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卷)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3·义乌模拟)在Rt△ABC中,∠C=90°,下列等式不一定成立的( )
A.a=csinA B.a=btanA
C. D.sin2A+sin2B=1
2.(2022·上虞模拟)如图,在6×6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点A,B,C均在网格交点上,⊙O是△ABC的外接圆,则sin∠BAC的值为( )
A. B. C. D.
3.(2021九上·杭州期中)如图,⊙O是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点P的坐标为(2,2),弦AB经过点P,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最小值为( )
A.8π B. C.8π﹣16 D.
4.用计算器求sin24°37′18″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
A.
B.
C.
D.
5.(2020九上·鄞州期中)如图,AC,BC是两个半圆的直径,∠ACP=30°,若AB=2a,则 PQ的值为( )
A.a B.1.5a C. D.
6.(2023·瑞安模拟)某路灯示意图如图所示,它是轴对称图形.若,,与地面垂直且,则灯顶A到地面的高度为( )m
A. B. C. D.
7.(2023·金华模拟)消防云梯如图所示,AB⊥BC于B,当C点刚好在A点的正上方时,DF的长是.( )
A. B. C. D.
8.(2021·拱墅模拟)图1是某公园的一个滑梯,图2是其示意图.滑梯的高BC为2m,坡角∠A为60°,由于滑梯坡角过大存在安全隐忠,公园管理局决定对滑梯进行整改,要在高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加长滑梯的水平距离AB,使得坡角∠A满足30°≤∠A≤45°,则AB加长的距离可以是( )
(参考数据: ≈1.414, ≈1.732)
A.0.8m B.1.6m C.2.4m D.3.2m
9.(2022·宁波模拟)如图1,以的各边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编号分别为①,②,③.如图2,将①,②叠放在③中,若四边形与的面积之比是,则的值是( )
A. B. C. D.
10.(2020·宁波模拟)如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12cm,BD=16cm,动点N从点D出发,沿线段DB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M从点B出发,沿线段BA以1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s)(t>0),以点M为圆心,MB长为半径的⊙M与射线BA,线段BD分别交于点E,F,连接EN.若⊙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则t的取值范围为( )
A.0<t≤ 或 <t<6 B.0<t≤ 或 <t<8
C.0<t≤ 或 <t<6 D.0<t≤ 或 <t<8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1.(2023·温州模拟) 如图1是一款手机支架,水平放置时,它的侧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线段,,,是支撑杆且,,可以自由调节大小已知,,当时,点恰好在点的正上方,则线段 ;如图3,保持不变,旋转至,使点,,恰好在一条直线上,则此时点到点上升的竖直高度为 .
12.(2022九上·桐乡市期中)如图,半径为6cm的⊙O中,C,D为直径AB的三等分点,点E,F分别在AB两侧的半圆上,∠BCE=∠BDF=60°,连结AE,BF,则图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
13.(2022·湖州)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在x轴的负半轴上,点B在y轴的负半轴上,tan∠ABO=3,以AB为边向上作正方形ABCD.若图象经过点C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 ,则图象经过点D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 .
14.(2022·温州)如图是某风车示意图,其相同的四个叶片均匀分布,水平地而上的点M在旋转中心O的正下方。某一时刻,太阳光线恰好垂直照射叶片 OA、OB ,此时各叶片影子在点M右侧成线段 CD ,测得MC=8.5m,CD=13m,垂直于地面的木棒 EF 与影子 FG 的比为2∶3,则点O,M之间的距离等于 米.转动时,叶片外端离地面的最大高度等于 米.
15.(2022·浦江模拟)如图,为了配合疫情工作,浦江某学校门口安装了体温监测仪器,体温检测有效识别区域AB长为6米,当身高为1.5米的学生进入识别区域时,在点B处测得摄像头M的仰角为,当学生刚好离开识别区域时,在点A处测得摄像头M的仰角为,则学校大门ME的高是 米.
16.(2020·宁波模拟)如图,某轮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上午8:00,测得小岛C在轮船A的北偏东45°方向上;上午10:00,测得小岛C在轮船B的北偏西30°方向上,则轮船在航行中离小岛最近的距离约为 米(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 ≈1.414, ≈1.732)。
三、解答题(共9题,共72分)
17.设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c为斜边,n为正整数,试判断an+bn与cn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8.(2022·龙湾模拟)如图,在矩形 中, 于点 ,交 边于点 . 平分 交 于点 ,并经过 边的中点 .
(1)求证: .
(2)求 的值.
(3)若 ,试在 上找一点 (不与 , 重合),使直线 经过四边形 一边的中点,求所有满足条件的 的值.
19.(2023·舟山)图1是某住宅单元楼的人脸识别系统(整个头部需在摄像头视角围内才能被识别),其示意图如图2,摄像头A的仰角、俯角均为15°,摄像头高度,识别的最远水平距离。
(1)身高的小杜,头部高度为,他站在离摄像头水平距离的点C处,请问小杜最少需要下蹲多少厘米才能被识别。
(2)身高的小若,头部高度为,踮起脚尖可以增高,但仍无法被识别.社区及时将摄像头的仰角、俯角都调整为(如图3),此时小若能被识别吗?请计算说明。
(精确到,参考数据)
20.(2023·宁波模拟)如图
(1)【问题发现】如图1,P是半径为2的⊙O上一点,直线m是⊙O外一直线,圆心O到直线m的距离为3,PQ⊥m于点Q,则PQ的最大值为 ;
(2)【问题探究】如图2,将两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60°角的顶点重合(其中∠A==30°,∠C=∠C'=90°),绕点B旋转,当旋转至CC′=4时,求的长;
(3)【问题解决】如图3,点O为等腰RtABC的斜边AB的中点,AC=BC=5,OE=2,连接BE,作RtBEF,其中∠BEF=90°,tan∠EBF=,连接AF,求四边形ACBF的面积的最大值.
21.(2022九上·诸暨期末)足球射门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射点到球门AB的张角越大,射门越好.当张角达到最大值时,我们称该射点为最佳射门点.通过研究发现,如图1所示,运动员带球在直线CD上行进时,当存在一点Q,使得(此时也有)时,恰好能使球门AB的张角达到最大值,故可以称点Q为直线CD上的最佳射门点.
(1)如图2所示,AB为球门,当运动员带球沿CD行进时,,,为其中的三个射门点,则在这三个射门点中,最佳射门点为点 ;
(2)如图3所示,是一个矩形形状的足球场,AB为球门,于点D,,.某球员沿CD向球门AB进攻,设最佳射门点为点Q.
①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DQ的长度并求出的值;
②已知对方守门员伸开双臂后,可成功防守的范围为,若此时守门员站在张角内,双臂张开MN垂直于AQ进行防守,求MN中点与AB的距离至少为多少时才能确保防守成功.(结果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2.(2023九上·江北期末)如图
(1)【基础巩固】如图1,和都是等边三形,点B、D、E在同条直线上,与交于点F.求证:.
(2)【尝试应用】
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求的长度.
(3)【拓展提高】
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求的值.
23.(2022·宁波模拟)【证明体验】
(1)如图1,正方形中,,分别是边和对角线上的点,,.求证:.
(2)【思考探究】
如图2,矩形中,,,,分别是边和对角线上的点,,,求的长.
(3)【拓展延伸】
如图3,菱形中,,对角线,交的延长线于点,,分别是线段和上的点,,,求BE的长.
24.(2019·天台模拟)如图
(1)【问题背景】如图1,等腰△ABC,AB=AC,∠BAC=120°则 = .
(2)【迁移应用】如图2,△ABC和△ABE都是等腰三角形,∠BAC=∠DAE=120°,D,E,C三点在同-条直线上,连结BD.求线段AD,BD,CD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3)【拓展延伸】如图3,在菱形ABCD中,∠ABC=120°,在∠ABC内作射线BM,作点C关于BM的对称点E,连结AE并延长交BM于点F,连结CE, CF.若AE=4,CE=1.求BF的长.
25.(2023九下·鹿城月考)如图,在四边形中,,点分别在边和边上,.点在上从点匀速运动到点时,点恰好从上某一点匀速运动到点,记,已知.
(1)求证:.
(2)求的长与的值.
(3)连结.
①当直线与一边垂直时,求所有满足条件的的值.
②线段绕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线段,当点恰好落在上时,求和的面积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互余两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如图,
∵△ABC中,∠C=90°,AB=c,AC=b,BC=a,
∴,
,
,
,
c2=a2+b2,
∴a=csinA,
a=btanA,
,
.
∴A、B、D都正确,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得,,,,c2=a2+b2,从而变形即可一一判断得出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圆周角定理;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如图,延长CO交⊙O于点D,连接BD,
∵CD为⊙O的直径
∴∠CBD=90°,
∵BC=2,BD=4,
∴由勾股定理得CD=,
∴sin∠BDC===,
∵∠BAC=∠BDC(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sin∠BAC=sin∠BDC=.
故答案为:B.
【分析】延长CO交⊙O于点D,连接BD,由CD为⊙O的直径可得∠CBD=90°,又BC=2,BD=4,由正弦的定义求出sin∠BDC,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得∠BAC=∠BDC,根据等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相等,从而求得sin∠BAC的值.
