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 同步练习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 毛泽东
2中国近代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 A 新思潮的萌芽 B《资治新编》的提出 C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D 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3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在探索政府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 )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主张振兴工商业,同西方进行“商战”
C.确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倡导民权、平等和“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思想
4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是(1)
A《海国图志》B《四洲志》C《华事夷言》D《瀛寰志略》
5热情地歌颂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猛烈地批判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号召人们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是(1)
A《革命军》B《天演论》C《仁学》D《变法通议》
(二)材料解析题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1)??? 请问:这是哪个阶级的思想主张?其代表人物有谁?
(2)??? 其主张的基本宗旨是什么?
(3)??? 这一主张的提出,有怎样的时代背景?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二者共同点的归纳,不准确的是 ( 3 )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 “随着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新旧交替过渡的特点。”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2 )
A中国文化有了进步 B 文化要受社会现实制约
C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混乱 D 中国文化的特点的新旧交替
3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区别是( 3) A?革命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D?革命的结局不同
4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2)
A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B 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政治 D利用西方的政治学说说明儒家的合理性
5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的书籍是(1)
A《瀛寰志略》B《四洲志》C《华事夷言》D《海国图志》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中学为其本,西学为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者多,议院立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主张?
(2)??? 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三)问答题
比较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性质、手段、结果方面的不同
【技能提高】(历史习作或制作,调查)
1探究学习
研究主题:同是资产阶级,为什么康有为要求改良,而孙中山要求革命?
探究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教科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探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材料学习法。
成果展示:利用小组探究的结果,撰写历史研究报告。相互交流与探讨。
2.实践活动。
收集资料,介绍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或其他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A 2.C 3 .A 4.A 5.A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2)师夷长技以制夷(3)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危机。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过了“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个历程。请简要分析三个历程的主要原因和表现(1)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一批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历史、地理,总结失败的教训,寻找御敌的方法。形成了“睁看眼世界”的新思潮。(2)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统治集团为挽救统治,进行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国开始走出国门,真正实践学西方的思想。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马关之辱和瓜分狂潮,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耻辱感,先进的中国人把认识世界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形成了变法运动。
?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1.C 2.B 3.C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2)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但材料一主张改良,材料二主张革命,材料一不否定封建制度,材料二主张推翻封建制度。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手段: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和平方式;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结果:戊戌变法很快夭折,辛亥革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顺乎世界之潮流”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和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分别是 ( )
A.林则徐和《四洲志》 B.林则徐和《海国图志》
C.魏源和《四洲志》 D.魏源和《海国图志》
2.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出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 )
A.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B.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C.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 D.鸦片战争惊醒了爱国知识分子“天朝上国”迷梦
3. “华盛顿,异人也……乃不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此介绍应出自 ( )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瀛环志略》 D. 《康輶纪行》
4.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其主要意图是 ( )
A.寻求支持变法的合理依据 B.论证实行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C.冲破封建纲常的束缚 D.用儒家思想改造中国社会
5.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政治变革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推动了民主革命
6. 民主共和国方案的设计师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
7.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主要分歧在于①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②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③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④要不要反对君主专制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8. 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影响不包括: ( )
A. 为维新变法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B. 为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 C. 促使部分知识分子放弃立宪投身革命 D. 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阵营
二.非选择题
9.在“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命题下,林则徐、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在积极寻求答案。
请回答:
①他们作出的共同历史抉择是什么?
②他们提出的救国方案有何区别?
③他们找到的方案能挽救中国命运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努力?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C 6.C 7.A 8.B
9、①向西方学习。
②林则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列强侵略,实现国家富强;康有为为代表主张变法,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孙中山为代表主张以革命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③不能。林则徐代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的救国方案没有冲出封建主义的藩篱,而且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无法真正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发展道路的。康有为、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④虽然他们的方案无法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发展道路,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观念、文化等发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顺乎世界之潮流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 孙中山
2、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华事夷言》 D《瀛环志略》
3、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的书籍是
A《瀛寰志略》 B《康蝤纪行》
C《华事夷言》 D《海国图志》
4、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在探索政府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主张振兴工商业,同西方进行“商战”
C确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倡导民权、平等和“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思想
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是在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6、以下不属于康有为的活动的是
A撰写《孔子改制考》 B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C肯定进化论的观点 D提出君主立宪制
7、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代表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8、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二者共同点的归纳,不准确的是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9、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区别是
A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D革命的结局不同
10、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意味着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哪项内容初步实现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1、“随着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新旧交替过渡的特点。”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中国文化有了进步 B 文化要受社会现实制约
C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混乱 D 中国文化的特点的新旧交替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请回答:
⑴这是哪个阶级的思想主张?其代表人物有谁?
⑵其主张的基本宗旨是什么?
⑶这一主张的提出,有怎样的时代背景?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学为其本,西学为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者多,议院立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主张?
⑵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三、问答题
1、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时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思想分别是什么?分析其各自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扼要概述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3、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BAD 6-10BCCCC 11B
二、材料分析题
1、地主阶级,林魏。
向西方学习,抵制外来侵略。(师……)。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国门洞开,开始沦为半殖。民族危机加深。;
2、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相:向西方学习,学习制度。不同:材料一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材料二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
三、问答题
1、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走向腐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影响略。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原因;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影响: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2、技术、制度、文化。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