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03巩固练
03 巩固练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阅读经典,需要我们屏息潜心,聆听语言的声音;阅读经典,就是和文学作品心灵对话:《藤野先生》中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除下帽来则“油光可鉴”。他对此① ,便来到仙台学医;不chuò② 劳作、宽厚仁慈的朱德母亲让人感动;为镭殚精竭虑的居里夫妇给我们极大的震撼……阅读这些经典,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但是可以洗刷心灵。
(1)文中加点字“屏”的读音正确的是( )
A.bīng B.bǐng C.píng D.pǐng
(2)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辍 B.缀 C.裰 D.惙
(3)在文中横线①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爱不释手 B.情深义重
C.嫉恶如仇 D.深恶痛疾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还可以洗刷心灵。
B.阅读这些经典,虽然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洗涤心灵。
C.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还可以洗涤心灵。
D.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建造审美情趣,还可以洗涤心灵。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母亲的馨香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惟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且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了,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要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是呵护我、迁就我,我还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练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的,还能让我们三个孩子享受母爱的滋润,把我们健康地抚养成人,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我想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我虽然没有资格与母亲相比,但我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我的孩子,少些烦躁,多些耐心,让她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你!”
(1)第2段写了一件事,写出这件事及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2)第3段到7段,作者回忆往事:
①详写的两件事是: 。
②从3~7段的事件描写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 、 、 、 、 、 。
③从全文看,重点部分是: 段—— 段
(3)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超过15个字)
(4)请概括第7段所写的事件: (不超过10个字)你对母亲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5)第8段写“我”的感受和做法: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 。
(6)本文组织材料是按 顺序,1、2段叙事的时间 ,第3~7段叙事的时间是 ,第8、9段又回到 。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一家人
曹含清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一个暑假,我独自到北京去,在双桥地铁站附近租了一间狭小的公寓。公寓楼下矗着一棵老杏树,繁茂的枝叶伸入半空,树下织出一片浓荫。不远处铺着一条窄窄的水泥路,时而有行人经过。我在北京逛了几处古迹,天热人乏,便呆在屋子里看书。
②那天天气酷热,蝉声在翻滚的热浪中起起落落。傍晚时分,晚风初起,我坐在老杏树下远望着楼群之间的落日。余晖犹如嫣红的杜鹃花开满我的视野,渲染着眼前的景物。我瞥到水泥路上闪出一位驼背的中年人弓着腰蹬着破旧的三轮车,车斗中装满乱七八糟的废品。一个小女孩紧跟在车子后面吃力地推着车。那女孩子身子瘦弱,扎着短辫子,看上去四五岁的样子。那一幕情景立即攫住了我的视线,只见那个驼背人前倾着头,汗涔涔的,不停地蹬着三轮车,像是一头负重前行的老马。他的姿势与动作显得既艰难又矫健。他身后的小女孩穿着碎花短袖,低头推着车,娇小的身体弯成一抹月牙儿。她的两只小手仿佛焊接在车子上,身体紧随着三轮车缓缓前进。在夕阳下,他们的身影渐渐移出我的视野。
③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坐在老杏树下低头看着一本书。蝉在树枝上鸣叫不止,一线阳光穿过密叶落在铅字上熠熠闪光。我隐隐地察觉到面前有一双眼睛盯着我,便猛然抬起头,一张娇嫩的脸颊跳入我的眼帘。原来我面前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他穿着碎花短袖,扎着短短的辫子,眸子明澈而灵秀。我仔细一看,认出她就是那天推车子的那个小女孩!
