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学习第二单元后,我们piē( )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朱德母亲躬耕不chuò( )的身影始终在我们脑中萦绕;托尔斯泰的xī( )利的目光令人印象深刻;居里夫人即使穿着满是尘污和酸zì( )的旧工作服,也难以掩盖她为科学献身的光芒。
2.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针对“普职分流”问题,部分代表委员认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分流”模式,正日益面临_________ (严厉 严苛 严峻)的挑战。
(2)从20 世纪50 年代至今,陕西地区已发掘的隋朝皇室壁画墓中的壁画,描绘了一千多年前多姿多彩的生活风貌,无不让人 ______________ (叹为观止 无以复加 拍案而起)。
二、文学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青林翠竹,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攀枝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5) _________________,终为土灰。 (曹操《龟虽寿》)
(6)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 [刘桢《赠从弟》(其二)]
(7) ___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 (曹植《梁甫行》)
(8)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9) 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10)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综合实践应用
八年级某班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参考示例,说一说“信”的含义。
示例:休,从“人”从“木”,意思是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诚信是百花园中最美丽的鲜花,是群星阵中最闪亮的明星,[A]是最挺拔的森林中的参天大树。诚信的品格,散发着玫瑰般沁人心脾的芬芳。在历史长河中,诚信者_____________。范蠡退隐后富甲一方,秘诀便是诚信经商,[B]后世徽商、晋商都尊敬这一原则,才有了商行的繁荣昌盛。刘邦入关中,深得民心,在于约法三章,取信于民。坚守诚信,千古流芳。
①结合语境,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一个合适的成语。
②[A]句有语病,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一幅漫画,结合漫画内容,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古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隙也,则施施而行③,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节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①僇人:同“戮人”,这里指遭贬谪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②惴栗:恐惧战栗。惴,恐惧。栗,战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③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行走舒缓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恒惴栗 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乙】文则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请谈谈两位作者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文本,提升感悟能力
报国无门空遗憾 生不逢时辛弃疾
①有人说,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未能重上战场,但他依然在战斗,只不过那是一场内心之战,是意志与情绪的交战。无法报国杀敌,仍显英雄本色。
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作数不胜数,他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但苏轼写豪放词,倾注的是意境,而辛弃疾倾注的是心境。苏轼写英雄,是在写历史;辛弃疾写英雄,是在写现实,写人生。
③狂放时,他写: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金菊对芙蓉·重阳》)
④失意时,他写: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英雄迟暮,他写: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
⑥他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却是辛弃疾的大不幸。
⑦辛弃疾很推崇陶渊明,但他对陶渊明的理解,相当独特。
⑧他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他眼里,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借他人境遇,浇心中块垒。
⑨从1181年冬天,他41岁时遭到弹劾罢官起,直到去世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除了偶有两三年被起用为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之外,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的家中栖居。
⑩他把这个后半生的家,命名为“稼轩”。你拿起他的词集,翻看这一时期的作品,扑面而来都是这样的意境:愁、酒、剑、白发……
待到时代需要英雄时,英雄早已老去。
南归整整40年后,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此时,南宋的实权派人物韩侂胄,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试图发起对金国的北伐。1203年,韩侂胄征召63岁的辛弃疾出山,出任浙东安抚使。
尽管年纪大了,尽管蛰伏半生,但辛弃疾仍是整个国家最清醒、最冷静的主战派。他未被周遭叫嚣北伐的氛围冲昏头脑,而是上疏建言,北伐应进行精密的筹备,从士兵的训练、粮草的供应,到军官的选拔,都要力求完善,不能草率,否则将功亏一篑。
开禧元年(1205),65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其间,他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辛弃疾流露出深深的纠结:一方面,他以廉颇自喻,说自己虽老,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提醒韩侂胄,千万不要像以往的北伐一样,草率出兵,以致遭遇重创。
任何年代都不缺邀功自赏之人,缺的是清醒自守之人。在主战派当权的岁月里,辛弃疾仍然遭到了弹劾。开禧北伐如期进行,辛弃疾却已辞官在家。
战争的结果不幸被辛弃疾预见,南宋因为军事准备严重不足,先胜后败。韩侂胄想再把辛弃疾请出来,作为抗金的一面旗帜。这次授予辛弃疾的职务是枢密都承旨——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职位。当皇帝的任命诏书到达江西乡下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他没有赴任。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符号。
开禧三年(1207),67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在大喊杀贼!
可怜辛弃疾,至死,他的故乡山东仍是沦陷区。收复中原,无期更无望。他越是不认命,生命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凡人无力,我们能抱以同情;但英雄无力,我们又当如何呢?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
1.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大幸”和“大不幸”各有什么含义?请根据文
本加以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⑦⑧段中,辛弃疾为什么要把陶渊明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请概括这一写法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
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习作
清代诗人郑燮有一首《竹石》诗,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说,竹子“咬定”青山不放,虽艰辛,但乐观坚定,终于站成一片美妙的风景。
青山,是目标,是理想,是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曾有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经历,也都曾体验过成功的喜悦。
请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瞥 辍 犀 渍
2. (1)严峻 (2)叹为观止
二、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四时俱备 (4)将以遗所思 (5)腾蛇乘雾
(6)松枝一何劲 (7)妻子象禽兽 (8)山山唯落晖
(9)日暮乡关何处是 (10)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1)示例:从“人”从“言”,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必须讲诚信(信用)。
(2)①示例: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②是森林中最挺拔的参天大树
③尊敬 遵循
(3)示例:观察漫画可知,画面右侧空心的人紧盯着眼前的天平,画面左侧的天平两端分别放着“利益”和“诚信”,“利益”一端低,则更重,“诚信”一端高,则更轻。寓意:这幅漫画讽刺了社会上有一些人在“利益”与“诚信”面前,会迷失本心,重“利益”而轻“诚信”。
四、1. (1)门 (2)睡觉 (3)高兴的样子 (4)经常
2. (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就做起梦来。
3.【甲】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月色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画面。
4.相同点:【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
感。不同点:【甲】文抒发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其中有遭贬
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更多地表达
出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
忘忧的情怀。
五、1.“大幸”指的是辛弃疾作为著名豪放派词人,创作了许多名篇佳
作,对中国文学贡献很大。“大不幸”指的是辛弃疾空有一身好本领却
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2.辛弃疾虽像陶渊明一样赋闲在家,但是他的理想并不在田园,他渴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可惜的是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机会,这是辛弃疾借陶渊明和诸葛亮来诉说自己的人生境遇。
3.①用辛弃疾的作品说话,避免了作者个人主观情绪过多地直接在文章中流露;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辛弃疾,把握其情感,理解其心声。
4. 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强烈愤慨之情,表达了对英雄的同情,对英雄所处时代的批判,突出了主题;从结构上看,收束全文,呼应标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