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 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
C.猎豹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2.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1·cn·jy·com
A.环境适应生物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3.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4.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5.下列哪一种现象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家鸽用翼飞行 B.蝉的保护色
C.鱼用鳃呼吸 D.猫捉老鼠
6.到了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而柏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 )
A.它们适应寒冷环境的方式不同 B.杨树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C.柏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柏树影响了杨树的叶吸收阳光
二、填空题
7.浙江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2-1-c-n-j-y
(1)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 生殖。
(2)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 发育成果实。
(3)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8.氮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之一。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即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水稻、小麦等非豆科作物没有生物固氮的本领,设法让非豆科作物也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科学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固氮细菌中控制固氮特征的基因转移到非豆科作物的细胞内,进而培育出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非豆科作物。
21*cnjy*com
(1)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 (选填“互助互利”或“寄生”)。
(2)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 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请你谈谈有何意义?。
9.如图,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茎黄色、叶退化, 遇到适宜的植物就缠绕在上面, 形成吸根并插入植物体内吸取有机养料。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茎黄色、叶退化,说明菟丝子的细胞中缺少叶绿体,菟丝子要获得有机物,其吸根必须插入植物A茎的 。
21*cnjy*com
(2)菟丝子与植物A之间属于 关系,在高等植物中极为罕见。
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杨柳青青,麦浪滚滚,桃花含笑,杏花飘香,是你熟悉的景色.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暇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请分析说明:
文中“鱼”适应的生活环境是 .离开这个环境将很难生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______
.
(2)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 因素和 因素.
三、解答题
11.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海岸红卫士”。
材料一:红树植物的部分结构特征与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如下表。
结构特征(部分) 影响红树林分布的因素
①具有发达的呼吸根、支柱根,呼吸根表皮具有气孔,伸入空中,支柱根密集且发达,从树干长出扎入淤泥。根能够过滤水中的硝酸盐、磷酸盐和其他污染物:②树冠茂盛,当红树植物种植规模较大形成红树林时,可抵御台风;③其生长地成为鸟类栖息地,常出现大量鱼、虾、蛋、贝类,如图甲。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以上:降水: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术:日照:年均日照时长为1500小时以上:生长地: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滩涂。
材料二:温州位于北纬28度,四季分明,夏季多台风。全年日照数为1400-1800小时,其年气温和降水量如图乙所示。21cnjy.com
甲 乙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三:温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有很多滩涂,曾因工业无序排放导致周围海洋氛、磷元素含量较高。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温州能种植红树及能发挥“海岸红卫士”作用作出解释。
12.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的“放生热”便是最好的体现。
资料一 2014年10月12日,上百名长沙市民掏钱买鱼、龟,来到湘江边放生,当天至少放生了3货车共上万条鱼。
资料二 放生的龟中大多是草龟,属半水栖动物。因此,最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是山溪,而不是湘江。
资料三 动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小彭带着从菜市场买来的黑眉锦蛇,将它们从长沙带到郴州的莽山进行放生,这里植被茂盛,地域相对辽阔,人烟稀少,还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黑眉锦蛇、乌梢蛇在当地均有分布。
(1)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盲目放生不仅没有益处,反而由于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的急剧增加,会破坏 ,因为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2)一些市民将外来物种(如巴西龟)放生到环境中去,将会造成它们与某些本地物种争夺食物,形成 关系。
(3)资料二、三体现了怎样的科学规律( )
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B.环境必须适应生物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4)根据资料三可知,关于放生蛇类,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写一点即可)。 2·1·c·n·j·y
答案解析部分
1.C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答】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A不符合题意。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不符合题意。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猎豹不可能做到“为捕食羚羊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符合题意。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B
环境会影响生物,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出处:21教育名师】
3.A
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比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适于干旱环境等,因此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
【解答】A、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在雪中白色的羽毛与环境相同起的保护的作用,而在降雪前与环境颜色不同会暴露自身,与棉红铃虫体现同一原理,A符合题意;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是一种警告,没有体现出保护的相对性,B不符合题意;
C、棉红铃虫用结茧保护自己,但在金小峰前来产卵时,棉红铃虫的茧就成了使自己暴露的原因,反映出保护是相对的,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没有体现出保护的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是竹节虫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没有体现保护的相对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A
根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知识解题。