④“嗨,我怎么没见过你?”她耸动着黑睫毛,歪着小脑袋望着我,嗓音又尖又细。
⑤“我是外地人,近期才来北京的。”我含笑着说。
⑥她微笑着,脸颊上露出浅浅的笑靥,眼神里摇荡着聪颖可爱的亮光。“我家就在那里。”她说着用小手指着远处。
⑦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到一幢红褐色的居民楼和三四座低矮的小屋。我心想她的家应该在那几座小屋处,因为那些小屋是用木板与石棉瓦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子前堆放着破衣服、旧家具及旧轮胎等废品,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同情这个可爱的小女孩。
⑧“你家一共多少人?”我问。
⑨“四口——爸爸、妈妈、哥哥和我。”她口角伶俐,脸上洋溢着幸福与骄傲的微笑。“我爸爸收废品,我妈妈当保姆,哥哥今年才从老家过来,在这里上小学。我爸爸一会儿就回家了,我在这里等他呢。”
⑩从小女孩的微笑中我能够感受到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一家人在一起同享甘苦的幸福;我也能够感受到不管命运多么坎坷,一家人在一起共闯风雨的骄傲。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那种幸福与骄傲的微笑常常像是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我眼前浮现。
“你几岁了,在幼儿园上学吗?”我微笑着问她。
“再过两个月我就五岁了。现在还没有上幼儿园,妈妈说等凑够了钱就送我上学。”他用率真可爱的口气说着,眸子里闪出灵透的光辉。
不久,那个驼背人蹬着三轮车缓缓而来,小女孩飞快地跑了过去。只见三轮车上装着几堆废纸。他停下车把她抱在车斗里。她坐在废纸上有说有笑,像是一只欢快的麻雀。当三轮车经过那棵老杏树的时候,她转过身向我摆摆手,做了一个可爱的鬼脸,我的心中仿佛淌过一阵暖流。余晖里,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
(有删改)
3.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那天傍晚,晚风初起 ① 受到震撼
② 小女孩来找“我”聊天 ③
不久 小女孩飞跑向驼背人蹬的三轮车 ④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横线的句子。
她坐在废纸上有说有笑,像是一只欢快的麻雀。
5.第⑩段中写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那种幸福与骄傲的微笑常常像是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我眼前浮现。”为什么小女孩的微笑给“我”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链接材料】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用质朴平实的叙述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材料一:
①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
②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
③“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④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选自《美丽的颜色》)
材料二:
①要博极医药之源,她在挖掘上狠下工夫,凭借着对中西医两门知识的熟悉和扎实的基本功,她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走访民间,请教老中医药专家。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640个方药。接着,她又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之后,才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屠呦呦用顽强的韧性撑过了。
②接下来,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时,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必不可少。没有星期天,加班到深夜,每天接触大量化学试剂,通风条件又不好,一天下来头晕眼胀,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陆续出现。“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我心疼她也支持她。”李廷钊说,那段攻坚期,他看到了妻子柔弱的身体里蕴藏的巨大能量。
(选自《健康报》2019年9月19日,有删改)
班级开展“为科学家立传”的活动,香香想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立传。
6.香香搜集材料并制作了人物卡片,发现居里夫人与屠呦呦虽然有不同的事迹,却具有同样的精神。
7.香香要为屠呦呦的传记设计封面,请从以下两个封面中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纪念傅雷
施蛰存
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
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
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
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克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
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
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
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
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热衷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
⑩1966年8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9月10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
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爱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地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
(1)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
(2)请赏析第⑩段中加下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结合选文,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1)B
(2)A
(3)D
(4)C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屏息,读音bǐng,意思是:暂时抑制呼吸。形容不出声音,精神集中。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形。
不辍劳作,读音chuò,意思是不停止劳动。
故选A。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爱不释手,因喜爱某物而舍不得放下;
B.情深义重,指情感深远、恩义厚重;
C.嫉恶如仇,憎恨邪恶的人或事如同仇敌一般;
D.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藤野先生》中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除下帽来则“油光可鉴”。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是极端地厌恶、痛恨的,所以横线①应填入的词语是:深恶痛疾。
故选D。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培养审美情趣”与“洗刷心灵”是递进的关系,因此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修改为: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还可以洗涤心灵。
故选C。
2.(1)事件:雨雪中,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
作用:引出本文内容——我的母亲。
(2) 文革期间母亲坚强地面对困境;母亲对最小的孩子“我”的关爱和牵就。 坚韧 刚强 乐观 爽朗 无私 慈爱 ③ ⑧
