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B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炽热(zhì) 殚精竭虑(dān) 眼花缭乱(liáo)
B.镌刻(xié) 棋高一着(zhāo) 无怨无悔(huǐ)
C.坠毁(zhuì) 如火如荼(chá) 有恃无恐(shì)
D.娴熟(xián) 垂涎三尺(xián) 一丝不苟(gǒu)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炽”应读“chì”;B项,“镌”应读“juān”;C项,“荼”应读“tú”;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映称 眨眼 舰艉 轰鸣 迎风招展
B.揪心 定格 塔台 跟踪 梦想成真
C.封锁 紧绷 资态 凌波 默默奉献
D.咔嚓 咆哮 屏幕 风采 振耳欲聋
【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A改为:映衬。
C改为:姿态。
D改为:震耳欲聋。
故答案为:B
【点评】注意汉字的偏旁部首,能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人生不应只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有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的勇气。
D.夺冠而归,大家决心重整旗鼓,以高昂的斗志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日常训练中,力争明年再创辉煌。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锐不可当: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这里形容同学们勤学好问的精神不恰当。B摧枯拉朽: 指的是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这里形容创造力不恰当。 C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D重整旗鼓: 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摇旗和击鼓是古代进军的号令)。这里形容夺冠而归后的心情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类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有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等。
4.与短语“甚为微弱”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拒绝和平 控制要塞 B.横渡长江 封锁长江
C.英勇善战 百万大军 D.广大官兵 纷纷溃退
【答案】D
【知识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解析】【分析】“甚为微弱”属于偏正短语。A动宾短语;B动宾短语;C并列短语;偏正短语。D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类型的能力。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短语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各个类型的短语特点进行辨析。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你遇到什么事,人家才肯帮助你。
①这样的人不需要考虑何时会露出马脚,自己的内心会一直很踏实。
②同时,因为你人前、人后脸孔合一,别人与你相处,内心也更加踏实。
③人前、人后脸孔一致的人,更有机会走向人生的远方。
④一个人内心踏实,想干点正经事就放得开手脚,假以时日,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⑤别人的内心踏实了,自然也就愿意向你交出心来。
A.③④②①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③①②⑤ D.⑤②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可知,此语段议论文,中心论点为:“人前、人后脸孔一致的人,更有机会走向人生的远方”,③应该为首句;“这样的人”指的就是“人前、人后脸孔-致的人”,所以①与③紧密相连,为第二句;④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完成一个完整的句意表述,是第三句;“同时”连接④,所以②为第四句;⑤“别人的内心踏实了”紧接②“内心也更加踏实。”,所以⑤为最后一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①④②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B.通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使国人的强军梦想实现了。
C.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D.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B:通过......使,缺少主语,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熟练掌握修改病句“增删调换”这四种方法。要尽量保持句子原意不变和尽量少改动。病句常见错误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分类不当、两面对一面。
7.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铭记英雄历史】
对联一 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 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
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
——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答案】D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 ABC正确;
D.分析有误,没有使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对联。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对联内容,再进行分析判断。
8.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答案】B
【知识点】新闻常识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错在“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正确的是新闻评论一种新闻文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新闻评论的知识。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这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二、语言表达
9.最近,八年级某班李华同学要为校报《丛中花》写一则消息,但是,当他把采访所得的资料整理完后,却不知道一则规范完整的消息该怎么写。现在请你帮他完成这个任务吧。
活动主题:爱心义卖 活动时间:10月30日下午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活动组织方:学校团委 活动参与者:七、八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内容:商品出售、商品推销、商品拍卖、趣味游戏等 义卖商品来源:同学捐赠,自行进货 ●义卖活动的意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
【答案】示例: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学校团委准备在10月30日下午,在学校操场举行爱心义卖活动,活动义卖的东西是活动参与者七八年级全体学生捐赠或者自行进货的商品,活动内容主要有商品出售、商品推销、商品拍卖、趣味游戏等。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知识点】语言连贯;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撰写新闻消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表格的活动安排,以“ 爱心义卖 "为题撰写新闻消息。解题时,注意新闻消息的简洁性、时效性,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 示例: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学校团委准备在10月30日下午,在学校操场举行爱心义卖活动,活动义卖的东西是活动参与者七八年级全体学生捐赠或者自行进货的商品,活动内容主要有商品出售、商品推销、商品拍卖、趣味游戏等。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撰写新闻的能力。解答时要围绕主题,按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形式,规范完整的拟写。
三、语段阅读
语段阅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正标题外,有的还有引题和副题。
B.新闻要求报道客观事实,但是,因为立场不同,语言中会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
C.“西起九江(不含)”。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11.下列各项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对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12.下面句中括号内填写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夺回 占据 控制 B.占据 控制 切断
C.占领 控制 封锁 D.封锁 占据 控制
13.本文第二句中“西起九江”后为什么要加上“(不含)”?请简要回答。
14.本文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请简要回答。
【答案】10.D
11.C
12.C
13.因为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指明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使语意明确,符合新闻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的要求。
14.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考查对新闻导语及作用的理解。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感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这样的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太恰当的词语,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4)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的能力。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10.ABC正确。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指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是汤恩伯没有料到的。
故答案为:D
11.ABD正确。C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了消息的核心事实。
故答案为:C
12.夺回:从别人那里取回自己的东西。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控制:掌握住,使其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一定范围。封锁 :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隔绝。切断:断开电路可能切断。结合语境分析,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本来属于国民党所有,人民解放军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故第一空应选用“占领”。把江阴要塞中的的人掌握住,使其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一定范围。故第二空应选用“控制”。故选C。
故答案为:C
13.“不含”意思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如果不加上这个词语,意思就变成了九江也解放了。这和事实不符。这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 因为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指明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使语意明确,符合新闻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的要求。
14.把这三路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时间和取得的战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故本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故答案为: 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四、综合题
2022年可谓中国航天的高光之年,为此,希望中学计划推出“航天点亮梦想”的主题活动。
【材料一】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15.请根据上述材料拟写一则一句话新闻。要求:语言简明,能说清新闻事件及其意义。
16.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教授莅临希望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航天科普讲座。聆听完讲座,学校小记者采访了李教授。请根据李教授的回答,推断小记者提出的采访问题。
小记者:
李教授: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你们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既不能因为困难放弃追求,也不能对简单的问题视而不见。
17.下面是正式发布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请你说说该标识的设计好在哪里。
【答案】15.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16.李教授您好,我们作为中学生,未来如何去实现航天人的梦想?(或:李教授您好,您对广大学子有什么期望吗?)
