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13:2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标准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课文从内容主题看,都与“生活的记忆”,“重要的他人”有关: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这些课文,感情淳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文章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提及自己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爱国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学到回忆性散文的写法,也能从张受到爱国主义熏陶。《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锺太夫人逝世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列夫·托尔斯泰》是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托尔斯泰》一文里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大师对话交心,自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次女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记述了居里夫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提取镭的过程,令读者既感受到科学研究、科学发展的艰辛,更为居里夫人坚韧、乐观、淡泊的人格所感染。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激发学生从传记作品中获取人生的营养,进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它们虽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有许多相同点:都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本单元的课文以刻画人物为主,作者往往抓住了人物富有特色的细微之处,进行细腻的描绘,很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复杂的感情。
这几篇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既有共同点,也各有特色。比如:鲁迅写藤野先生,是在记述与之交往的典型事例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来突出人物品格。《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主要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回忆来写母亲,既写了母亲在贫苦家境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凸显出母亲的伟大,在记述中又穿插有议论和抒情。《列夫·托尔斯泰》则主要进行外貌的描绘,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半段极力凸显托尔斯泰外貌上的平庸甚至“粗劣”,到后半段,则着力描绘人物的眼睛,展示其灵魂的深邃伟大。《美丽的颜色》是将叙述与引用结合起来,在客观而又饱含深情的叙述中,穿插着居里夫人自己的说话材料,补充了历史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感人。
几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也各不相同,比如:《藤野先生》中有不少语句运用了反语,呈现出一种辛辣讽刺的效果。《回忆我的母亲》的文字质朴无华,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平静的回忆中,蕴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和怀念之情。《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的语言,浓墨重彩,气势非凡,诸多形象的比喻、奇妙的夸张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美丽的颜色》则呈现出另外一种语言风格。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她自己无比敬仰、爱戴的母亲。
【单元目标】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净胜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本单元,要有文体意识(包括读和写)。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梳理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基本特点:讲究事实,记录经典的事例,适当发挥想象,用一些传神的细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些也是本单元写作的基本要求。学生有了阅读的真切体会,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学生写起传记来自然容易入门。
1.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可以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2.有些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应有所拓展,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文,人文内涵深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
课程内容 课型 课时
单元导语 单元导读课 2课时
《藤野先生》 教读新授课 2课时
《难忘恩师》 主题阅读课 1课时
《回忆我的母亲》 教读新授课 2课时
《母爱深似海》 教读引领课 1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 自读指导课 1课时
《美丽的颜色》 自读指导课 1课时
《大师风采》 主题阅读课 1课时
单元评价检测 自主测评 1课时
基础型阅读
【课型】单元导读课
【学习内容】
教材:《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记文章中出现的文学常识。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揣摩作者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环节
(一)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注音、识记并默写:
挟( )着书 樱花( ) 绯红( )
宛如( ) 掌故( ) 落第(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呜呼( ) 凄然( )
教诲( ) 溺( ) 佃户( )
劳碌( ) 私塾( ) 周济( )
宽厚( ) 仁慈( ) 连夜( )
慰勉( ) 不辍( ) 脸颊( )
黝黑( ) 粗糙( ) 崎岖( )
平庸( ) 滞留( ) 愚钝( )
器宇( ) 蒙昧( ) 酒肆( )
缰绳( ) 轩昂( ) 胆怯( )
微妙( ) 燥热( ) 沥青( )
骤雨( ) 窒息( ) 吹嘘( )
荧光( ) 油光可鉴 (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正人君子 ( ) 深恶痛疾( )
任劳任怨( ) 为富不仁( ) 藏污纳垢( )
鹤立鸡群( ) 正襟危坐( ) 诚惶诚恐( )
入木三分( ) 筋疲力尽( ) 和颜悦色( )
2.记住这些词语的含义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标志: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纷乱。斗,同“抖”。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所谓“时事”其实就是些无聊的事。
模胡:这里指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责问。
适值:恰好遇到。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的看不见踪影。
正人君子: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辍:停。
滞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然:突然。
吹嘘:夸张的宣扬。
踱:慢步行走。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藤野先生》
(1)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1981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坟》《二心集》《三闲集》等。