(3)伟大的母爱支持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4)母亲对最小“我”的偏爱。
示例:赞同,因为本身家庭情况就不乐观,而且“我”又是最小的一个,作为母亲的,肯定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不能把前面几个都带好了,就不管最小的这个了。示例:不赞同,如果总是因为“我”是最小的,对我特殊偏爱的话,那么这就不是爱而是溺爱了,这样对于“我”的成长是没有帮助的,反而以后可能变成一个只会依靠父母的人。
(5) 议论 抒情。
(6) 时间 现在 过去 现在
【详解】(1)考查概括事件和句段作用。
根据本段中的“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可知,场景是“雨雪中”。根据“好在母亲已将惟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可知,发生的事件是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根据末句“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可知,作者记叙这一事件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自己母亲的回忆与赞美。
(2)①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⑤段中的“‘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可知,详写的第一件事是:文革期间母亲坚强地面对困境。
根据第⑦段中的“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可知,详写的第二件事是母亲对最小的孩子“我”的偏爱。
②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⑤段中的“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可得:坚韧刚强。
根据第⑥段中的“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可得:乐观爽朗。
根据第⑦段中的“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可得:无私慈爱。
③考查分析文本重点。读文可知,第③段到第⑦段详细的记叙了母亲在那个特殊时期的艰难,母亲对我的偏爱与牵挂。表现了母亲坚韧刚强、乐观爽朗、无私慈爱的性格特点。第⑧段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所以第③段到第⑧段是文本的重点部分。
(3)考查语句理解。
联系第⑥段中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可知,是母爱支撑着母亲在困境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希望,为了孩子,母亲以自己的坚韧和顽强战胜了困难,走出困境了。所以母亲会说“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4)本题考查段落概括及发表观点的能力。
从本段中“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可以概括出该段主要写的是母亲对最小“我”的偏爱。至于对于母亲的做法是否赞同,在做题目的时候发表不同的看法,赞同的话主要通过“母爱”这方面去答。不赞同的话主要是通过“对孩子的溺爱”方面去作答,同时主要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即可。
(5)考查表达方式。
本段中的“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用叹句的形式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是抒情。
本段中的“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是作者母亲的看法,认为母亲是无私与伟大,是议论。
(6)考查写作顺序。
根据第①段中的“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和第②段中的“我站在窗前望街景”可知,此时的时间是现在。
根据第⑤段中的“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第⑦段中的“记得考大学的时候”,可知,这些是作者的回忆,时间是过去。
根据第⑧段中的“如今,我已为人母”可知,此时的时间是现在。
所以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3. ①小女孩紧跟在车子后面吃力地推着车 ②几天后的一个下午 ③心生同情 ④感到温暖。 4.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女孩比作“一只欢快的麻雀”,写出了她坐在三轮车上和爸爸有说有笑的样子,体现出她的活泼、可爱,虽然生活艰难,但仍然因家人的爱而感到幸福、快乐。 5.因为“我”被小女孩的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从她的微笑中“我”感受到虽然他们一家人生活艰难,但能在一起同享甘苦,就是幸福的;“我”也能够感受到虽然他们的命运有些坎坷,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共闯风雨,就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幸福”是能与亲人团聚在一起,不论生活是否充满艰难坎坷,有亲人的陪伴,岁月就是温暖而幸福的。
【分析】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联系上下文概括相关情节,或者由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心理。注意题干已给出的示例分析其规律,由情节部分可看出以“小女孩”为主语叙述情节。
根据题干已给的时间“那天傍晚,晚风初起”与心理“受到震撼”,可知在文章第②段,由“我瞥到水泥路上闪出一位驼背的中年人弓着腰蹬着破旧的三轮车,车斗中装满乱七八糟的废品。一个小女孩紧跟在车子后面吃力地推着车。那女孩子身子瘦弱,扎着短辫子,看上去四五岁的样子”可概括出相关情节:小女孩紧跟在破旧的三轮车后面吃力地推着车;根据已给出的情节“小女孩来找‘我’聊天”可知在文章第③至 段,由第③段“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坐在老杏树下低头看着一本书”可得出时间: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由第⑦段“我心想她的家应该在那几座小屋处……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同情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可得出“我”的心理:心生同情;根据题干已给出的时间“不久”与情节“小女孩飞跑向驼背人蹬的三轮车”可知在文章第 段,由“当三轮车经过那棵老杏树的时候,她转过身向我摆摆手,做了一个可爱的鬼脸,我的心中仿佛淌过一阵暖流”可得出“我”的心理:心生暖流(温暖)。
4.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赏析句子需要注意四个角度:①修辞手法的角度;②描写方法的角度;③表现手法的角度;④关键词语的角度。基本答题格式是:手法+内容+情感。本题给出了答题方向,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根据第 段句子“她坐在废纸上有说有笑,像是一只欢快的麻雀”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女孩比作“一只欢快的麻雀”,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女孩坐在三轮车上十分地欢快,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活泼可爱,再结合第⑩段“从小女孩的微笑中我能够感受到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一家人在一起同享甘苦的幸福;我也能够感受到不管命运多么坎坷,一家人在一起共闯风雨的骄傲”可知,尽管小女孩的家境贫寒艰苦,但是他们一家人共同面对,家庭的温馨幸福是任何困难都击不垮的,由此“我”心生感动与温暖。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材料分析。答题时要注意题干的问题,先分析小女孩的微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再结合文章主旨和材料,答对“幸福”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我瞥到水泥路上闪出一位驼背的中年人弓着腰蹬着破旧的三轮车,车斗中装满乱七八糟的废品。一个小女孩紧跟在车子后面吃力地推着车。