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02基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02基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23: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02基础练
02 基础练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应任务。
她是一位名师,讲课时总是抑扬顿( )(cuò),有趣极了。她从不要求我们正( )(jīn)危坐。她【甲】(A.劳苦功高 B.任劳任怨),为我们【乙】(A.殚精竭虑 B.处心积虑)。我时时能感受到她对于我们不倦的教诲( ),可这次测试我又让她失望了。我诚( )(huáng)诚恐地捧着试卷在她面前不知所措。可她并未诘( )责我,而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要愈战愈勇,我的一颗心这才着陆。通过她的鼓励,使我重拾了信心。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抑扬顿( )(cuò) 正( )(jīn)危坐 诚( )(huáng)诚恐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填写正确的读音。
诲( ) 诘( )
(3)请给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括号里,只填序号。
甲( ) 乙( )
(4)文中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通过她的鼓励,使我重拾了信心。
修改:
二、现代文阅读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⑤……
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扶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⑦“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邱的……”
⑧……
⑨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3.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①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②从宜统元年(一九〇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③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⑤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⑥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⑦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⑧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回忆我的母亲》
4.选文写了母亲几件事?简要概括。
5.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是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结合选文分析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
一、综合性学习
6.学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读革命英雄
开国元勋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人民心中的英雄。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课文《回忆我的母亲》,谈谈朱德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的原因。
(2)活动二:赞时代英雄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然而不同于英雄辈出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伟大精神往往蕴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
为挽救烧伤父亲的生命,不顾自己尚处于哺乳期,毅然选择“割皮教父”的康静;1999年至今,帮助上万山区孩子学习知识、打开眼界,“青春接力二十载”的复旦大学支教团;身残志坚,寒来暑往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的“90后独腿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面对火灾险情,冒着生命危险“四进四出”火海,将滚烫液化气钢瓶抱出来的消防员张晓明;新冠疫情中救治的医护人员、戒严的警察士兵、检疫的社区人员,还有义务接送的出租司机、主动供餐的小餐馆主、无偿捐献的菜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自己平凡的力量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用“隐形的翅膀”飞越艰难与困苦,用纯朴的心灵创造出温暖社会的光和热。
请根据以上新闻内容,为新闻拟一个标题。
(3)活动三:扬英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写下你的结束语,激励同学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
二、现代文阅读
朱德:开国元勋、质朴元帅
【甲】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乙】
①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建立了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②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③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
④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
⑤朱德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⑥“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⑦“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
⑧“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热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
7.甲文中,朱德感谢母亲对他的影响,请结合乙文内容举例说说母亲对朱德的影响表现在哪里。(至少答出2点,有具体事例与甲文相照应。)
8.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②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
9.下面是根据乙文第⑥段还原成的访谈对话,请根据康克清回答的内容,写出采访人提出的问题。
采访人:“ ?”
被采访对象康克清: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10.《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传记强调真实性和纪实性,乙文中的第③段却记录了很多民间传说,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1) 挫 襟 惶
(2) huì jié
(3) B A
(4)她的鼓励,使我重拾了信心。或:通过她的鼓励,我重拾了信心。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
正襟危坐,zhèng jīn wēi zuò,意思是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意思是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2)本题考查字音。
教诲,jiào huì ,指教导训戒。
诘责,jié zé,诘问谴责 。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劳苦功高:形容做事勤苦而功劳很大;多用以慰问和赞颂别人。任劳任怨:指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结合“她是一位名师”“我时时能感受到她对于我们不倦的教诲”可知,用“任劳任怨”,故选B。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结合“她是一位名师”“我时时能感受到她对于我们不倦的教诲”可知,用“殚精竭虑”。故选A。
(4)本题考查病句。
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因此改句为:她的鼓励,使我重拾了信心。或:通过她的鼓励,我重拾了信心。
2.示例:双线结构。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的爱国主义情感。双线结构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爱国主义主题得以深化。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3.①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②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③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④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⑤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⑥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解析】2.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解题时,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示例一:双线并行,记叙有序。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见闻(是作者去仙台的缘由,由此作者成为藤野先生的学生),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示例二: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白描手法,写人抓住主要特征。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写人抓住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穿衣服“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本质。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他们的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文中①②③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等内容可知,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由文中④段“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等内容可知,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
由文中 段“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等内容可知,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弃医从文,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文中的这些事情不多余,且都与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4.概括了三件事:第一,在新旧思想尖锐冲突下,在作者遭到寸旧豪绅反对的情况下,母亲给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作者以许多慰勉。
第二,写作者在把母亲接出来后不久,她因为劳动惯了,还是回家继续劳动。
第三,写作者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母亲知道儿子的事业,知道党的困难,不论与作者有没有联系,她都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5.特点: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示例1:“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一生”“不曾”,总括性的评价,表现出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呼应开头。