(2)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02年4月,鲁迅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去往厦门。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厦门大学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对藤野先生的永久的怀念。
2.《回忆我的母亲》
(1)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背景:本文选自《朱德选集》。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是《母亲的回忆》。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她是1944年逝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
3.《列夫·托尔斯泰》
(1)作者: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作品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躁》等,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传》等。
(2)背景: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4.《美丽的颜色》
(1)作者:艾芙·居里,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她巨大的影响。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背景: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她总是为人类、为社会着想,为自己却想的很少。居里夫人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下进行研究,致使有害物质严重伤害了她的身体,最终得了白血病。即便是这样,她在生命垂危额时刻,也没有对自己一生所经受的磨难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向社会要求什么。爱因斯坦谈到她的时候说:“她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居里夫人传》一书回顾了居里夫人这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主要描述的是居里夫人的品质、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作者艾芙·居里详细介绍了她的母亲除了在科学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外,还用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崇高行为为女儿树立了榜样。
5.完成表格:
课文 体裁及出处 作者简介 作者作品
《藤野先生》
《回忆我的母亲》
《列夫·托尔斯泰》
《美丽的颜色》
初读课文,筛选信息
1.谈谈这几篇文章有何不同?
2.思考题
(1)找出《藤野先生》一文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并大声朗读,体味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2)朗读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3)速读《列夫·托尔斯泰》,请你划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句子,做一下简单的批注。
(4)速读《美丽的颜色》,找出居里夫人的话,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四)小结:
鉴赏型阅读
【课型】教读新授课
【学习内容】教材:《藤野先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对散文有了初步的认知,如前面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鲁迅的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回忆性散文的特点等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但还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还不能自主的实现阅读到写作、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就阅读了名著《朝花夕拾》,对本课主要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细腻的人物描写、细节刻画和作者情感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学生也读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对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境界、作品风格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但都是知识碎片式的知识点,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
本年龄段的学生,思想稚嫩,认识感性浅显,生活体验单纯,思考问题缺乏深度缺乏理性。加上与鲁迅生活的年代距离远差别大,对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体会作者的价值趋向等,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知识转为能力,从感性走向理性,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景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
【教学目标】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脉络。
2.细读课文,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进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3.品读课文,感受鲁迅作品语言的特点。
4.联系背景,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一)1.(8分钟)限定8分钟默读课文一遍,训练默读的速度和效果。
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2)标注自然段序号。
2.(5分钟)设计表格,提供一定的框架和样板,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理清文章脉络,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完成目标1。
(二)(30分钟)让学生再读课文,关注细节描写,分析品味,做好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师生互评,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件、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方法,完成目标2。
这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赏析能力的提升以及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朗读技巧的点拨,都在这个环节中完成。
(三)(15分钟)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或文字,进行精读、品读、指导读,联系已读过的鲁迅作品,体会鲁迅生动、幽默、富于感情的语言特色,完成目标3。
(四)(8分钟)抓住文中流露作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句子,结合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感激和怀念之情。把握贯穿文章的情感线索,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弃医从文”的人生目标转变,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完成目标4。
(五)(12分钟)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巩固课堂重点知识的学习,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环节 (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那老师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这篇文章是……(学生齐答:《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那位启蒙老师叫……(寿镜吾)。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2.板书课题、作者
