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0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08: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国内外大事、国家的方针政策、周围身边的奇闻异事……
导入新课
传统媒体
新媒体
导入新课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这些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新闻使我们开阔了视野,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古今中外的大事小情。
新闻也是一种文学体裁,今天我们以两篇激动人心的消息为例,学习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也再现一下中国历史上那段令人振奋的历史场景。
0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立场。(重点)
学习目标
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 (难点)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


01




02
03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0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点明人物
点明事件
点明结果
标题:概括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也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标题解读
1948年秋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给敌人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作战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本文原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背景材料1
百万雄师过大江
背景材料
点击观看视频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976年9月9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走进作者
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墨香伴歌行
墨剑飘雨
李永强
点它开始朗读
读准下列字音
督战( )  荻港( ) 溃退( )   
趋势( ) 摧枯拉朽( )



xi
kuì
朗读课文
墨香伴歌行
墨香伴歌行
墨香伴歌行
墨香伴歌行
墨香伴歌行
墨香伴歌行

sāi( )
Sè ( )
sài( )
塞子
闭塞
要塞

dānɡ( )
dànɡ( )
当之无愧
安步当车

kuì( )
huì( )
溃退
溃脓
积累词语
墨香伴歌行
墨香伴歌行
墨香伴歌行
词语释义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收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振聋发聩: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积累词语
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
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新闻?
2、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
3、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
知识链接
什么是新闻?
知识链接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
广义的新闻
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狭义的新闻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六要素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闻的三特点
知识链接
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我们这里所讲的消息,指的就是狭义新闻。
知识链接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消息的含义
消息的特点
知识链接
消息的结构
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资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
倒金字塔结构
标 题
导 语
主 体
背 景
结语
结构五部分
研读课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结语)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时电】
通讯社的名称 ,信息来源,发信息时间。
研读课文
电头
信息
作用
研读课文
小贴士
电头:用于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英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墨香伴歌行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二十一日
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
渡过长江
标题和导语都概括了消息内容,但是导语更详细,标题更简洁。
朗读课文
思考1:请结合书第2页任务一,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主体
何时: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何地:(长江前线)芜湖安庆间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渡过长江
如何: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朗读课文
2.主体交待哪个要素?体现了主体部分的什么特点?
交代了六要素的“如何”,即事情具体的发展。
对何时何地的介绍更加详细,而且描写了战争场景。
特点:主体要素更完整,表述更详细。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
“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三十万大军”改成“百万大军”行不行?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溃败”?为什么?
全国解放之后再将这篇新闻发表可以吗?
准确性 真实性
准确性
时效性
体会新闻特点
1.细读下面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结合具体用词,赏析
其表达效果,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了三个多月”与“摧枯拉朽”形成强烈对比,三个成语连用写出了敌军溃退之势,反衬出我军的英勇,而且暗含讽刺。
品析语言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万船”“直取”写出了我军的气势与英勇;
“不到”“即已”写出了我军的进展神速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突破”“占领” 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胜利的喜悦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
品析语言
情感解读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是从哪些词汇看出来的?
我军:
敌军:
万船齐放、突破地阵、占领、进击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摧枯拉朽
歌颂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嘲讽了敌军的溃不成军,毫无斗志,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语言用词准确
感彩鲜明
0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解读
指人物
数量
渡江方式
地点
标题简洁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背景介绍
国民党军队开始全线退却。
1949年4月22日下午
当日夜
毛泽东同志撰写了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刊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点它开始朗读
歼灭( )
jiān
泄气( )
sài
xiè
要塞( )
锐不可当( )
dāng
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督战( )

签订( )
qiān
多音字
( )锐不可当
( )安步当车

dānɡ
dànɡ
形近字
歼( )歼灭
纤( )纤维
阡( )阡陌
jiān
xiān
qiān
( )要塞
( )塞子
( )闭塞

sāi

sài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锐不可当
泄气
督战
歼灭
要塞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失去信心和干劲。
监督作战。
消灭(敌人)。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已经。
业已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件
结果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二十二日下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敌阵业已被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研读课文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完成学习任务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知识链接
研读课文
导语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中路军:渡过三十万人,首战告捷
背景
军事
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所向无敌
东路军:已渡过大部,战绩辉煌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敌军希望和平、作战泄气
政治: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通读课文,分别找出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精读课文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从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斗的具体区域、战果三个方面,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情况。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①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②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精读课文
渡江时间先后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战役形势和发展趋向
结论: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展开报道,清晰合理。
2.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精读课文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
2
1
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更能突出文章中心;
更详尽地写了战果。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精读课文
消息主体部分中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
从用词看,描述人民解放军,均用褒义词,如“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描述国民党军队,均用含贬义的词语,如“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泄气”等。
从称呼语看,称呼人民解放军为“我西路军”“我军”;称呼国民党为“国民党反动派”,称呼国民党军官汤恩伯为“战犯”。
品析语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品析语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百万”以数量的庞大,“冲破”“横渡”以动作的激烈显示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出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归纳主旨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知识链接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
知识链接
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作用:
知识链接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知识链接
拓展延伸
试比较两则消息在内容、格式上有哪些异同或联系,并说说你的发现。
标题
电头
同: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联系:由“三十万”到“百万”,反映了军队人数上的变
化,显示了渡江的进展情况。
同:新闻媒体相同(新华社),播报地点相同(长江前线);
异:播报的时间不同。
拓展延伸
正文 导语
主题
同:都将“人物”“事件”交代清楚了。
在内容上的联系:
第一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神速和英勇,以及敌军的不堪一击;
第二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我“百万大军”的中、西、东路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两则消息的主体按我军渡江的进展追踪事实,时效性强,对我军胜利渡江这一新闻热点做了完整报道。
异:这两则消息同是对渡江战役的报道,时间有先后,报道侧重点也不同,第二则是在第一则基础上对战役继续与扩展情况的报道。
结构
标题: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可有可无。
知识梳理
方法指导
新闻的阅读法1
















看标题,读导语,抓要素,
知大致内容。
①分析标题关键要素、核心词,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大致内容,并初步判定新闻体裁;
②消息,可通过导语了解新闻内容;
③其他体裁,可以提取新闻要素,进而把握新闻内容。
顺思路,明布局,理结构,
全面读懂内容。
①根据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梳理结构,如:消息一般为倒金字塔结构;“讲述新闻故事”的通讯结构一般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归纳概括段落内容,理出结构。
方法指导
新闻的阅读法2



















辨叙述,找评价,识态度,悟思想。
①新闻评论,可从带有明显议论性的主观评价的句段入手;
②其他体裁,可抓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词句来把握。
挖角度,品语言,赏写法,评价值。
①从语言、画面感、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
②消息叙述有价值的事件,可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入手。
③新闻评论就事论理,可从是否具有说服力等角度入手。
知识拓展
毛泽东主席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