3.【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扇形面积的计算;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当OP⊥A'B'时,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小,
∵P(2,2),
∴OP=2 ,
∵OA'=OB'=4 ,
∴cos∠A'OP=cos∠B'OP= ,
∴∠A'OP=∠B'OP=60°,
∴∠A'OB'=120°,A′P=4 × =2 ,
∴A′B′=4
∴S阴=S扇形OA'B'﹣S△A'OB'= ﹣ = π﹣8 .
故答案为:D.
【分析】由题意可知当OP⊥A'B'时,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小,根据点P的坐标可得OP,根据OA′=OB′=4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cos∠A'OP=cos∠B'OP=,则∠A'OP=∠B'OP=60°,求出∠A'OB'的度数以及A′P,进而得到A′B′,然后根据S阴=S扇形OA'B′﹣S△A'OB′进行计算.
4.【答案】A
【知识点】计算器—三角函数
【解析】【解答】解:先按键“sin”,再输入角的度数24°37′18″,按键“=”即可得到结果.
故选:A.
【分析】根据用计算器算三角函数的方法:先按键“sin”,再输入角的度数,按键“=”即可得到结果.
5.【答案】C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如图,连接AP、BQ,作BH⊥AP于H,
∵AC、BC为直径,
∴∠APC=∠BQC=90°,
∴四边形BHPQ为矩形,
∴PQ=BH,
∵BH∥CP,
∴∠ABH=∠C=30°,
∴BH=ABcos30°=2a×=a,
∴PQ=a.
故答案为:C.
【分析】连接AP、BQ,作BH⊥AP于H,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结合垂直的定义可证四边形BHPQ为矩形,从而把PQ转化为BH,最后在Rt△AHB中用余弦函数即可求出BH的长,则PQ长可知.
6.【答案】B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如图,过点E作于点E,过点C作于点M,
所以,四边形是矩形,
∴,
∵路灯图是轴对称图形,且,
∵
在中,
又
∴,
∴
即灯顶A到地面的高度为
故答案为:B
【分析】过点E作AE⊥DE于点E,过点C作CM⊥AE于点M,易证四边形CDEM是矩形,利用矩形的性质可求出ME的长;根据路灯图是轴对称图形,可求出∠ACM的度数,在Rt△ACM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M的长,根据AE=AM+ME,可求出AE的长,即可得到灯顶A到地面的高度.
7.【答案】C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连接CA,如图,
由题可知四边形CAF 是矩形,
∴CA⊥AF,EF=CA,
∴,
∵AB⊥BC,
∴,
∴,
在Rt△ABC中,,
∴,
在Rt△CDE中,,
∴,
∴.
故答案为:C.
【分析】连接CA,由题可知四边形CAF 是矩形,得CA⊥AF,EF=CA,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在Rt△ABC中,由余弦函数的定义得,在Rt△CDE中,由正弦函数的定义得,最后根据DF=DE+EF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B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解析】【解答】解:如图,在Rt△ABC,∠CAB=60°,BC=2,
∴AB= = = ,
当坡角为45°时,有BD=BC=2,
∴DA=2﹣AB=2﹣ ≈0.85(m),
当坡角为30°时,有BE= = (m),
∴EA=BE﹣AB=2 ﹣ ≈2.31(m),
当坡角满足30°≤∠A≤45°,
∴AB加长的距离x的取值范围为0.85≤x≤2.31,
故答案为:B.
【分析】在Rt△ABC,利用AB= 求出AB的长;当坡角为45°时,有BD=BC=2,由此可求出DA的长;当坡角为30°时,利用BE= 求出BE的长,然后根据EA=BE-AB,求出EA的长;即可得到x的取值范围.
9.【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BEF是等边三角形, 作FH⊥BE于点H,如图,
∵△BEF是等边三角形,
∴ ∠BEF=60°,BE=EF=BF,
∵FH⊥BE,
∴∠FHE=90°,
∴FH==BE,
∴,
设△BEF边长为b,则AC=b,△BCD边长为 ,△BGH边长为c,则AB=c,
,
同理可得,,
∴,
,
∵△ABC是直角三角形,
∴,
∴,
∴ = ,
∴,
∴,
设c=15,b=8,
则 ,
∴= .
故答案为:A.
【分析】由题意知△BEF是等边三角形,作FH⊥BE于点H,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BEF=60°,BE=EF=BF,则∠FHE=90°,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表示出FH,得到S△BEF,设△BEF边长为b,则AC=b,△BCD边长为a ,△BGH边长为c,则AB=c,表示出S△BEF、S△BCD、S△BGH,根据S四边形EGHF=S△BGH-S△BEF,S四边形GDCH=S△BCD-S△BGH表示出S四边形EGHF,S四边形GDCH,由勾股定理可得b2=a2-c2,代入求解可得,设c=15k,b=8k,由勾股定理可得a,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10.【答案】B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菱形ABCD, AC=12cm,BD=16cm
∴AO=AC=6,BO=BD=8,AC⊥BD
∴,
∴
∵BE是直径,
∴∠BFE=90°,BE=2BM=2t
∴,
∴
当EN与圆M相切时,则∠BEN=90°,
在Rt△BEN中,
解之:;
∴当0<t≤时,圆M与EN只有一个公共点;
当点N运动到圆M上即点N和点F重合时
∴BF+ND=16
∴
解之:;
当t=8时,点N和点B重合此时EN与圆M有两个公共点
∴当时圆M与EN只有一个公共点
∴若⊙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则t的取值范围为0<t≤或
故答案为:B
【分析】 利用菱形的性质求出AO,BO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到BP与AB的比值,利用圆周角定理及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出BF的长;分情况讨论:当EN与圆M相切时,则∠BEN=9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建立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由此可求出t的取值范围;当点N运动到圆M上即点N和点F重合时,根据BF+ND=16,建立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到t的取值范围。
11.【答案】8;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连接,过点作,交于点,过点作于点,如图,
当时,点恰好在点的正上方,
.
,,
四边形为矩形,
,.
,
为等边三角形,
,
,
,
,
,,
,
,
,,
.
故答案为:8.
连接,延长,交于点,过点作于点,过点作于点,如图,
由题意:,
在中,
,,
,,
,
,
.
,,
∽,
.
设,,则,,
,
解得:.
,.
,
,
.
,
点到点上升的竖直高度为.
故答案为:.
【分析】连接AD,过点D作DF∥AB,交BC于点F,过点F作FG⊥AB于点G,易得四边形ADFG为矩形,则AG=DF,∠DFC=∠B=60°,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F=CF=CD=6cm,则AG=DF=6cm,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F=2BG,然后根据AB=AG+BG进行计算;连接AC,延长CD,BA交于点H,过点C作CM⊥AB于点M,过点D′作D′K⊥AH于点H,易得BM、CM、AM、AC、AD′的值,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HAD′∽△HCM,设HD′=x,AH=y,则HC=6+x,MH=y+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x、y的值,由等面积法可得D′K,然后根据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2.【答案】
【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如图作△DBF的轴对称图形△CAG,作AM⊥CG,ON⊥CE,
∵△DBF的轴对称图形△CAG,
由于C、D为直径AB的三等分点,则H与点C重合
∴△ACG≌△BDF,
∴∠ACG=∠BDF=60°,
∵∠ECB=60°,
∴G、C、E三点共线,
∵AM⊥CG,ON⊥CE,
∴AM∥ON,
∴,
在Rt△ONC中,∠OCN=60°,
∴ON=sin∠OCN OC= OC,
∵OC=OA-AC=6-12÷3=2,
∴ON=,
同理:AM=,
∵ON⊥GE,
∴NE=GN=GE,
连接OE,
在Rt△ONE中,NE=,
∴GE=2NE=,
∴S△AGE=GE AM=,
∴图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
故答案为:.
【分析】如图作△DBF的轴对称图形△CAG,作AM⊥CG,ON⊥CE,判断出G、C、E三点共线,根据同一平面内垂直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可得AM∥ON,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由ON=sin∠OCN OC求出ON,同理求出AM,根据垂径定理得NE=GN=GE,连接OE,利用勾股定理算出NE,从而即可得出GE,进而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13.【答案】y=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如图,过点C作CE⊥y轴交于点E,过点D作DF⊥x轴交于点F,
∵tan∠ABO=3,
∴AO=3OB,
设OB=a,则AO=3a,
∵∠ABC=90°,
∴∠ABO+∠OAB=∠ABO+∠CBE,
∴∠OAB=∠CBE,
又∵AB=BC,∠AOB=∠BCE=90°,
∴Rt△AOB≌Rt△BCE(AAS),
∴CE=OB=a,BE=AO=3a,
∴OE=BE-BO=3a-a=2a,
∴点C(a,2a),
∵点C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
∴2a2=1,解得a1=,a2=-(舍去),
∴CE=OB=,BE=AO=,
同理可证:Rt△AFD≌Rt△AOB(AAS),
∴DF=AO=,AF=BO=,
∴FO=,
∴D(-,),
设经过D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d≠0),
∴d=-×=-3,
∴y=-.