检测环节 (一)自学检测 1.完成字词 挟( )着书 樱花( ) 绯红( ) 宛如( ) 掌故( ) 落第(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呜呼( ) 凄然( ) 教诲( ) 油光可鉴 (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正人君子 ( )深恶痛疾( ) 2. 鲁迅:原名( ),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   )、(  )、和(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1981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 《   》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  》 《    》 《   》 《   》等。
学习环节 针对目标一: 活动一: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活动二:自画图表,完成情节的梳理。 说明:这个表格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完善。时间设定5分钟。 针对目标二: 活动一:品读细节,分析人物。 15分钟自读课文11—23段,抓住细节描写的文字,分析人物形象,做好批注。 活动二:根据示例,赏析文字。    示例:第六段“其实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外貌、举止和声调方面的主要特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 班级交流展示。赏析同一处文字的小组,可以互相补充,教师适时做好恰当评价和巧妙点拨。对于学生没有分析到的重点文字,教师做补充分析。 需要重点分析的地方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用了外貌描写,形象恰切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穿衣服马虎的特点,体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位不拘小节的人,和后文写他治学的严谨形成对比。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写他认真为“我”修改讲义、指出绘解剖图的错误的事情,表现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敬业、热心、严格要求并关心、帮助学生,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用了语言描写,写他为“我”不信鬼神之说、敢于解剖尸体而高兴,表现其真挚、诚恳;他问“我”关于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的精神。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和藤野先生分别时他赠送照片时的情景,表现了和“我”分别的不舍和对我的关心牵挂,刻画了一个善良细心的老师形象。 4.概括藤野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概括、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完成板书): 藤野先生是一个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实事求是的没有民族偏见的好老师。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先生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针对目标三:品味语言,体会思想感情 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体会,尤其是下面几处重点的描写要用心赏析,并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①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③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语言也很有特色?找出来,想想有什么特色。 让学生在分析中学到赏析方法,然后以点带面,进行全文的语言品味和感悟。 感激的泪(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针对目标四:深层思考,体会爱国深情 1.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探究。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补充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找出饱含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感。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3.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生讨论,师归纳) “日暮”有“日暮途穷”之意,触发鲁迅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4.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讨论,师归纳:“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5.小结: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记得水户,这是作者爱国的又一表现;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暗线。
训练环节 微写作: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人物,选择他(她)的一个典型事例,进行一段3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学生写完后,在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赏评。)
主题型阅读
【课型】主题阅读课——《难忘恩师》
【学习内容】主题类文:《我的几位授业恩师》《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对散文有了初步的认知,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回忆性散文的特点等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但还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还不能自主的实现阅读到写作、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和内化。本年龄段的学生,思想稚嫩,认识感性浅显,生活体验单纯,思考问题缺乏深度缺乏理性。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学生定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知识转为能力,从感性走向理性,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学习完《藤野先生》后,引导学生用全新的眼光来欣赏季羡林、傅斯年眼中的老师。
3.教材分析
季羡林的《我的几位授业恩师》和傅斯年的《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与恩师之间的的点点滴滴,平实中见真情,和《藤野先生》异曲同工。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概括事件,品味形象,理解深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概括事件,品味形象,理解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自由读课文,概括人物事件
小组交流 , 品味人物形象
班级展示 , 感受人物感情
我的几位授业恩师
季羡林
陈寅恪先生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焦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有一年的春天,中山公园的藤萝开满了紫色的花朵,累累垂垂,紫气弥漫,招来了众多游人和蜜蜂。我们一群弟子们,记得有周一良、王永兴、汪籛等,知道先生爱花,现在虽患目疾,迹近失明,但据先生自己说,有些东西还是能影影绰绰看到一团影子。大片藤萝花的紫光,先生或还能看到。而且在那种兵荒马乱、物价飞涨、人命微浅、朝不虑夕的情况下,我们想请先生散一散心,征询先生的意见,他怡然应允。我们真是大喜过望,在来今雨轩藤萝深处,找到一个茶桌,侍先生观赏藤萝。先生显然兴致极高。我们谈笑风生,尽欢而散。我想,这也许是先生在那样的年头里最愉快的时刻。
寅恪先生决不是一个“闭口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
如果我还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没有真感情,我不写回忆文章。但是,在那个时代,真感情都会被归入“小资产阶级”的范畴,而一旦成了“小资产阶级”则距离“修正主义”只差毫厘了。我没有这个胆量,所以就把对锡予(汤用彤,字锡予)先生怀念感激之情,深深地埋在我的心灵深处。
汤用彤先生面容端严慈祥,不苟言笑,却是即之也温,观之也诚,真蔼然仁者也。先生虽留美多年,学贯中西,可是身着灰衣长衫,脚踏圆口布鞋,望之似老农老圃,没有半点“洋气”,没有丝毫教授架子和大师威风。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油然而生幸福之感,浑身感到一阵温暖。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