那女孩子身子瘦弱,扎着短辫子,看上去四五岁的样子”、第⑦段“我心想她的家应该在那几座小屋处……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同情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可知,“我”刚开始知道女孩家境不好,不由地对她心生同情,但是根据第⑨段“她口角伶俐,脸上洋溢着幸福与骄傲的微笑”可知,小女孩丝毫不因为自己的家庭困难而伤心自卑,反而整个人有活力,精神气十足,再结合第⑩段“从小女孩的微笑中我能够感受到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一家人在一起同享甘苦的幸福;我也能够感受到不管命运多么坎坷,一家人在一起共闯风雨的骄傲”可知,“我”从小女孩的笑容中感受到了力量,被她的微笑打动,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家人一起面对,就是温馨幸福的,和家人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就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所以小女孩的微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链接材料“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等语句可知,这个时期的“我们”家境虽然贫寒,虽然“我”年幼就需要干农活,但是“我”是在帮助母亲,跟在母亲身后劳动,母亲教会了“我”很多生产知识,这是书本里不曾有的,而且“我”也因此有了许多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这也是“我”后来铭记于心的美好回忆。
结合以上文章内容分析与材料分析可知,“幸福”就是与家人在一起,不管有多少困难、生活有多么贫困艰难,只要有亲人的陪伴,那么再苦再难都能面对,而且这也是美好的回忆,值得铭记于心。
6.①经历上百次失败,才得到青蒿乙醚提取物。
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科学研究。
③献身科学,任劳任怨。
④发现了镭的真相。 7.选择封面一。元素多样,从古书到青蒿再到实验玻璃瓶,展现了屠呦呦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左侧上方的诺贝尔奖章和右侧上方的屠呦呦头像,体现了传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选择封面二。简洁大方,屠呦呦的表情随和,姿态大方,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面貌,红色的类似剪纸的画法能很好展现屠呦呦的家国情怀,也具有传统文化色彩。
【解析】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由人物卡片结构可知,“传主精神”一栏是居里夫人和屠呦呦表现出的精神品格,其余两栏是相应的事迹或行为表现。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中“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640个方药。接着,她又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之后,才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可知,①可以概括为:经历上百次失败,才得到青蒿乙醚提取物;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可知,②可以概括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科学研究;
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材料二第②段中“没有星期天,加班到深夜,每天接触大量化学试剂,通风条件又不好,一天下来头晕眼胀,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陆续出现”可知,两个人都是无私忘我,攻坚克难,③可以概括为:献身科学,任劳任怨;
根据材料一第④段中“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可知,④可以概括为:发现了镭的真相。
7.此题考查学生发表观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图片内容,结合人物精神品格,能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如:我选封面一。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写《屠呦呦传》的核心内容,封面一具体地揭示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精选方药,反复实验,提取青蒿素,表现了屠呦呦坚韧不拔,无私忘我的高尚品格;
又如:我选封面二。中国红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封面二以中国红为主色调,象征着屠呦呦和研究团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团结奋进和科研成果带给人的温暖、希望。
8.(1)①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了;②在上海,和作者因对黄宾虹晚年画作意见不同而发怒;③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
(2)“踱”本义为“慢步行走”,前一个“踱”具体地描写了已接受批斗的“我”慢步去看望傅雷时的情形,隐含着“我”既担心傅雷先生的安全,又担心“我”的来访会使性格刚直的傅雷先生心生不快;第二个“踱”,具体描写出了“我”在发现傅雷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鸦雀无声时,为傅雷先生暂时的安全既欣慰又担心的情状。
(3)赞美了傅雷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傅雷先生深切的怀念;希望后来者学习傅雷作为知识分子崇高的品格。
(4)工作勤奋;对艺术精益求精;家教严格;具有知识分子的浩然之气。
【详解】(1)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围绕傅雷的“怒”找到对应的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而是突出写了傅雷的“怒”。
第一次是在第③段,“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可以概括为: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了。
第二次是第⑨段,“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可以概括为:在上海,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的画,产生了争论,讨论的是学术问题,然而傅雷在论辩中发怒。
第三次第⑩段,“大约在9月10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可以概括为;“文革”期间,傅雷不堪凌辱,“一怒而死”。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踱”本义指慢慢地走。“我就踱了回家”是对“我”的动作描写,“我”看到傅雷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我”心中担心傅雷,但又因其性格刚直不敢靠近,所以心情矛盾,脚步才会放慢。可据此作答。
(3)本题考查对文段蕴含作者情感的把握。
作者敬重傅雷刚直不阿的崇高品德,第 段“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所以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的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永远为知识分子所继承和发扬。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入手。
根据文章第②段“我书架 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可知其专注学术、硕果累累。
根据第④段,“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可知他工作勤奋;
根据第⑥段在谈论翻译时,“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可知他对艺术精益求精;
根据文章第 段“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地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可知其望子成龙,家教极严;
根据文章第 段“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可知其刚直不阿,具有知识分子的浩然之气。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