【分析】如图,过点C作CE⊥y轴交于点E,过点D作DF⊥x轴交于点F,由tan∠ABO=3得AO=3OB,设OB=a,则AO=3a,由“AAS”定理证出Rt△AOB≌Rt△BCE,从而得CE=OB=a,BE=AO=3a,进而得OE=2a,即点C(a,2a),由点C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列出关于a的方程,解之得CE=OB=,BE=AO=,同理可证:Rt△AFD≌Rt△AOB(AAS),从而得DF=AO=,AF=BO=,FO=,即D(-,),设经过D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d≠0),代入点D坐标求解即可.
14.【答案】10;
【知识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设AC与OM交于点H,过点C作CN⊥BD于N,
∵HC∥EG,
∴∠HCM=∠EGF,
∵∠CMH=∠EFG=90°,
∴△HMC∽△EFG,
∴,
∴
∴,
∵BD∥EG,
∴∠BDC=∠EGF,
∴tan∠BDC=tan∠EGF,
∴,
设CN=2x,DN=3x,则,
解之:,
∴,
∴,
在Rt△AHO中,∠AHO=∠CHM=∠DCN,
∴,
解之:,
∴,
以点O为圆心,OA的长为半径作圆,当OB与OM共线时,叶片外端离地面的高度最大,其最大高度等于OB+OM=()米.
故答案为:10,().
【分析】设AC与OM交于点H,过点C作CN⊥BD于N,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HCM=∠EGF,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HMC∽△EFG,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HM的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BDC=∠EGF,从而可推出tan∠BDC=tan∠EGF,可得到CN与DN的比值,设CN=2x,DN=3x,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CD的长,利用CD的长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可得到AB,OA的长;在Rt△AHO中,∠AHO=∠CHM,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OH的长,根据OM=OH+HM,代入计算求出MO的长;以点O为圆心,OA的长为半径作圆,当OB与OM共线时,叶片外端离地面的高度最大,然后求出其最大高度.
15.【答案】()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四边形ABCD是矩形,四边形BEFD是矩形,
∴CD=AB=6米,EF=BD=1.5米,
设MF=x,
在中,
在中,
∵CF+CD=FD,
∴,
解得,
∴,
∴(米).
故答案为:().
【分析】由题意得四边形ABCD是矩形,四边形BEFD是矩形,得CD=AB=6米,EF=BD=1.5米,设MF=x,根据∠MCF及∠MDF的正切三角函数定义表示出CF、DF,根据CF+CD=FD建立方程并解之,根据ME=MF+EF即可求解.
16.【答案】38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方向角问题
【解析】【解答】解:过点C作CH⊥AB于点H,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CH的长是轮船在航行中离小岛最近的距离。
由题意可知AB=30×(10-8)=60.
由题意可知∠CAH=90°-45°=45°,∠CBH=90°-30°=60°,
在Rt△CAH中,
AH=CH=x
则BH=60-x
在Rt△CBH中
CH=BHtan∠CBH
∴x=(60-x)
解之:x=90-30
∴CH=90-30×1.732≈38.
故答案为:38.
【分析】过点C作CH⊥AB于点H,利用垂线段最短可知CH的长是轮船在航行中离小岛最近的距离,求出AB的长,设AH=CH=x,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在Rt△CBH中,可得到CH=BHtan∠CBH,由此可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得到CH的长。
17.【答案】解:当n=1,则a+b>c;
当n=2,则a2+b2=c2;
当n≥3,则an+bn<cn,
证明如下:
∵sinA=,cosA=,
而0<sinA<1,0<cosA<1,
∴n≥3,sinnA<sin2A,connA<con2A,
∴sinnA+connA<sin2A+con2A=1,
即+<1,
∴an+bn<cn.
【知识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解析】【分析】分类讨论:当n=1,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a+b>c;当n=2,根据勾股定理有n2+b2=c2;当n≥3,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到
sinA=,cosA=,且0<sinA<1,0<cosA<1,于是有sinnA<sin2A,connA<con2A,得到sinnA+connA<sin2A+con2A=1,
即+<1,即可得到它们的关系.
18.【答案】(1)证明:∵AG平分∠DAF,
∴∠DAG=∠EAG,
∵AE⊥BD,∠BAD=90°,
∴∠ABE+∠BAE=∠ABE+∠ADB=90°,
∴∠BAE=∠ADB,
∴∠AGB=∠DGH=∠ADB+∠DAG=∠BAE+∠EAG=∠BAG,
∴BG=AB.
(2)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AB∥CD,BC=AD,
∴△ABG∽△HDG,
∴,
∵H是CD的中点,
∴CH=DH=AB,
∴BG=2DG,
∵BG=AB,
∴BD=AB,
∴AD=,
∵∠ABF=∠BAD=90°,∠BAF=∠ADB,
∴△ABF∽△DAB,
∴,
∴BF=,
∴CF=BC-BF=AB,
∴tan∠HFC=
(3)解:由(2)可知:tan∠HFC=,
∵,
∴CH=2,
由(2)结论得:CD=AB=BG=4,BD=AB=6,BC=AD=AB=2,BF=AB=,CF=AB=,
∵S△ABD=AB·AD=AE·BD,
∴AE=,
∴BE=,
①如图,当CM经过EF的中点O时,过点F作FN∥BD交CM于点N,
易得△EOM≌△FON,△CNF∽△CMB,
∴ME=NF,,
∴NF=BM,
∴EM+MB=NF+MB=BM=BE=,
∴BM=;
②如图,当点M为ED中点时,
∴DM=ME=ED,
∵ED=BD-BE=6-=,
∴BM=BE+ME=+×=;
③如图,当CM过FH的中点I时,过点M作MN⊥BC于点N,
易得∠BCD=∠MNB=90°,
∴IF=IH=IC,
∴∠IFC=∠ICF=∠HFC=∠MCN,
∴tan∠MCN=tan∠HFC=,
∴=,即MN=NC,
又∵∠DBC=∠MBN,
∴△CBD∽△NBM,
∴,即BN=MN,
∴BN=NC,
∴BN+NC=NC=BC=2,
∴NC=,BN=,
∴MN=,
∴BM=.
综上所述,BM的值为或或.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角平分线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DAG=∠EAG,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出∠BAE=∠ADB,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AGB=∠DGH=∠ADB+∠DAG=∠BAE+∠EAG=∠BAG,即可得出BG=AB;
(2)根据进行的性质和线段中点定义得出CH=AB,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F=,从而得出CF=AB,再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即可得出tan∠HFC的值;
(3)由(2)可知:tan∠HFC=,若,则CH=2,由(2)结论得:CD=AB=BG=4,BD=AB=6,BC=AD=AB=2,BF=AB=,CF=AB=,利用三角形面积求得AE=,利用勾股定求理得BE=,由题意分三种情况:①当CM经过EF中点O时,作FN∥BD交CM于点N,易得△EOM≌△FON,△CNF∽△CMB,由全等和相似性质得ME=NF,,从而得BM=BE=,即可求得BM的长;②当点M为ED中点时,则DM=ME=ED,由ED=BD-BE=,再由BM=BE+ME,代入数据即可即可求得BM长;③当CM过FH的中点I时,过点M作MN⊥BC于点N,易得∠BCD=∠MNB=90°,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得IF=IH=IC,即得∠IFC=∠ICF= ∠HFC=∠MCN,从而得tan∠MCN=tan∠HFC=,进而得MN=NC,易证△CBD∽△NBM,由相似性质得BN=MN,从而得BN=NC,由BN+NC=NC=BC,求出NC=,BN=,
进而求出MN=,再由勾股定理BM=,代入数据计算即可求得BM的长.
19.【答案】(1)解:过点C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E,D,交水平线于点F.
在中,。
。
,
。
。
,,
小杜下蹲的最小距离.
(2)解:过点B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M,N,交水平线于点P.
在中,。
,
,
。
,
。
小若垫起脚尖后头顶的高度为。
小若头顶超出点N的高度。
小若垫起脚尖后能被识别。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解析】【分析】(1)过点C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E,D,交水平线于点F,利用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EF,由ASA证明△ADF≌△AEF,得到EF=DF,然后求出CE、ED的值,据此求解;
(2)过点B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M,N,交水平线于点P,利用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MP,根据ASA证明△AMP≌△ANP,得到PN=MP,然后求出BN的值,再求出小若垫起脚尖后头顶的高度,据此求解.
20.【答案】(1)5
(2)解:如图2,由已知可得:
BC=BC′,BA=BA′,∠CBA=∠C′BA′=60°.
∴.
∵∠CBA=∠C′BA′=60°,
∴∠CBA+∠ABC′=∠C′BA′+∠ABC′.
即∠CBC′=∠ABA′.
∴△CBC′~△ABA′.
∴.
∵,
∴.
∴AA′=2CC′=2×4=8.
(3)解:∵四边形ACBF的面积=S△ABC+S△FAB,
△ABC的面积为定值,
∴△ABF 面积最大时,四边形ACBF的面积最大.