示例2:“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一天比一天”写出来认识的的时间的延续与加深,“只有……才……”关联词语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前文记叙中,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的重要性,表达了我对母亲感激之情。
示例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平凡的”写出了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创造了”“创造着”表明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历史,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赞美之情。
示例4:“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
【解析】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第①段“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概括得出:在新旧思想尖锐冲突下,在作者遭到寸旧豪绅反对的情况下,母亲给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作者以许多慰勉。
根据第②段“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概括得出:写作者在把母亲接出来后不久,她因为劳动惯了,还是回家继续劳动。
根据第③段“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概括得出:写作者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母亲知道儿子的事业,知道党的困难,不论与作者有没有联系,她都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据此分析,共三件事。
5.本题考查议论的表达方式。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示例1:第⑥段“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可知,这里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高度评价了母亲对“我”的教育与影响。
示例2:第⑦段“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 运用议论,表达了对母亲的悼念和赞美,同时说明母亲只是无数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由赞美母亲升华到赞颂劳动人民,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6.(1)主观:朱德为了实现革命理想,长期坚持,不断学习,艰苦奋斗,不畏牺牲,勇于战胜一切困难。
客观: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母亲钟太夫人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2)向平凡人的英雄事迹致敬
(3)示例:英雄是民族的希望,先锋引领祖国的前途。同学们,咱们的“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主题活动到此就要结束了,但弘扬民族精神永不止步,希望同学们要争做时代英雄,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
【详解】(1)本题考查作品人物的分析。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可知,朱德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同志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始终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力挽狂澜,为挺进敌后、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艰苦奋斗,无惧牺牲,勇于战胜一切困难,正是对朱德同志一生的最好评价。
再结合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可知,朱德回忆了自己母亲勤劳的一生,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影响,如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勤劳的习惯、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母亲留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还有就是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朱德同志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积极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思想。当他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据此概括原因即可。
(2)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
先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方法,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本题结合“不同于英雄辈出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伟大精神往往蕴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可知,新闻的主要对象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主要事件是: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
示例一:新时代的平凡英雄;
示例二:平凡却伟大的千千万万劳动者。
(3)本题考查活动结束语的拟写。写活动结束语要结合活动的主题来进行,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激励同学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可以此融入活动结束的话语中,先为本次活动主题进行总结,再呼吁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
示例:同学们,咱们“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的主题活动就要结束了。民族精神需要弘扬,时代英雄需要铭记,英雄们的精神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感悟、去学习。让我们大家积极学习时代英雄们的感人故事,积极弘扬民族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7.示例:(1)革命的意志:统帅军队经受一个严冬的图图和艰难,万众心,具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二精神的罕见人品;(2)与困难作斗争:经历五次大图则,面对并战胜数倍的敌人;作为统帅,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3)强健的身体: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答出其中两点,且事例与甲文相照应即可) 8.示例一:“似乎”是好像,仿佛的意思,文中指朱德好像仿佛不知疲倦,但人不是铁打的,他终究会累,这表现了他爱护部下,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部下受累的优秀品质。
示例二:“不十分忙”是指不太忙,并不是不忙,朱德稍微有一点点时间就愿意去帮助农民种庄稼,这表现了他勤劳、闲不住的性格,也表现了他没有架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9.您好,请问您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 10.不矛盾:(1)来源于作者的采访,也是一种真实的记录:(2)从侧面表现了朱德在群众中的威望之高和对敌人的威慑力之大;(3)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传说和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朱德的形象更立体,更亲切(答出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第②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联系【乙】文第②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可知,朱德在母亲的影响下有了革命的意志,朱德不畏惧严冬和艰难,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具有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罕见人品;
根据【甲】文第①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联系【乙】文第①⑤段“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朱德爱护部下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可知,朱德在母亲的影响下有了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面对远超己军的敌军毫不畏惧,最后战胜敌军,成为统帅后,生活与穿着与普通士兵别无二致,同甘共苦,早期常赤脚走路,冬天南瓜充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
根据【甲】文第①段“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联系【乙】文第④段“身材不高,但很结实”“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可知,朱德的母亲给了朱德强健的身体,在长征途中,朱德将马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步行,不知疲倦。
8.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句中的“似乎”表示猜测,意思是“好像”“仿佛”。实际上,朱德同志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不知疲倦,他在长征的途中,长途跋涉,自然也会感到劳累,但他却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作为部队的总司令,他把自己视同普通官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部下受累,这体现了“朱德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这一人所共知的事实。
②“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句中的“不十分忙”说明朱德并不是不忙,他是军事领袖,自然天天在忙,但在“不十分忙”的情况下,他就帮助农民种庄稼。这体现了朱德勤劳能干、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也说明他没有领袖的架子,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军民团结如一家。
9.本题考查采访词。
根据【乙】文第⑥段“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可知,朱德妻子康克清的回答主要围绕朱德的基本特点和其他特点展开,围绕朱德与众不同的性格分条理讲述,据此提问即可。
1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明确观点:不矛盾;内容:根据【乙】第③段“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可知,作者采访到的民间流传的关于朱德的传说,也是真实地记录,符合强调真实性的纪实性传记的创作;
【乙】第③段“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朱德的看法,但都表现了朱德在群众中的声望高,朱德对敌人极有威慑力;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生动有趣,丰富了人物形象。
答案第6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