【解答】解: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故影响仙人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故答案为:A。
5.D
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A、家鸽用翼飞行,是为了适应空中生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蝉的保护色,能够使蝉的体色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鱼用鳃呼吸,是为了适应水中生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猫捉老鼠属于捕食行为,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D。【来源:21cnj*y.co*m】
6.A
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杨树的叶宽大,为了适应冬天寒冷少雨的环境,采取了落叶的方式,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和热量的散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柏树的叶细如针,气孔较少,叶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能够适应冬天寒冷少雨的环境;
故答案为:A。
7.(1)有性
(2)子房
(3)适应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解答】(1)秋茄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的,属于有性生殖;
(2)果实是由子房发育形成的;
(3)秋茄的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有性;(2)子房;(3)适应。
8.(1)互助互利
(2)DNA
(3)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合理即可)
(1)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自然界中有两类固氮微生物,分别是共生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自生固氮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大豆、花生等属于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得植物生长良好,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2)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为许多个片段,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解答】(1)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可以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因此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互助互利。
(2)由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应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1)互助互利(2)DNA(3)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环境 (合理即可)【版权所有:21教育】
9.(1)筛管
(2)寄生
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光照的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植物的茎中的筛管运输有机物,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依靠他人生活的方式叫做寄生;
www.21-cn-jy.com
【解答】(1) 茎黄色、叶退化,说明菟丝子的细胞中缺少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其吸根必须插入植物A茎的筛管中,因为筛管运输有机物;
(2) 菟丝子从植物A中吸收有机物,所以属于寄生关系;
故答案为:(1) 筛管 (2) 寄生21·世纪*教育网
10.(1)水;依赖
(2)非生物;生物
根据生物生活的环境及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1)据题文可知,文中“鱼”适应的生活环境是水;离开这个环境将很难生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2)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种内生物间和种间生物间;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酸碱度等;故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1)水、依赖;(2)非生物、生物(顺序可颠倒)。
11.温州年均气温超过18摄氏度、年降水量大于1500毫米,满足红树植物生长所需的气温和降水量;温州地处沿海,有很多滩涂,为红树林提供了生长场所;温州光照充足,利于红树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周边的动物提供食物,促进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温州夏季多台风,红树植物根系发达伸入淤泥、树冠茂盛,能抵御台风带来的破坏;同时,红树植物的根能够过滤水中的硝酸盐、磷酸盐,降低海水中氮、磷元素浓度,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
影响红树林分布的因素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以上:降水: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术:日照:年均日照时长为1500小时以上:生长地: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滩涂。红树林的结构:①具有发达的呼吸根、支柱根,呼吸根表皮具有气孔,伸入空中,支柱根密集且发达,从树干长出扎入淤泥。根能够过滤水中的硝酸盐、磷酸盐和其他污染物:②树冠茂盛,当红树植物种植规模较大形成红树林时,可抵御台风;③其生长地成为鸟类栖息地,常出现大量鱼、虾、蛋、贝类;
【解答】根据材料中多出材料信息,做出解释如下:温州年均气温超过18摄氏度、年降水量大于1500毫米,满足红树植物生长所需的气温和降水量;温州地处沿海,有很多滩涂,为红树林提供了生长场所;温州光照充足,利于红树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周边的动物提供食物,促进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温州夏季多台风,红树植物根系发达伸入淤泥、树冠茂盛,能抵御台风带来的破坏;同时,红树植物的根能够过滤水中的硝酸盐、磷酸盐,降低海水中氮、磷元素浓度,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
故答案为:(1) 温州年均气温超过18摄氏度、年降水量大于1500毫米,满足红树植物生长所需的气温和降水量;温州地处沿海,有很多滩涂,为红树林提供了生长场所;温州光照充足,利于红树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周边的动物提供食物,促进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温州夏季多台风,红树植物根系发达伸入淤泥、树冠茂盛,能抵御台风带来的破坏;同时,红树植物的根能够过滤水中的硝酸盐、磷酸盐,降低海水中氮、磷元素浓度,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
12.(1)生态平衡;自我调节
(2)竞争
(3)A
(4)一方面要放生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去,即植被茂盛、人烟稀少的环境;另一方面,放生的地区需要有同种蛇类的分布,不然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21教育网
生态平衡又称为“自然平衡”。即指生态系统中,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期地保持稳定,这种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中有机体种类和数量最大、生物量和生产力也最大。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等多种多样的关系;www-2-1-cnjy-com
【解答】(1)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盲目放生不仅没有益处,反而由于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的急剧增加,会破坏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巴西龟会和本地物种争夺食物,形成竞争关系;
(3)资料二和资料三都体现了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4)根据材料可以总结出:一方面要放生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去,即植被茂盛、人烟稀少的环境;另一方面,放生的地区需要有同种蛇类的分布,不然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故答案为:(1)生态平衡,自动调节(2)竞争(3)A(4)一方面要放生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去,即植被茂盛、人烟稀少的环境;另一方面,放生的地区需要有同种蛇类的分布,不然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