∵AB=5且位置不变,
∴点F距离AB最大时,△ABF 面积最大.
∵OE=2,
∴点E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上,如下图所示:
∵∠BEF=90°,
∴当O,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即BE与该圆相切时,△ABF 面积最大.
过F作FD⊥OB于D,
∵AC=BC=5,
∴AB=AC=10.
∵O为AB的中点,
∴BO=5.
∵BE⊥OF,
∴.
∵tan∠EBF=,
∴.
∴EF=.
∴OF=OE+EF=2+.
在Rt△BEO中,.
在Rt△ODF中,.
∴.
∴△ABF 面积最大值为.
∴四边形ACBF的面积的最大值=S△ABC+S△FAB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1)当点P距离直线m最远时,即过点P且垂直于m的直线经过圆心O时,PQ最大,最大值为2+3=5.
故答案为:5.
【分析】(1)当点P距离直线m最远时,即过点P且垂直于m的直线经过圆心O时,PQ最大,据此求解;
(2)由已知条件可得,∠CBA=∠C′BA′=60°,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CBC′=∠ABA′,利用对应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CBC′~△ABA′,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就可求出AA′的长;
(3)根据面积间的和差关系可得:四边形ACBF的面积=S△ABC+S△FAB,则当点F距离AB最大时,△ABF面积最大,四边形ACBF的面积最大,过F作FD⊥OB于D,易得AB、BE的值,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EF,由OF=OE+EF可得OF,利用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DF,据此求解.
21.【答案】(1)
(2)解:①作BE⊥AQ于E,
∵最佳射门点为点Q,
∴,
∵,
∴,
∴△ADQ∽△QDB,
∴,
∵,,
∴,代入比例式得,,
解得,(负值舍去);
,
∴,,
∴,,
∴,,
则,
;
②过MN中点O作OF⊥AB于F,交AQ于P,
∵守门员伸开双臂后,可成功防守的范围为,
∴当时才能确保防守成功.
∵MN⊥AQ,
∴,
∴,
,
∵,,
∴,
∴,
∵,
,
∵,
∴,
,
∵,
∴,
;
MN中点与AB的距离至少为时才能确保防守成功..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1)解:连接 、 ,
∵CD∥AB,
∴,
∵, ,
∴,
∴,
∴,
∴最佳射门点为
故答案为: ;
【分析】(1)连接 Q2A、Q2B,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即可判断;
(2)①根据最佳射门点为点Q,可证△ADQ∽△QDB, 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DQ的长度, 作BE⊥AQ于E, 求出线段长,利用三角函数求解即可;②根据题意守门员伸开双臂后,可成功防守的范围为,过MN中点O作OF⊥AB于F,交AQ于P,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EM,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MP、PF、PO即可.
22.【答案】(1)证明: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
A,B,C,E四点共圆,,
,
,
(2)解:是等边三角形,
,
,
,,
,
,,
,
,
在和中,,
,
,
,,
,
设,,
,,解得,
.
(3)解:如图添加辅助线,构造以为边的等边,连接,过点B作交的延长线于点M,
,
是正三角形,
,
,
在和中, ,
,
,,
,
,
,,
设,,
则,
解得,
,
在中,,
,,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D=∠ACB=60°,根据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可得∠BEC=∠BAC=60°,则∠ADF=∠CE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DE=AE,结合已知条件可得DF=2,AD=DE=AE=6,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E的值,利用SAS证明△ABD≌△ACE,得到BD=CE=12,证明△AFE∽△BFC,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3)构造以AB为边的等边△ABH,连接DH,过点B作BM⊥AE交AE的延长线于点M,则△EAD是正三角形,结合角的和差关系可得∠BAE=∠HAD,利用SAS证明△BAE≌△HAD,得到∠AEB=∠ADH=120°,BE=DH=3,进而推出AE∥DH,证明△AEFE∽△HDF,设EF=x,AE=ED=x-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AE的值,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23.【答案】(1)证明:
正方形中
(2)解:连接BD交AC于点O,
,,
矩形ABCD中,
,
,
(3)解:菱形ABCD中,BC=AB=DC=AD=5
设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且AC与BD互相平分,
,BD=2OD
中,
,BD=2OD=8
.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1)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DB=45°,∠EBD=∠FCD=45°,结合角的和差关系可得∠EDB=∠CD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2)连接BD交AC于点O,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BD=10,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C=BD,则OD=O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C=∠O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D=∠ODC,推出∠ABD=∠OCD,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EDF=∠BDC,证明△DBE∽△DC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3)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BC=AB=DC=AD=5,设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则OC=3,BD=2OD,利用勾股定理可得OD,求出tan∠ODC的值,推出∠EDF=∠ODC,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HBD=∠OCD,证明△DBE∽△DC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24.【答案】(1)
(2)解: CD=AD+BD
过点A作AH⊥CD于点H
∵∠BAC=∠DAE=120°、
∴∠DAB=∠CAE
在△DAB和△EAC中
∴△DAB≌△EAC(SAS)
∴BD=CE
在Rt△ADH中,
DH=AD·cos30°=
∵AD=AE,AH⊥DE
∴DH=HE
∴CD=DE+EC=2DH+BD=CD=AD+BD
(3)解: 过点B作BH⊥AE于点H,连接BE
∵点C、E关于MB对称
∴BE=BC,FE=FC,∠EBF=∠CBF,∠EFB=∠CFB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120°,
∴BA=BD=BC=BE
∵BH⊥AE
∴∠ABH=∠EBH
∴∠HBF=∠EBH+∠EBF=
∴∠HFB=30°,∠EFC=60°
∴△EFC是等边三角形
∴EC=EF=1
∵AE=4
∴AH=HE=2,FH=3
在Rt△BHF中,∠BFH=30°
BF=
∴BF的长为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1)过点A作AD⊥BC于点D
∵ 等腰△ABC,AB=AC,∠BAC=120°
∴∠B=∠C,BD=BC
∴∠B=(180°-120°)÷2=30°
在Rt△ADB中
∴
∴
故答案为:.
【分析】(1)过点A作AD⊥BC于点D,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B,易证BD=BC,再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就可求出结果。
(2)过点A作AH⊥CD于点H,结合已知条件易证△DAB≌△EAC,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BD=CE,在Rt△ADH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得DH=,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证DH=HE,从而可证得结论。
(3)过点B作BH⊥AE于点H,连接BE,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及菱形的性质,可得到BA=BD=BC=BE,再证明∠EFC=60°,可得到△EFC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可求出HF的长,然后在Rt△BHF中,∠BFH=3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就可求出BF的长。
25.【答案】(1)证明:∵∠A=∠B=90°,AE=BF,DE=EF,
∴Rt△AED≌Rt△BFE(HL),
∴∠AED=∠BFE,
∵∠BEF+∠BFE=90°,
∴∠BEF+∠AED=90°,
∴∠DEF=180°-(∠BEF+∠AED)=90°
∴DE⊥EF;
(2)解:令y=4-x中的x=0,得y=4,
∴AD=4,
∵Rt△AED≌Rt△BFE,
∴BE=AD=4,
∵AE=3,
∴ED=EF=CF=5,
∴BC=BF+CF=8,∠FEC=∠FCE,
∵∠DEC+∠FEC=90°,∠BEC+∠FCE=90°,
∴∠DEC=∠BEC,
∴tan∠DEC=tan∠BEC==2;
(3)解:①(i)如图1,当HI⊥BC时,
即
(ⅱ)如图2,当HI⊥CE时,作KE⊥EC,∴HI∥KE,
即
由图可知,HI不可能垂直BE,
综上所述,当时,直线HI与△BCE一边垂直;
②如图3,作HP⊥ED于点P,JQ⊥ED于点Q,IR⊥AD于点R,
∵
∴
∴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旋转的性质
【解析】【分析】(1)首先利用HL判断出Rt△AED≌Rt△BFE,得∠AED=∠BFE,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等量代换可得∠BEF+∠AED=90°,再根据平角的定义可得∠DEF=90°,从而根据垂直的定义得DE⊥EF;
(2)令y=4-x中的x=0,得y=4,即AD=4,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BE=AD=4,用勾股定理及已知可得ED=EF=CF=5,由等边对等角得∠FEC=∠FCE,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DEC=∠BEC,进而根据等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及∠BEC的正切函数的定义可得答案;
(3)①(i)如图1,当HI⊥BC时,首先证出AE∥HI,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HDI∽△ADE,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可求出AH的长;(ⅱ)如图2,当HI⊥CE时,作KE⊥EC,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AKE=∠BEC,进而根据等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及∠BEC的正切函数的定义可得=2,结合已知可求出AK、KD的长,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DHI∽△DKE,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可求出AH的长;由图可知,HI不可能垂直BE,综上所述即可得出答案;
②作HP⊥ED于点P,JQ⊥ED于点Q,IR⊥AD于点R,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JIQ=∠IHP,用AAS判断出△HIP≌△IJQ,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及∠HDP的正弦函数可得IQ=HP=HD·sin∠HDP=x,则EQ=,由∠HDP的余弦函数表示出PD,进而可表示出QJ,再根据∠QEJ的正切函数建立方程可求出x的值,最后根据等底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即可求出答案.