胡也频先生是有社会经历的人,他应该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他也毫不在乎。只见他那清瘦的小个子,在校内课堂上,在那座大花园中,迈着轻盈细碎的步子,上身有点向前倾斜,匆匆忙忙,仓仓促促,满面春风,忙得不亦乐乎。他照样在课堂上宣传他的“现代文艺”,侃侃而谈,视敌人如草芥,宛如走入没有敌人的敌人阵中。
在西谛先生身上,看不到半点教授架子。他也没有一点论资排辈的恶习。他自己好像并不觉得比我们长一辈,他完全可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他有时候像一个大孩子,不失其赤子之心。他说话非常坦率,有什么想法就说了出来,既不装腔作势,也不以势吓人。他从来不想教训人,任何时候都是亲切和蔼的。当时流行在社会上的那种帮派习气,在他身上也找不到。只要他认为有一技之长的,不管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他都一视同仁。因此,我们在背后常常说他是一个宋江式的人物。
在课堂上叶公超先生选出一些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闭上了眼睛,仿佛完全沉浸于诗词的境界中,遗世而独立。他蓦地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在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昔者晋人见好山水,便连声唤:“奈何!奈何!”仔细想来,这是最好的赞美方式。因为,一落言筌,便失本意,反不如说上几句“奈何!”更具有启发意义。平伯先生的“就是好!”可以与此等量齐观。
公超先生教学法非常奇特。他几乎从不讲解,一上堂,就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原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声一喊:“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依次朗读下去,一直到下课。学生摸出了这个规律,谁愿意朗读,就坐在前排,否则往后坐。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狮子吼有大威力,从此天下太平,宇域宁静,相安无事,转瞬过了一年。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特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二十五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一)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做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二)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来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三)
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鬼子,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
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活动一: 通读课文,概括人物事件:
我的恩师 概括人物事件
陈寅格先生
汤用彤先生
胡也频先生
西谛先生
叶公超先生
概括人物事件
蔡先生事件一
蔡先生事件二
蔡先生事件三
活动二: 小组交流 品味人物形象:
我的恩师 恩师形象
陈寅格先生
汤用彤先生
胡也频先生
西谛先生
叶公超先生
恩师形象
蔡先生事件一
蔡先生事件二
蔡先生事件三
活动三: 班级展示 , 感受人物感情
鉴赏型阅读
【课型】教读新授课
【学习内容】教材:《回忆我的母亲》
【目标确定的依据】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有自已的情感体验。
(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回忆我的母亲》被编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生活的记忆和重要的他人”为主题,由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和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文章感情醇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回忆我的母亲》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逝世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母亲形象。文章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概括文章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同时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深情理解不够深刻,对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领悟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细读文章,从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目标1
2.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速读课文,说一说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写了些什么?概括总结能力的提升。
2.通过抓总领句概括文章内容,理顺课文的能力。
3.细读重点段落,找到母亲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针对目标二
1.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触更深?通读全文,快速寻找,概括总结。
2.“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所以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3.细读课文,读出文中你认为最饱含深情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环节 (2分钟) 一.导入: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到许许多多值得亲近的人,这些人有的是同甘共苦的朋友,有的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当然,在我们身边,最近的莫过于家人,父母的爱是最温暖的,最无私的。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哺育子女,培养子女。每一瞬间的关注都是一份浓浓的爱意,每一个动作就是一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和母亲的故事吧。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和母亲有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德和他母亲的故事。 二.解读学习目标 1.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重点) 2.细读文章,从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 (难点)
检测环节 (一)自学检测 1.完成字词 溺( ) 佃户( ) 劳碌( ) 私塾( ) 周济( ) 宽厚( ) 仁慈( ) 连夜( ) 慰勉( ) 不辍( )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 2 .朱德(1886--1976),字( ),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 )、(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 》。
针对目标一:读母亲 活动1:速读课文,说一说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写了些什么? 师解读:文章主要回忆了朱德的母亲,写了与母亲有关的几件事,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活动2:通过抓总领句概括文章内容,理顺课文的能力。 师解读: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活动3:细读重点段落,找到母亲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点拨:文中着重从两个方面寻找:第一方面是家境贫苦,第二方面是社会背景。 1.能概括文章的内容。
