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他是军事家、思想家、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创造了很多军事史上的神话,他还是一位战地记者,在烽火连天的战斗前线用如椽之笔写下一则则消息,向全国人民及时报道最新战况。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两则消息,感受他的伟大豪情。
新课导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闻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诗人、书法家。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个军团,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2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背景介绍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广义的新闻
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狭义的新闻
文学常识
Q: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
新闻的五个W
When——
Where——
Who ——
What ——
Why ——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How———如何
一个H
Q:消息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结构上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大部分;而标题、导语、主体是最重要的。
【标题】——准确概括消息的核心内容,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导语】——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Q:消息的语言特点?
真实性
时效性(及时性)
简洁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芜湖 荻港 督战 抵抗
经营 歼灭 要塞 溃退 锐不可当
yíng
dí
dū
dǐ
dāng
jiān
sài
kuì
wú
检查预习
2.理解重点词语
溃退∶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英勇善战∶
业已∶
被打垮而后退。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勇敢出众而且善于作战。
已经。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电头,消息来源的说明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新闻的
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
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新闻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人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故
如何
30万人民解放军
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22日2时
芜湖、安庆之间
南渡长江
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解放全国)
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这篇消息报道都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简单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其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那么新闻好像应该是中立的、纯客观的,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带任何作者的主观情感呢?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这些词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①不能去掉。
②“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严谨性。
③如果去掉,就不能准确陈述事实,可能引起歧义。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①不能换。
②“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所以不宜替换。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主旨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板书设计
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江
主体:具体叙述内容
结语:发出战斗号召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敌军:纷纷溃退
我军:只取对岸
写作特色
1.行文精粹,言简意赅
渡江战役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其间发生的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只用了较短的篇幅,便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进行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一气呵成,辞约义丰。
写作特色
2.感情充沛,气势豪迈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四字短语,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之相;又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等,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奋勇向前的豪气,体现了我军攻势迅猛。四字短语音节短促,显示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
布置作业
请你就班级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注意新闻的语言、结构、六要素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