1 / 1(B卷)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3·义乌模拟)在Rt△ABC中,∠C=90°,下列等式不一定成立的( )
A.a=csinA B.a=btanA
C. D.sin2A+sin2B=1
【答案】C
【知识点】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互余两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如图,
∵△ABC中,∠C=90°,AB=c,AC=b,BC=a,
∴,
,
,
,
c2=a2+b2,
∴a=csinA,
a=btanA,
,
.
∴A、B、D都正确,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得,,,,c2=a2+b2,从而变形即可一一判断得出答案.
2.(2022·上虞模拟)如图,在6×6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点A,B,C均在网格交点上,⊙O是△ABC的外接圆,则sin∠BAC的值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圆周角定理;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如图,延长CO交⊙O于点D,连接BD,
∵CD为⊙O的直径
∴∠CBD=90°,
∵BC=2,BD=4,
∴由勾股定理得CD=,
∴sin∠BDC===,
∵∠BAC=∠BDC(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sin∠BAC=sin∠BDC=.
故答案为:B.
【分析】延长CO交⊙O于点D,连接BD,由CD为⊙O的直径可得∠CBD=90°,又BC=2,BD=4,由正弦的定义求出sin∠BDC,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得∠BAC=∠BDC,根据等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相等,从而求得sin∠BAC的值.
3.(2021九上·杭州期中)如图,⊙O是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点P的坐标为(2,2),弦AB经过点P,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最小值为( )
A.8π B. C.8π﹣16 D.
【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扇形面积的计算;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当OP⊥A'B'时,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小,
∵P(2,2),
∴OP=2 ,
∵OA'=OB'=4 ,
∴cos∠A'OP=cos∠B'OP= ,
∴∠A'OP=∠B'OP=60°,
∴∠A'OB'=120°,A′P=4 × =2 ,
∴A′B′=4
∴S阴=S扇形OA'B'﹣S△A'OB'= ﹣ = π﹣8 .
故答案为:D.
【分析】由题意可知当OP⊥A'B'时,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小,根据点P的坐标可得OP,根据OA′=OB′=4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cos∠A'OP=cos∠B'OP=,则∠A'OP=∠B'OP=60°,求出∠A'OB'的度数以及A′P,进而得到A′B′,然后根据S阴=S扇形OA'B′﹣S△A'OB′进行计算.
4.用计算器求sin24°37′18″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计算器—三角函数
【解析】【解答】解:先按键“sin”,再输入角的度数24°37′18″,按键“=”即可得到结果.
故选:A.
【分析】根据用计算器算三角函数的方法:先按键“sin”,再输入角的度数,按键“=”即可得到结果.
5.(2020九上·鄞州期中)如图,AC,BC是两个半圆的直径,∠ACP=30°,若AB=2a,则 PQ的值为( )
A.a B.1.5a C. D.
【答案】C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如图,连接AP、BQ,作BH⊥AP于H,
∵AC、BC为直径,
∴∠APC=∠BQC=90°,
∴四边形BHPQ为矩形,
∴PQ=BH,
∵BH∥CP,
∴∠ABH=∠C=30°,
∴BH=ABcos30°=2a×=a,
∴PQ=a.
故答案为:C.
【分析】连接AP、BQ,作BH⊥AP于H,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结合垂直的定义可证四边形BHPQ为矩形,从而把PQ转化为BH,最后在Rt△AHB中用余弦函数即可求出BH的长,则PQ长可知.
6.(2023·瑞安模拟)某路灯示意图如图所示,它是轴对称图形.若,,与地面垂直且,则灯顶A到地面的高度为( )m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如图,过点E作于点E,过点C作于点M,
所以,四边形是矩形,
∴,
∵路灯图是轴对称图形,且,
∵
在中,
又
∴,
∴
即灯顶A到地面的高度为
故答案为:B
【分析】过点E作AE⊥DE于点E,过点C作CM⊥AE于点M,易证四边形CDEM是矩形,利用矩形的性质可求出ME的长;根据路灯图是轴对称图形,可求出∠ACM的度数,在Rt△ACM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M的长,根据AE=AM+ME,可求出AE的长,即可得到灯顶A到地面的高度.
7.(2023·金华模拟)消防云梯如图所示,AB⊥BC于B,当C点刚好在A点的正上方时,DF的长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连接CA,如图,
由题可知四边形CAF 是矩形,
∴CA⊥AF,EF=CA,
∴,
∵AB⊥BC,
∴,
∴,
在Rt△ABC中,,
∴,
在Rt△CDE中,,
∴,
∴.
故答案为:C.
【分析】连接CA,由题可知四边形CAF 是矩形,得CA⊥AF,EF=CA,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在Rt△ABC中,由余弦函数的定义得,在Rt△CDE中,由正弦函数的定义得,最后根据DF=DE+EF即可得出答案.
8.(2021·拱墅模拟)图1是某公园的一个滑梯,图2是其示意图.滑梯的高BC为2m,坡角∠A为60°,由于滑梯坡角过大存在安全隐忠,公园管理局决定对滑梯进行整改,要在高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加长滑梯的水平距离AB,使得坡角∠A满足30°≤∠A≤45°,则AB加长的距离可以是( )
(参考数据: ≈1.414, ≈1.732)
A.0.8m B.1.6m C.2.4m D.3.2m
【答案】B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解析】【解答】解:如图,在Rt△ABC,∠CAB=60°,BC=2,
∴AB= = = ,
当坡角为45°时,有BD=BC=2,
∴DA=2﹣AB=2﹣ ≈0.85(m),
当坡角为30°时,有BE= = (m),
∴EA=BE﹣AB=2 ﹣ ≈2.31(m),
当坡角满足30°≤∠A≤45°,
∴AB加长的距离x的取值范围为0.85≤x≤2.31,
故答案为:B.
【分析】在Rt△ABC,利用AB= 求出AB的长;当坡角为45°时,有BD=BC=2,由此可求出DA的长;当坡角为30°时,利用BE= 求出BE的长,然后根据EA=BE-AB,求出EA的长;即可得到x的取值范围.
9.(2022·宁波模拟)如图1,以的各边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编号分别为①,②,③.如图2,将①,②叠放在③中,若四边形与的面积之比是,则的值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BEF是等边三角形, 作FH⊥BE于点H,如图,
∵△BEF是等边三角形,
∴ ∠BEF=60°,BE=EF=BF,
∵FH⊥BE,
∴∠FHE=90°,
∴FH==BE,
∴,
设△BEF边长为b,则AC=b,△BCD边长为 ,△BGH边长为c,则AB=c,
,
同理可得,,
∴,
,
∵△ABC是直角三角形,
∴,
∴,
∴ = ,
∴,
∴,
设c=15,b=8,
则 ,
∴= .
故答案为:A.
【分析】由题意知△BEF是等边三角形,作FH⊥BE于点H,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BEF=60°,BE=EF=BF,则∠FHE=90°,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表示出FH,得到S△BEF,设△BEF边长为b,则AC=b,△BCD边长为a ,△BGH边长为c,则AB=c,表示出S△BEF、S△BCD、S△BGH,根据S四边形EGHF=S△BGH-S△BEF,S四边形GDCH=S△BCD-S△BGH表示出S四边形EGHF,S四边形GDCH,由勾股定理可得b2=a2-c2,代入求解可得,设c=15k,b=8k,由勾股定理可得a,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10.(2020·宁波模拟)如图,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12cm,BD=16cm,动点N从点D出发,沿线段DB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M从点B出发,沿线段BA以1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s)(t>0),以点M为圆心,MB长为半径的⊙M与射线BA,线段BD分别交于点E,F,连接EN.若⊙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则t的取值范围为( )
A.0<t≤ 或 <t<6 B.0<t≤ 或 <t<8
C.0<t≤ 或 <t<6 D.0<t≤ 或 <t<8
【答案】B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菱形ABCD, AC=12cm,BD=16cm
∴AO=AC=6,BO=BD=8,AC⊥BD
∴,
∴
∵BE是直径,
∴∠BFE=90°,BE=2BM=2t
∴,
∴
当EN与圆M相切时,则∠BEN=90°,
在Rt△BEN中,
解之:;
∴当0<t≤时,圆M与EN只有一个公共点;
当点N运动到圆M上即点N和点F重合时
∴BF+ND=16
∴
解之:;
当t=8时,点N和点B重合此时EN与圆M有两个公共点
∴当时圆M与EN只有一个公共点
∴若⊙M与线段EN只有一个公共点,则t的取值范围为0<t≤或
故答案为:B
【分析】 利用菱形的性质求出AO,BO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到BP与AB的比值,利用圆周角定理及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出BF的长;分情况讨论:当EN与圆M相切时,则∠BEN=9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建立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由此可求出t的取值范围;当点N运动到圆M上即点N和点F重合时,根据BF+ND=16,建立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到t的取值范围。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1.(2023·温州模拟) 如图1是一款手机支架,水平放置时,它的侧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线段,,,是支撑杆且,,可以自由调节大小已知,,当时,点恰好在点的正上方,则线段 ;如图3,保持不变,旋转至,使点,,恰好在一条直线上,则此时点到点上升的竖直高度为 .