学习环节 针对目标二:品母亲 活动1: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触更深? 点拨:母亲的勤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天辛勤的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二是: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快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表现母亲勤劳吃苦、简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活动2:“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所以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点拨:“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给予“我”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活动3.细读课文,读出文中你认为最饱含深情的语句。 点拨: 1.原文:母亲这样 地整日劳碌着。 赏析: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所写的每天繁重的劳动。“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原文: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赏析:“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母亲的怀念。 原文: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赏析:“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原文“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赏析:“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训练环节 【作业布置】: 我手写我心,诉说衷肠。回忆有关母亲的往事,撷取一两件对你产生巨大影响的事具体描述出来,写下你感受至深的文字。 【回顾全篇,再忆母亲】: 【师总结】:课文一锤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议论。作为回忆录,内容真实,感情真挚,事件典型,多角度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党和人民的决心。
主题型阅读
【课型】教读引领课—《母爱深似海》
【学习内容】《回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2)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有自已的情感体验。
(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母爱题材的代表作,也是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感恩教育的优秀作品,堪称初中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回忆我的母亲》最早发表在1944年5月4日延安上,是朱德同志的一篇回忆录。它是记叙类纪实性文章,是感人至深的叙事写人佳作。此外,文章语言风格也基本相同,质朴自然,平实中饱含真挚情感。它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逝世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老舍的《我的母亲》是一篇让人落泪的 挚情之作,文章语言既朴素平时,又流畅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读后不禁令人泪流,它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用闻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有对母亲的一颗真挚的心。老舍“絮叨”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是那么细微的描写,只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言简意深的情语,分明是母亲由血汗灌养生命的结晶。“她一生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一个游子的丧母之痛,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的哀痛。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读文之人却落泪,落泪这是老舍文章的伟大之处。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课文,总结学习方法。
2.通过初读课文,概括母亲事例。
3.通过细读文章,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初读课文,概括母亲事例。(重点)
2.通过细读文章,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回顾《回忆我的母亲》内容,能准确母亲勤劳一生的具体事例,对我的影响。
针对目标二:
1.通过初读《我的母亲》课文,概括母亲事例。
针对目标三:
1.通过细读文章,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意义。
2.学以致用,写作。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陈毅的《回忆我的母亲》,今天我们我们走近老舍的《我的母亲》,看看两位作家笔下的母亲,有哪些异同,看看两位作者要表达对母亲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针对目标一:回顾“母亲”学方法:
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回顾《回忆我的母亲》,回答这个问题:
1.陈毅写了母亲的几件事?简要概括事例。
2.陈毅母亲“勤劳的一生”中有哪些品质对我受用一生?举事例,说品质。
过渡: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具体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同样文章——老舍的《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老舍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 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结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二)走近老舍母亲:
针对目标二:
1.读母亲: 初读课文:
(1)通过初读课文,概括母亲的具体事例。
针对目标三:
品母亲:再读课文:
通过细读文章,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文章中哪些语言体现了母亲的品质,哪些语言表现出了我对母亲的爱。
完成下面表格
概括事件 性格或高贵品质
例:家贫,儿女多,不得已留下八个孩子 悲苦
(点拨)
概括事件 性格或高贵品质
家贫,儿女多,不得已留下八个孩子 悲苦
终日忙碌,煮饭,种地,种菜,喂猪等,是个好劳动 勤劳、辛苦
给孩子做“有滋味”的饭食,亲手为孩子纺线制衣 聪明能干
在家务农任劳任怨,协调一家和谐相处,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朴素善良,同情穷苦人民
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启发作者在幼小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性格温和,有朴素阶级意识
生活困苦,却节衣缩食送作者读书 摆脱压迫的勇气
母亲给远走云南,参加新军的作者许多劝慰 深明大义
作者将母亲接出来,但母亲劳动惯了,回家继续劳动 劳动者本质
母亲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不论联系与否,都在家过着辛勤劳作的生活 深明大义,勤劳能干
(三)学以致用诉衷情:
学习了两篇描写母亲的文章,简单朴素的语言,热烈真挚的情感触动着我们的内心。请你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吧!(200字左右)
鉴赏型阅读
【课型】自读指导课
【学习内容】教材:《列夫·托尔斯泰》
【目标确定的依据】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①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②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人物描写方法,对该类知识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在本单元,通过学习《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进一步巩固。但这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这对于生活经历还不太丰富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对人物的理解和问题的分析都比较肤浅,加上国家和时代背景的因素,对托尔斯泰内在精神的领悟也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来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是重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用文字的力量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而又会突出重点、大肆铺排,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高尚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本单元还提出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变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多角度感知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3.学习细腻、夸张而深刻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学以致用写人物。
