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列夫·托尔斯泰 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点。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外国文学」[俄]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人物简介】
托尔斯泰(1829-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写作背景】
出处: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
缘由:1928年茨威格访问苏联,参加列夫·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会。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了此传记。
【文体知识】
传记
【字词清单】
【多音字】
【理解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新课精讲】
学习第1-5自然段
归纳一下,每个自然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哪些特征?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他的外貌?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胡髭——(比喻)植被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托尔斯泰面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须浓密,一下子就让读者对他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为何用来比喻外貌?
突出托尔斯泰外貌平庸甚至丑陋,和普通人一样,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中的普通一员;
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额头 比喻 胡乱劈成的木柴
皮肤 比喻 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写出了托尔斯泰额头纹路杂乱、皮肤粗糙的特点,突出其相貌的粗鄙。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欲扬先抑
突出了其粗鄙、平庸的相貌,为下文的“扬”张本。
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托尔斯泰面容的平淡无奇。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托尔斯泰晚年面部神态的变化 比喻 悲凉之地解冻
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说其“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就是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这是第三次出现,作者人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这是作者所要歌颂的托尔斯泰的品质,并以此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反复强调,突出托尔斯泰的伟大,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第1—4段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刻画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的?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层层铺陈、反复渲染的方法,刻画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这既是对他的外貌做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强调他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更是用他平庸、普通的外貌来反衬他非同寻常的眼睛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互相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5段中写来访者见到托尔斯泰后的心理落差,有什么作用?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心理描写
写来访者见到托尔斯泰后的心理落差,进一步从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平凡甚至丑陋的外表,为下文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蓄势。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总结(可用课文原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部特征:
忧郁、愚钝、压抑
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拜访者:失望
形
托尔斯泰的外貌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学习第6-9自然段
阅读6-9段,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犀利的目光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目光比作钢刀, 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了他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方法指导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课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运用了连珠的妙喻和神奇的夸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如何理解第8段“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说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既能深入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也能洞察道德败坏的人的内心。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他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眼睛的威力巨大
赞美托尔斯泰
犀利的眼光
【总结】
阅读6-9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⑥犀利的目光
⑦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⑧眼睛的威力巨大
⑨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
犀利深邃 神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2.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前面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后面反衬他灵魂的高贵。通过这种反差来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并不矛盾。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他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却总是事与愿违。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
【板书设计】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学后感悟:
我们不论是认识一个人,还是认识一种事物,不能仅凭外在,而要通过内在去判断其美丑。外在美是暂时的,经不起岁月的考验;而内在美却是永恒的,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写作特色】
1.运用反衬和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是他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联系全文可以发现,写他外表的平庸甚至丑陋,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意外的艺术效果,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如“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写出了他眉毛的特点。
【课后作业】
试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要求安排合理,抑与扬之间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模仿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你身边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