【答案】8;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连接,过点作,交于点,过点作于点,如图,
当时,点恰好在点的正上方,
.
,,
四边形为矩形,
,.
,
为等边三角形,
,
,
,
,
,,
,
,
,,
.
故答案为:8.
连接,延长,交于点,过点作于点,过点作于点,如图,
由题意:,
在中,
,,
,,
,
,
.
,,
∽,
.
设,,则,,
,
解得:.
,.
,
,
.
,
点到点上升的竖直高度为.
故答案为:.
【分析】连接AD,过点D作DF∥AB,交BC于点F,过点F作FG⊥AB于点G,易得四边形ADFG为矩形,则AG=DF,∠DFC=∠B=60°,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F=CF=CD=6cm,则AG=DF=6cm,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F=2BG,然后根据AB=AG+BG进行计算;连接AC,延长CD,BA交于点H,过点C作CM⊥AB于点M,过点D′作D′K⊥AH于点H,易得BM、CM、AM、AC、AD′的值,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HAD′∽△HCM,设HD′=x,AH=y,则HC=6+x,MH=y+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x、y的值,由等面积法可得D′K,然后根据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2.(2022九上·桐乡市期中)如图,半径为6cm的⊙O中,C,D为直径AB的三等分点,点E,F分别在AB两侧的半圆上,∠BCE=∠BDF=60°,连结AE,BF,则图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
【答案】
【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如图作△DBF的轴对称图形△CAG,作AM⊥CG,ON⊥CE,
∵△DBF的轴对称图形△CAG,
由于C、D为直径AB的三等分点,则H与点C重合
∴△ACG≌△BDF,
∴∠ACG=∠BDF=60°,
∵∠ECB=60°,
∴G、C、E三点共线,
∵AM⊥CG,ON⊥CE,
∴AM∥ON,
∴,
在Rt△ONC中,∠OCN=60°,
∴ON=sin∠OCN OC= OC,
∵OC=OA-AC=6-12÷3=2,
∴ON=,
同理:AM=,
∵ON⊥GE,
∴NE=GN=GE,
连接OE,
在Rt△ONE中,NE=,
∴GE=2NE=,
∴S△AGE=GE AM=,
∴图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
故答案为:.
【分析】如图作△DBF的轴对称图形△CAG,作AM⊥CG,ON⊥CE,判断出G、C、E三点共线,根据同一平面内垂直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可得AM∥ON,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由ON=sin∠OCN OC求出ON,同理求出AM,根据垂径定理得NE=GN=GE,连接OE,利用勾股定理算出NE,从而即可得出GE,进而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13.(2022·湖州)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在x轴的负半轴上,点B在y轴的负半轴上,tan∠ABO=3,以AB为边向上作正方形ABCD.若图象经过点C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 ,则图象经过点D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 .
【答案】y=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如图,过点C作CE⊥y轴交于点E,过点D作DF⊥x轴交于点F,
∵tan∠ABO=3,
∴AO=3OB,
设OB=a,则AO=3a,
∵∠ABC=90°,
∴∠ABO+∠OAB=∠ABO+∠CBE,
∴∠OAB=∠CBE,
又∵AB=BC,∠AOB=∠BCE=90°,
∴Rt△AOB≌Rt△BCE(AAS),
∴CE=OB=a,BE=AO=3a,
∴OE=BE-BO=3a-a=2a,
∴点C(a,2a),
∵点C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
∴2a2=1,解得a1=,a2=-(舍去),
∴CE=OB=,BE=AO=,
同理可证:Rt△AFD≌Rt△AOB(AAS),
∴DF=AO=,AF=BO=,
∴FO=,
∴D(-,),
设经过D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d≠0),
∴d=-×=-3,
∴y=-.
【分析】如图,过点C作CE⊥y轴交于点E,过点D作DF⊥x轴交于点F,由tan∠ABO=3得AO=3OB,设OB=a,则AO=3a,由“AAS”定理证出Rt△AOB≌Rt△BCE,从而得CE=OB=a,BE=AO=3a,进而得OE=2a,即点C(a,2a),由点C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列出关于a的方程,解之得CE=OB=,BE=AO=,同理可证:Rt△AFD≌Rt△AOB(AAS),从而得DF=AO=,AF=BO=,FO=,即D(-,),设经过D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d≠0),代入点D坐标求解即可.
14.(2022·温州)如图是某风车示意图,其相同的四个叶片均匀分布,水平地而上的点M在旋转中心O的正下方。某一时刻,太阳光线恰好垂直照射叶片 OA、OB ,此时各叶片影子在点M右侧成线段 CD ,测得MC=8.5m,CD=13m,垂直于地面的木棒 EF 与影子 FG 的比为2∶3,则点O,M之间的距离等于 米.转动时,叶片外端离地面的最大高度等于 米.
【答案】10;
【知识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设AC与OM交于点H,过点C作CN⊥BD于N,
∵HC∥EG,
∴∠HCM=∠EGF,
∵∠CMH=∠EFG=90°,
∴△HMC∽△EFG,
∴,
∴
∴,
∵BD∥EG,
∴∠BDC=∠EGF,
∴tan∠BDC=tan∠EGF,
∴,
设CN=2x,DN=3x,则,
解之:,
∴,
∴,
在Rt△AHO中,∠AHO=∠CHM=∠DCN,
∴,
解之:,
∴,
以点O为圆心,OA的长为半径作圆,当OB与OM共线时,叶片外端离地面的高度最大,其最大高度等于OB+OM=()米.
故答案为:10,().
【分析】设AC与OM交于点H,过点C作CN⊥BD于N,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HCM=∠EGF,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HMC∽△EFG,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HM的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BDC=∠EGF,从而可推出tan∠BDC=tan∠EGF,可得到CN与DN的比值,设CN=2x,DN=3x,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CD的长,利用CD的长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可得到AB,OA的长;在Rt△AHO中,∠AHO=∠CHM,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OH的长,根据OM=OH+HM,代入计算求出MO的长;以点O为圆心,OA的长为半径作圆,当OB与OM共线时,叶片外端离地面的高度最大,然后求出其最大高度.
15.(2022·浦江模拟)如图,为了配合疫情工作,浦江某学校门口安装了体温监测仪器,体温检测有效识别区域AB长为6米,当身高为1.5米的学生进入识别区域时,在点B处测得摄像头M的仰角为,当学生刚好离开识别区域时,在点A处测得摄像头M的仰角为,则学校大门ME的高是 米.
【答案】()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四边形ABCD是矩形,四边形BEFD是矩形,
∴CD=AB=6米,EF=BD=1.5米,
设MF=x,
在中,
在中,
∵CF+CD=FD,
∴,
解得,
∴,
∴(米).
故答案为:().
【分析】由题意得四边形ABCD是矩形,四边形BEFD是矩形,得CD=AB=6米,EF=BD=1.5米,设MF=x,根据∠MCF及∠MDF的正切三角函数定义表示出CF、DF,根据CF+CD=FD建立方程并解之,根据ME=MF+EF即可求解.
16.(2020·宁波模拟)如图,某轮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上午8:00,测得小岛C在轮船A的北偏东45°方向上;上午10:00,测得小岛C在轮船B的北偏西30°方向上,则轮船在航行中离小岛最近的距离约为 米(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 ≈1.414, ≈1.732)。
【答案】38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方向角问题
【解析】【解答】解:过点C作CH⊥AB于点H,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CH的长是轮船在航行中离小岛最近的距离。
由题意可知AB=30×(10-8)=60.
由题意可知∠CAH=90°-45°=45°,∠CBH=90°-30°=60°,
在Rt△CAH中,
AH=CH=x
则BH=60-x
在Rt△CBH中
CH=BHtan∠CBH
∴x=(60-x)
解之:x=90-30
∴CH=90-30×1.732≈38.
故答案为:38.
【分析】过点C作CH⊥AB于点H,利用垂线段最短可知CH的长是轮船在航行中离小岛最近的距离,求出AB的长,设AH=CH=x,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在Rt△CBH中,可得到CH=BHtan∠CBH,由此可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得到CH的长。
三、解答题(共9题,共72分)
17.设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c为斜边,n为正整数,试判断an+bn与cn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解:当n=1,则a+b>c;
当n=2,则a2+b2=c2;
当n≥3,则an+bn<cn,
证明如下:
∵sinA=,cosA=,
而0<sinA<1,0<cosA<1,
∴n≥3,sinnA<sin2A,connA<con2A,
∴sinnA+connA<sin2A+con2A=1,
即+<1,
∴an+bn<cn.
【知识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解析】【分析】分类讨论:当n=1,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a+b>c;当n=2,根据勾股定理有n2+b2=c2;当n≥3,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到
sinA=,cosA=,且0<sinA<1,0<cosA<1,于是有sinnA<sin2A,connA<con2A,得到sinnA+connA<sin2A+con2A=1,
即+<1,即可得到它们的关系.