【教学重难点】
1.领悟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重点)
2.学习细腻、夸张而深刻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学以致用写人物。(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作者相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整体感知人物的形象。
默读课文,用恰当的符号圈点勾画描写托尔斯泰须发、面部、表情、长相、身材等得语句,理清课文结构。
针对目标二: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多角度感知人物形象。
1.圈点勾画相关人物眼睛描写的语句,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
2.多种形式的读,领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3.探究质疑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针对目标三:
学习细腻、夸张而深刻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学以致用刻画身边的人物形象。
1.能够运用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形象具体而又深刻的刻画身边的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你们了解托尔斯泰吗?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多角度感知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3.学习细腻、夸张而深刻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学以致用。
检测环节 (一)自学检测 1、完成字词 脸颊( ) 黝黑( ) 粗糙( ) 崎岖( ) 平庸( ) 滞留( ) 愚钝( ) 器宇( ) 蒙昧( ) 酒肆( ) 缰绳( ) 轩昂( ) 胆怯( ) 藏污纳垢( ) 鹤立鸡群( ) 正襟危坐( ) 诚惶诚恐( )入木三分( ) 2.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 )、( ),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作品有小说《 》 《 》《 》等,传记《 》 《 》等。
学习环节 三、针对目标一:整体感知人物形象(7分钟) 学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有一定的速读和阅读效果,能勾画出作者描写托尔斯泰须发、面部、表情、长相、身材等相关语句(至少5处)。通过交流,学生能明晰文中的结构层次。 速读课文,勾画文中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总体印象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明确文中结构层次。 明确:外貌特征(1-5)(整体);眼睛(6-9)(重点刻画) 师引导总结: 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三段托尔斯泰对自己的评价语句。 课件展示: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 就连托尔斯泰本人都这样毫不留情地评价自己,文中拜访者感到震惊尴尬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拜访者的情绪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四.针对目标二:品味语言(15分钟) 学习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通过反复朗读,领会作者语言的表现力。 1.大声朗读课文6-9段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部分,回答交流: 这是一对____的眼睛,从____可以看出来的。(在整体感知眼睛的段落时,加上对具体语句的赏析) 2.学生互相交流,每个学生至少圈画出4处。 像黑豹那样、像锃亮的钢刀那样、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是手术刀、是X光、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师把学生找出来的句子组合起来——《眼睛》,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读)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男生读)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女生读)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男生)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女生读)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齐读)这对眼睛是X光 (齐读)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齐读)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齐读)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齐读)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丰富。 要求一名学生示范朗读第七自然段,其他学生勾画寻找出表达托尔斯泰精神愉悦的短语,每人至少勾画出4处。 师生明确:柔和的目光、和蔼的笑容、粲然的笑意、神奇的星光、涟涟的热泪、盎然的兴趣。 师生齐读第八自然段的精彩描写。 (男生读)这就是托尔斯泰的眼睛—— 这是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女生读)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它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放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它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师读)它全面揭示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它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它忘我地注视上帝 (齐读)它摧毁着一切的虚无 它把虚假的伪装扯掉 它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它甚至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 刺中了自己主人的心窝 5.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教师予以指导。 教师预设: 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点拨: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②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 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点拨:作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 ③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已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点拨:“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就是双倍的。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师生总结:一位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甚至有些蒙昧阴沉,但依靠一双锐利异常的眼睛,揭示了文坛宇宙的广袤无垠,丝毫不留恋曾经拥有的荣华,那灵魂之光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他,为其理想,舍弃富贵,众叛亲离。此后生命变得一片荒芜。他并未放弃与国民同呼吸共命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期盼黎明的出现。洞察世事的眼睛,成功将文字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为文学世界再次创造奇迹!
