现该村寨门上的对联因雨水冲刷只剩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运用下面的对联知识,用给出的词语补全对联。
对联知识 ①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②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③仄起平收,音调和谐。
康庄 扮靓 大道 铺就 乡村 美丽
上联:勤劳和汗水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智慧与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调查】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调查“村民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方面”所得的统计图,写出一个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古文阅读。
天津弋人①得一鸿②,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③。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④,而钟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物亦然耶?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
【注释】 ①弋(yì)人:以射猎为业的人。②鸿:大雁。③铤:同“锭”。④知:知道,懂得。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去( ) (2)悟( ) (3)释(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弋人将并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莫悲于生别离,物亦然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雄雁是怎样解救雌雁的?这体现了它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文本,提升感悟能力
母亲的饭量
李世斌
①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了。我从碗里舀出一调羹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
②我把碗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根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③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能喝下二两米烧,连瘦带肥的猪肉咸菜馅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入膏肓了,连一小勺小米粥都难以吞咽。
④我鼻子阵阵发酸,想起了从前。
⑤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吃饭,饥饿感如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伴随着我。如果哪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两个弟妹也不甘示弱,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瞟着锅里的。母亲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吃,自己顶多吃半碗粥就不再吃了。父亲贴着碗沿吸溜几口粥,会问一声母亲:“你就吃半碗粥,能行吗?”母亲总是说:“我饭量小,够了。”待我们都吃完了,母亲会用锅铲刮几下锅底,把粘在锅底的残糊盛进碗里,再泡上开水搅一搅喝进肚里。
⑥学校放暑假时,到晌午,母亲会煮一碗粉干(粉干里会掺一些剩饭或番薯),装进竹卷格儿,叫我给在田头劳作的父亲送去。临出门时,母亲有时会叮嘱一句:“你阿爸种田用力气,路上别偷吃呵,就是你阿爸叫你吃你也别吃,晚上阿妈让你吃饱。”
⑦田间的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晒得乌墨般黑。他把寸寸断的粉干连吃带喝,会有意剩下一些让给我吃。我想起母亲的叮嘱,便眼巴巴地摇摇头不肯吃。父亲笑笑说:“阿爸叫你吃你就吃,阿爸不告诉你阿妈。”
⑧大概是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了。过一会儿,我苏醒了过来,老师不放心,叫学生到我家通知家长把我领回去休息。是母亲急匆匆来领我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村口的一家面店,母亲问我:“肚子饿不?到面店吃碗面吧。”
⑨我当然想吃一碗鲜汤面,我咽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
⑩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零碎钱,阿妈也吃一碗,也好几年没吃店里的鲜面了。”
我跟母亲面对面坐在窄桌前,待两碗汤面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面条往嘴里送。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面夹了几筷子到我碗里,才开始慢慢地吃着。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佝偻着背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只磕了沿的瓷碗。
当我把一碗汤面吞进肚子里后,我见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我好奇地问母亲:“阿妈,你才吃了几口,怎么不吃了啊?”
母亲微笑一下说:“阿妈饭量小,吃不下了。”
母亲说完便拉起我离开面店。在走出店门口时,我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位乞丐仰着脖子把刚才母亲的那只碗捧了个底朝天。
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好久以前的事了,却恍若昨天。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1.文章第⑤~ 段主要写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如果哪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两个弟妹也不甘示弱,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瞟着锅里的。(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零碎钱,阿妈也吃一碗,也好几年没吃店里的鲜面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写道:“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请说说“我
的眼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文章以《母亲的饭量》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习作
运动赛场上,求学生涯中,每一项新纪录的诞生,都是对自己的突破与超越。个人的生命历程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创造新纪录,都翻开了发展和进步的新篇章。创造新纪录,一直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梦想与追求。
请以《我创造了新纪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 (1)qiáo fēn (2)璀璨 绎 (3)旋 眩 形 型
2. (1)锋利 (2)引人注目
二、(1)绿叶发华滋 (2)馨香盈怀袖 (3)犹有竟时
(4)壮心不已 (5)丰年留客足鸡豚
(6)化作春泥更护花 (7)沉鳞竞跃
(8)水中藻、荇交横 (9)冰霜正惨凄
(10)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三、【活动一】略
【活动二】铺就康庄大道 扮靓美丽乡村
【活动三】示例:多数村民认为家乡变化最大的方面是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看病方便了,住房条件改善了。
四、1. (1)离开 (2)明白,领悟 (3)释放
2. (1)射猎的人准备把雄雁一块捉住。(2)(人生之)悲莫过于活着的时候分开,动物也是这样的吗?
3.先是跟随到射猎人的家中,哀鸣不已;第二天又早早飞到射猎人家中,吐出半锭黄金。这体现了它重情重义的特点。
五、1.①母亲省粥给“我们”吃。②母亲嘱咐“我”给父亲送饭。③
母亲把面施舍给乞丐。
2. (1)“一口气”“不甘示弱”“瞟”这三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吃番薯米粥时迫不及待的心理,从而凸显了当时家庭经济十分贫寒。
(2)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迟疑”的神态以及简短的话语,生动地刻画出母亲心疼“我”,想让“我”吃面,而自己又舍不得吃的矛盾心理。
3.第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为后文写母亲故意把剩下的半碗面留给乞丐吃埋下了伏笔,表现出母亲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4.示例:为母亲老了、病重而难过、悲痛;为母亲给予“我”点点滴滴的无私的爱而感动;对母亲已老,而“我”未能很好地报答母亲感到愧疚。
5.①“母亲的饭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母亲的饭量”展开叙述;②标题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