18.(2022·龙湾模拟)如图,在矩形 中, 于点 ,交 边于点 . 平分 交 于点 ,并经过 边的中点 .
(1)求证: .
(2)求 的值.
(3)若 ,试在 上找一点 (不与 , 重合),使直线 经过四边形 一边的中点,求所有满足条件的 的值.
【答案】(1)证明:∵AG平分∠DAF,
∴∠DAG=∠EAG,
∵AE⊥BD,∠BAD=90°,
∴∠ABE+∠BAE=∠ABE+∠ADB=90°,
∴∠BAE=∠ADB,
∴∠AGB=∠DGH=∠ADB+∠DAG=∠BAE+∠EAG=∠BAG,
∴BG=AB.
(2)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AB∥CD,BC=AD,
∴△ABG∽△HDG,
∴,
∵H是CD的中点,
∴CH=DH=AB,
∴BG=2DG,
∵BG=AB,
∴BD=AB,
∴AD=,
∵∠ABF=∠BAD=90°,∠BAF=∠ADB,
∴△ABF∽△DAB,
∴,
∴BF=,
∴CF=BC-BF=AB,
∴tan∠HFC=
(3)解:由(2)可知:tan∠HFC=,
∵,
∴CH=2,
由(2)结论得:CD=AB=BG=4,BD=AB=6,BC=AD=AB=2,BF=AB=,CF=AB=,
∵S△ABD=AB·AD=AE·BD,
∴AE=,
∴BE=,
①如图,当CM经过EF的中点O时,过点F作FN∥BD交CM于点N,
易得△EOM≌△FON,△CNF∽△CMB,
∴ME=NF,,
∴NF=BM,
∴EM+MB=NF+MB=BM=BE=,
∴BM=;
②如图,当点M为ED中点时,
∴DM=ME=ED,
∵ED=BD-BE=6-=,
∴BM=BE+ME=+×=;
③如图,当CM过FH的中点I时,过点M作MN⊥BC于点N,
易得∠BCD=∠MNB=90°,
∴IF=IH=IC,
∴∠IFC=∠ICF=∠HFC=∠MCN,
∴tan∠MCN=tan∠HFC=,
∴=,即MN=NC,
又∵∠DBC=∠MBN,
∴△CBD∽△NBM,
∴,即BN=MN,
∴BN=NC,
∴BN+NC=NC=BC=2,
∴NC=,BN=,
∴MN=,
∴BM=.
综上所述,BM的值为或或.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角平分线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DAG=∠EAG,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出∠BAE=∠ADB,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AGB=∠DGH=∠ADB+∠DAG=∠BAE+∠EAG=∠BAG,即可得出BG=AB;
(2)根据进行的性质和线段中点定义得出CH=AB,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F=,从而得出CF=AB,再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即可得出tan∠HFC的值;
(3)由(2)可知:tan∠HFC=,若,则CH=2,由(2)结论得:CD=AB=BG=4,BD=AB=6,BC=AD=AB=2,BF=AB=,CF=AB=,利用三角形面积求得AE=,利用勾股定求理得BE=,由题意分三种情况:①当CM经过EF中点O时,作FN∥BD交CM于点N,易得△EOM≌△FON,△CNF∽△CMB,由全等和相似性质得ME=NF,,从而得BM=BE=,即可求得BM的长;②当点M为ED中点时,则DM=ME=ED,由ED=BD-BE=,再由BM=BE+ME,代入数据即可即可求得BM长;③当CM过FH的中点I时,过点M作MN⊥BC于点N,易得∠BCD=∠MNB=90°,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得IF=IH=IC,即得∠IFC=∠ICF= ∠HFC=∠MCN,从而得tan∠MCN=tan∠HFC=,进而得MN=NC,易证△CBD∽△NBM,由相似性质得BN=MN,从而得BN=NC,由BN+NC=NC=BC,求出NC=,BN=,
进而求出MN=,再由勾股定理BM=,代入数据计算即可求得BM的长.
19.(2023·舟山)图1是某住宅单元楼的人脸识别系统(整个头部需在摄像头视角围内才能被识别),其示意图如图2,摄像头A的仰角、俯角均为15°,摄像头高度,识别的最远水平距离。
(1)身高的小杜,头部高度为,他站在离摄像头水平距离的点C处,请问小杜最少需要下蹲多少厘米才能被识别。
(2)身高的小若,头部高度为,踮起脚尖可以增高,但仍无法被识别.社区及时将摄像头的仰角、俯角都调整为(如图3),此时小若能被识别吗?请计算说明。
(精确到,参考数据)
【答案】(1)解:过点C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E,D,交水平线于点F.
在中,。
。
,
。
。
,,
小杜下蹲的最小距离.
(2)解:过点B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M,N,交水平线于点P.
在中,。
,
,
。
,
。
小若垫起脚尖后头顶的高度为。
小若头顶超出点N的高度。
小若垫起脚尖后能被识别。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解析】【分析】(1)过点C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E,D,交水平线于点F,利用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EF,由ASA证明△ADF≌△AEF,得到EF=DF,然后求出CE、ED的值,据此求解;
(2)过点B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M,N,交水平线于点P,利用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MP,根据ASA证明△AMP≌△ANP,得到PN=MP,然后求出BN的值,再求出小若垫起脚尖后头顶的高度,据此求解.
20.(2023·宁波模拟)如图
(1)【问题发现】如图1,P是半径为2的⊙O上一点,直线m是⊙O外一直线,圆心O到直线m的距离为3,PQ⊥m于点Q,则PQ的最大值为 ;
(2)【问题探究】如图2,将两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60°角的顶点重合(其中∠A==30°,∠C=∠C'=90°),绕点B旋转,当旋转至CC′=4时,求的长;
(3)【问题解决】如图3,点O为等腰RtABC的斜边AB的中点,AC=BC=5,OE=2,连接BE,作RtBEF,其中∠BEF=90°,tan∠EBF=,连接AF,求四边形ACBF的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5
(2)解:如图2,由已知可得:
BC=BC′,BA=BA′,∠CBA=∠C′BA′=60°.
∴.
∵∠CBA=∠C′BA′=60°,
∴∠CBA+∠ABC′=∠C′BA′+∠ABC′.
即∠CBC′=∠ABA′.
∴△CBC′~△ABA′.
∴.
∵,
∴.
∴AA′=2CC′=2×4=8.
(3)解:∵四边形ACBF的面积=S△ABC+S△FAB,
△ABC的面积为定值,
∴△ABF 面积最大时,四边形ACBF的面积最大.
∵AB=5且位置不变,
∴点F距离AB最大时,△ABF 面积最大.
∵OE=2,
∴点E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上,如下图所示:
∵∠BEF=90°,
∴当O,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即BE与该圆相切时,△ABF 面积最大.
过F作FD⊥OB于D,
∵AC=BC=5,
∴AB=AC=10.
∵O为AB的中点,
∴BO=5.
∵BE⊥OF,
∴.
∵tan∠EBF=,
∴.
∴EF=.
∴OF=OE+EF=2+.
在Rt△BEO中,.
在Rt△ODF中,.
∴.
∴△ABF 面积最大值为.
∴四边形ACBF的面积的最大值=S△ABC+S△FAB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1)当点P距离直线m最远时,即过点P且垂直于m的直线经过圆心O时,PQ最大,最大值为2+3=5.
故答案为:5.
【分析】(1)当点P距离直线m最远时,即过点P且垂直于m的直线经过圆心O时,PQ最大,据此求解;
(2)由已知条件可得,∠CBA=∠C′BA′=60°,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CBC′=∠ABA′,利用对应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CBC′~△ABA′,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就可求出AA′的长;
(3)根据面积间的和差关系可得:四边形ACBF的面积=S△ABC+S△FAB,则当点F距离AB最大时,△ABF面积最大,四边形ACBF的面积最大,过F作FD⊥OB于D,易得AB、BE的值,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EF,由OF=OE+EF可得OF,利用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DF,据此求解.
21.(2022九上·诸暨期末)足球射门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射点到球门AB的张角越大,射门越好.当张角达到最大值时,我们称该射点为最佳射门点.通过研究发现,如图1所示,运动员带球在直线CD上行进时,当存在一点Q,使得(此时也有)时,恰好能使球门AB的张角达到最大值,故可以称点Q为直线CD上的最佳射门点.
(1)如图2所示,AB为球门,当运动员带球沿CD行进时,,,为其中的三个射门点,则在这三个射门点中,最佳射门点为点 ;
(2)如图3所示,是一个矩形形状的足球场,AB为球门,于点D,,.某球员沿CD向球门AB进攻,设最佳射门点为点Q.
①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DQ的长度并求出的值;
②已知对方守门员伸开双臂后,可成功防守的范围为,若此时守门员站在张角内,双臂张开MN垂直于AQ进行防守,求MN中点与AB的距离至少为多少时才能确保防守成功.(结果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
(2)解:①作BE⊥AQ于E,
∵最佳射门点为点Q,
∴,
∵,
∴,
∴△ADQ∽△QDB,
∴,
∵,,
∴,代入比例式得,,
解得,(负值舍去);
,
∴,,
∴,,
∴,,
则,
;
②过MN中点O作OF⊥AB于F,交AQ于P,
∵守门员伸开双臂后,可成功防守的范围为,
∴当时才能确保防守成功.