后教环节 五.针对目标三:学以致用写人物(15分钟) 学习指导:掌握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刻画周围的人物,避免写人物时“千人一面”的现象,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感悟提升 品读了茨威格关于托尔斯泰的精彩片段,大家根据平时的阅读,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人物。 师生交流。 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些人物没有被历史长河所埋没,反而在我们的脑海中愈见清晰、光彩照人?我们在作文中怎么避免“千人一面”的现象,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哪? 带着以上问题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把交流思考的心得写下来。 (二)师生总结,师点拨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 1.人物描写的最终目的是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性格,更深刻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人物描写的最常用的方法有: 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3. 在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的同时,更要注意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多角度的表现人物。 ①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与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细节描写:对人物细小的地方或要重点突出的地方进行描写。 ③白描:指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人物形象的一种写法。 ④工笔:细致写实。 ⑤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训练环节 1.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岁月,更多的时候是一把扬出去的纸屑, 若是光线角度合适,这些纸屑也许会被看成是树叶,是蝴蝶,或是金箔。”正值花季的你,在与同学、老师等人的交往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 印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把题目补充完整,描写最熟悉的人,抒发最真挚的情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力争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300字。 2.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技巧: ①定好“中心”,筛选特征。选择好自己想要描写的人物,挖掘出真感情。 ②重“细节”,精雕细琢。选择好细节来多角度表现人物。 3.修改反思 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的不好的东西的艺术。请大家围绕着我们前面对于描写人物的分析总结,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有的放矢的修改自己的作文吧。修改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班级内设“人物画廊”。 4.名家作品赏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教学反思】
鉴赏型阅读
【课型】自读指导课
【学习内容】教材:《美丽的颜色》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体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学生对作者和居里夫人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教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3.教材分析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它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关于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这是所有传记的特点,是共性,落实到《美丽的颜色》这一篇传记,这种“真实性和生动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仔细阅读《美丽的颜色》,我发现这篇传记能体现真实性特点的地方很多,比如传记作者的事迹介绍、别人评价、具体场景的逼真描写等等,这些特点一般传记也有,要把握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个性似乎还不够。再细读会发现,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大量引用了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这就是这篇传记的独特个性。再读文章,我又发现,这种引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消失了,代之于生动的描写、叙述和抒情,这又是属于这篇传记的个性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丽的颜色》主要的学习目的不在这一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传记的特点及其写法,而是感受人类历史上一颗为科学执着的探索之心。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我们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核心主题观,以一个个的核心主题来组建每一个单元。
【教学目标】
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居里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练意志,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学习居里夫人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初读课文,学习简单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
针对目标二:
1.再读课文,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特色。
2.品读课文,分析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针对目标三:
更加主人公的生平介绍,学习居里夫人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练意志,热爱科学。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居里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练意志,热爱科学。
检测环节 (一)自学检测 1.完成字词 微妙( ) 燥热( ) 沥青( ) 骤雨( ) 窒息( ) 吹嘘( ) 荧光( ) 筋疲力尽( ) 和颜悦色( ) 2.艾芙·居里,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她巨大的影响。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 )、( ),原籍波兰,先后获得1903年( )奖和1911年( )奖。
学习环节 针对目标一:整体感知,初识美丽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2.速读课文,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现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现镭的。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一个残破的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体的“通风罩”等。) 3.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样?   居里夫人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现在①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②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针对目标二:品味语言,探究美丽    1.第一自然段中“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艰苦”但却“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艰苦”是指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极其恶劣,夏天燥热,冬天严寒;设备极其简陋,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罩”;工作极其繁重,辛苦,使人“筋疲力尽”。而“快乐”是指居里夫妇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热爱,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2.第十二自然段中“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了。生动幽默地表现了“镭”的难以提取,“镭”的发现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后教环节 针对目标三:精读课文,升华美丽   1.本文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比如“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等等。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灵活,跌宕生姿。 2.“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训练环节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会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她从事科学工作所拥有的坚定信念上。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受到的最大启发。 【交流点拨】我受到的最大启发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而过着艰苦的家庭生活,却能够以苦为乐,这使我想到了同学们喜欢盲目攀比。不是比学习成绩谁最好,而是比谁的家庭条件好,吃得好,穿的好,从而造成了学习时间的浪费,我们应该学习居里夫人这种精神。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小传。
主题阅读课
【课型】主题阅读课 《大师风采》
【学习内容】主题类文:《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此前已经学过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能了解茨威格的写作手法,观察视角,语言冲击力,类似的大作家作品我们还需多读多欣赏。所以我们再来欣赏《贝多芬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3.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学情,在学习完《列夫·托尔斯泰》以后,拓展了文章《贝多芬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两篇文章也是写大师风采的传记,都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情思。希望通过拓展类文,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描写中细节描写的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语句,了解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特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
通过类文速读,了解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3)通过类文阅读,了解贝多芬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给我们描写了一位令人难忘托尔斯泰,你能说说哪里让你难忘吗?