∵MN⊥AQ,
∴,
∴,
,
∵,,
∴,
∴,
∵,
,
∵,
∴,
,
∵,
∴,
;
MN中点与AB的距离至少为时才能确保防守成功..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1)解:连接 、 ,
∵CD∥AB,
∴,
∵, ,
∴,
∴,
∴,
∴最佳射门点为
故答案为: ;
【分析】(1)连接 Q2A、Q2B,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即可判断;
(2)①根据最佳射门点为点Q,可证△ADQ∽△QDB, 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DQ的长度, 作BE⊥AQ于E, 求出线段长,利用三角函数求解即可;②根据题意守门员伸开双臂后,可成功防守的范围为,过MN中点O作OF⊥AB于F,交AQ于P,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EM,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MP、PF、PO即可.
22.(2023九上·江北期末)如图
(1)【基础巩固】如图1,和都是等边三形,点B、D、E在同条直线上,与交于点F.求证:.
(2)【尝试应用】
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求的长度.
(3)【拓展提高】
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求的值.
【答案】(1)证明:和都是等边三角形,
,
A,B,C,E四点共圆,,
,
,
(2)解:是等边三角形,
,
,
,,
,
,,
,
,
在和中,,
,
,
,,
,
设,,
,,解得,
.
(3)解:如图添加辅助线,构造以为边的等边,连接,过点B作交的延长线于点M,
,
是正三角形,
,
,
在和中, ,
,
,,
,
,
,,
设,,
则,
解得,
,
在中,,
,,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D=∠ACB=60°,根据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可得∠BEC=∠BAC=60°,则∠ADF=∠CE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DE=AE,结合已知条件可得DF=2,AD=DE=AE=6,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E的值,利用SAS证明△ABD≌△ACE,得到BD=CE=12,证明△AFE∽△BFC,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3)构造以AB为边的等边△ABH,连接DH,过点B作BM⊥AE交AE的延长线于点M,则△EAD是正三角形,结合角的和差关系可得∠BAE=∠HAD,利用SAS证明△BAE≌△HAD,得到∠AEB=∠ADH=120°,BE=DH=3,进而推出AE∥DH,证明△AEFE∽△HDF,设EF=x,AE=ED=x-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AE的值,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23.(2022·宁波模拟)【证明体验】
(1)如图1,正方形中,,分别是边和对角线上的点,,.求证:.
(2)【思考探究】
如图2,矩形中,,,,分别是边和对角线上的点,,,求的长.
(3)【拓展延伸】
如图3,菱形中,,对角线,交的延长线于点,,分别是线段和上的点,,,求BE的长.
【答案】(1)证明:
正方形中
(2)解:连接BD交AC于点O,
,,
矩形ABCD中,
,
,
(3)解:菱形ABCD中,BC=AB=DC=AD=5
设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且AC与BD互相平分,
,BD=2OD
中,
,BD=2OD=8
.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1)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DB=45°,∠EBD=∠FCD=45°,结合角的和差关系可得∠EDB=∠CD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2)连接BD交AC于点O,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BD=10,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C=BD,则OD=O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C=∠O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D=∠ODC,推出∠ABD=∠OCD,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EDF=∠BDC,证明△DBE∽△DC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3)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BC=AB=DC=AD=5,设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则OC=3,BD=2OD,利用勾股定理可得OD,求出tan∠ODC的值,推出∠EDF=∠ODC,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HBD=∠OCD,证明△DBE∽△DCF,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24.(2019·天台模拟)如图
(1)【问题背景】如图1,等腰△ABC,AB=AC,∠BAC=120°则 = .
(2)【迁移应用】如图2,△ABC和△ABE都是等腰三角形,∠BAC=∠DAE=120°,D,E,C三点在同-条直线上,连结BD.求线段AD,BD,CD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3)【拓展延伸】如图3,在菱形ABCD中,∠ABC=120°,在∠ABC内作射线BM,作点C关于BM的对称点E,连结AE并延长交BM于点F,连结CE, CF.若AE=4,CE=1.求BF的长.
【答案】(1)
(2)解: CD=AD+BD
过点A作AH⊥CD于点H
∵∠BAC=∠DAE=120°、
∴∠DAB=∠CAE
在△DAB和△EAC中
∴△DAB≌△EAC(SAS)
∴BD=CE
在Rt△ADH中,
DH=AD·cos30°=
∵AD=AE,AH⊥DE
∴DH=HE
∴CD=DE+EC=2DH+BD=CD=AD+BD
(3)解: 过点B作BH⊥AE于点H,连接BE
∵点C、E关于MB对称
∴BE=BC,FE=FC,∠EBF=∠CBF,∠EFB=∠CFB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120°,
∴BA=BD=BC=BE
∵BH⊥AE
∴∠ABH=∠EBH
∴∠HBF=∠EBH+∠EBF=
∴∠HFB=30°,∠EFC=60°
∴△EFC是等边三角形
∴EC=EF=1
∵AE=4
∴AH=HE=2,FH=3
在Rt△BHF中,∠BFH=30°
BF=
∴BF的长为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1)过点A作AD⊥BC于点D
∵ 等腰△ABC,AB=AC,∠BAC=120°
∴∠B=∠C,BD=BC
∴∠B=(180°-120°)÷2=30°
在Rt△ADB中
∴
∴
故答案为:.
【分析】(1)过点A作AD⊥BC于点D,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B,易证BD=BC,再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就可求出结果。
(2)过点A作AH⊥CD于点H,结合已知条件易证△DAB≌△EAC,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BD=CE,在Rt△ADH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得DH=,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证DH=HE,从而可证得结论。
(3)过点B作BH⊥AE于点H,连接BE,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及菱形的性质,可得到BA=BD=BC=BE,再证明∠EFC=60°,可得到△EFC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可求出HF的长,然后在Rt△BHF中,∠BFH=3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就可求出BF的长。
25.(2023九下·鹿城月考)如图,在四边形中,,点分别在边和边上,.点在上从点匀速运动到点时,点恰好从上某一点匀速运动到点,记,已知.
(1)求证:.
(2)求的长与的值.
(3)连结.
①当直线与一边垂直时,求所有满足条件的的值.
②线段绕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线段,当点恰好落在上时,求和的面积比.
【答案】(1)证明:∵∠A=∠B=90°,AE=BF,DE=EF,
∴Rt△AED≌Rt△BFE(HL),
∴∠AED=∠BFE,
∵∠BEF+∠BFE=90°,
∴∠BEF+∠AED=90°,
∴∠DEF=180°-(∠BEF+∠AED)=90°
∴DE⊥EF;
(2)解:令y=4-x中的x=0,得y=4,
∴AD=4,
∵Rt△AED≌Rt△BFE,
∴BE=AD=4,
∵AE=3,
∴ED=EF=CF=5,
∴BC=BF+CF=8,∠FEC=∠FCE,
∵∠DEC+∠FEC=90°,∠BEC+∠FCE=90°,
∴∠DEC=∠BEC,
∴tan∠DEC=tan∠BEC==2;
(3)解:①(i)如图1,当HI⊥BC时,
即
(ⅱ)如图2,当HI⊥CE时,作KE⊥EC,∴HI∥KE,
即
由图可知,HI不可能垂直BE,
综上所述,当时,直线HI与△BCE一边垂直;
②如图3,作HP⊥ED于点P,JQ⊥ED于点Q,IR⊥AD于点R,
∵
∴
∴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旋转的性质
【解析】【分析】(1)首先利用HL判断出Rt△AED≌Rt△BFE,得∠AED=∠BFE,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及等量代换可得∠BEF+∠AED=90°,再根据平角的定义可得∠DEF=90°,从而根据垂直的定义得DE⊥EF;
(2)令y=4-x中的x=0,得y=4,即AD=4,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BE=AD=4,用勾股定理及已知可得ED=EF=CF=5,由等边对等角得∠FEC=∠FCE,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DEC=∠BEC,进而根据等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及∠BEC的正切函数的定义可得答案;
(3)①(i)如图1,当HI⊥BC时,首先证出AE∥HI,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HDI∽△ADE,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可求出AH的长;(ⅱ)如图2,当HI⊥CE时,作KE⊥EC,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AKE=∠BEC,进而根据等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及∠BEC的正切函数的定义可得=2,结合已知可求出AK、KD的长,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DHI∽△DKE,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可求出AH的长;由图可知,HI不可能垂直BE,综上所述即可得出答案;
②作HP⊥ED于点P,JQ⊥ED于点Q,IR⊥AD于点R,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JIQ=∠IHP,用AAS判断出△HIP≌△IJQ,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及∠HDP的正弦函数可得IQ=HP=HD·sin∠HDP=x,则EQ=,由∠HDP的余弦函数表示出PD,进而可表示出QJ,再根据∠QEJ的正切函数建立方程可求出x的值,最后根据等底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即可求出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