(生回答)
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语句,了解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特点,分析人物性格。
(2)通过类文阅读,了解贝多芬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二.读其文:
活动一:速读托尔斯泰,分析人物特征:
请同学们速读托尔斯泰外貌的段落,圈点勾画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用这个句式来展示。
托尔斯泰很“丑” (词语、句子、段落),其实他很 。(生自由读、展示、师总结提升)
请同学们速读托尔斯泰描写眼睛的段落, 用这样的句式展示。
他有一双这样的眼睛 ,这双眼睛像 。
(生自由读、展示、师总结提升)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这对眼睛像手术刀
这对眼睛像X光
这对眼睛像寒光四射的匕首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活动二:速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完成表格:
人物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归纳总结
人物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
福楼拜 蓝色的大眼睛/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嗓音特别哄亮/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时而热烈激动,时而雄辩过人。 亲自去开门/拥抱客人/做着大幅度的动作…… 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的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白皙的脸 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的讲着/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 非常流利的翻译歌德和普希金的诗 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于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头很小却很漂亮, 浓密卷发和胡须连成一片。过度近视,眼光有时很模糊。 谈起巴黎……愉快的巴黎, 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 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一切人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 习惯用手捋自己的胡子尖/ 举止活跃,首饰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生性活跃,健谈/ 厌恶腐败的生活方式
左拉 中等身材,微胖,一幅朴实而固执的面庞。不漂亮,但表现聪慧和坚强性格。前额树立短发,鼻子直挺,短须,黑眼,近视,目光尖锐。微笑时像在嘲讽。上唇高跷,显得滑稽。 很少讲话 有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 不慌不忙的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和平静,很温和 爬了楼梯累的呼呼直喘/ 歪在一把沙发上,用眼光观察每个人/ 总是歪着坐,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的听大家讲 温和 寡言 坚毅 聪明
活动三:速读《贝多芬传》,分析人物特征:
他是一位 (外貌描写)的贝多芬,他的性格是 。活动四:再读贝多芬传,痛苦的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成就了音乐,音乐也成就了他;他的一生是痛苦的,请你概述贝多芬的痛苦与困难。
(生自由展示、师总结提升)
他有一个贫苦的家庭
他有一个残疾的身体
他有一个孤独的一生
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活动五: 致敬英雄:
为贝多芬写一段致敬词吧!
(学生自由展示,教师总结提炼)
他相貌丑陋,身体残疾,命途多舛,面对人生的这些苦难,他淡然一笑,漠然处之,他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用坚韧的心、勤劳的手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生命的华章,我想你致敬,为你的勇敢,为你的坚韧,为你的刚强------
三.课堂小结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贝多芬说的这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啊,生活,它是这样的美好,活他一千次!”让我们铭记这位令人尊重的英雄,他面对困难不屈服,面对挫折不放弃,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证明着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生命的强者,让我们铭记这份力量伴你我一生!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等所有工作用的东西都遮了起来。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日都要回家的。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 屠格涅夫。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对他有一种很强烈并且很深厚的爱。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晳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时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象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还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在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却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