17.标识图案与中国空间站外形相似,体现航天特色,又像一个“中”字,代表中国,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的烈焰,象征中国航天人拼搏向上的航天精神。
【知识点】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活动设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新闻的导语部分,提炼关键语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采访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灭亡回到的内容,结合回到进行提问,提问要与内容紧密联系,注意用语要恰当。
(3)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15.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材料一中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和材料二中的“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可概括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16.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开放类试题,针对对方的身份,结合李教授的回答拟写即可。李教授是航天方面的专家,他的回答“你们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既不能因为困难放弃追求,也不能对简单的问题视而不见"是青少年应该有的做法。故可拟写为:李教授,您觉得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能实现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
17.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观察图片,把握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文字、图案的寓意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理解图片的含义。示例:标识图案与中国空间站外形相似,体现航天特色,又像一个“中”字,代表中国,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的烈焰,象征中国航天人拼搏向上的航天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历史不可忘 奋斗创未来
新华社记者 徐扬
①9月18日,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划破沈阳上空。这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永远铭记历史!
②91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91年过去,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日本军国主义则更加贪婪,肆无忌惮地将侵略魔爪从东北伸向了全中国。
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危如累卵的中国,呼唤一支能够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先进力量,以力挽狂澜之势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伟力,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④是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就发出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义无反顾战斗在最前线,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在东北领导武装抗日;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
⑤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赢得了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开启了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历史征程。
⑥铭记历史,警示未来。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⑦历史反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⑧勿忘九一八,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
(摘自“新华网”)
18.这篇时事评论告诉了我们什么观点?
19.这篇文章②③两段有什么作用?
20.有人认为第⑤段中加点的“3500多万”“14年”可以删去,你觉得可以吗?请说说理由。
【答案】18.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
19.②③两段交代了新闻事件的背景,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深重的灾难之中,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中国国力微弱,敌人强大贪婪;落后就要挨打;在如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担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20.不可以删掉,这些数据具体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抗日战争牺牲之大,时间之长,取得胜利之不易,从而有力证明我们必须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为常考题型,考生应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抓关键语进行提炼或归纳作者的观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生应掌握文段常见的作用,再结合文段内容,联系全文理解语段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熟悉词句。解答时首先表明态度,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思考词语在表达语句意思的效果,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18.本题考查查找作者观点。本文的题目即直接点明了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再结合第⑥段中的"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第⑦段中的“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第⑧段中的"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末段中的“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也可提炼出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
19.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这两段回顾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这是作者写作此篇评论的历史背影。联系第③段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知,这两段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联系第②段中的“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可知,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强烈痛恨。根据第③段中的“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得,告诉我们中国国力微弱,敌人强大贪婪;落后就要挨打。联系第④段中的“是中国共产党......"可知,歌颂了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20.本题考查赏析词句。首先应明确观点:不可以删掉。"3500多万"表现了牺牲军民之多。“14年"表示时间之长。伤亡了这么多人,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胜利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九霄逐梦再问天(吉林延边州期末)
——神舟十三号发射目击记
①“升起来啦”“太震撼啦”……遥望着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点火发射、稳稳升空,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
②远远望去,火箭吐着焰舌、加速升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银灰色烟迹。眼前,黑河倒映着冲天的火光,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粼粼波光。
③只看得见灼灼尾焰的船箭组合体越升越快,直插天宇,渐渐缩小为一个光点。飞向太空,飞向天宫,光点越来越暗,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③只看得见灼灼尾焰的船箭组合体越升越快,直插天宇,渐渐缩小为一个光点。飞向太空,飞向天宫,光点越来越暗,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④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有的人打着手电筒,兴奋地说着、笑着;有的遥望天边,似乎在努力搜寻飞船踪迹;还有的翻看手机,回味刚刚记录下的震撼瞬间。
⑤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迈出中国人探索浩渺太空中的又一步,把中国足迹再一次镌刻在浩瀚宇宙。
⑥“这是科学探索与航天梦想最美的相遇!”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他辗转数千公里,早早守候在发射场附近,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⑦对神舟飞天的自豪和骄傲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神舟就从我家附近飞天,我们特别骄傲,比过节还欢喜。”她说。
⑧乌尼尔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张她与部分中国航天员的合影。这是她受邀参加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表彰活动时拍摄的,她倍感自豪。“三位航天员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我们牧民都为他们加油!”她满怀信心地说。
⑨此次太空之旅,三位航天员带人们追星逐梦,并让人们接触新的探索发现。“能看到航天员拍摄的太空美景”“能体验太空上的别样春节”……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
⑩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肖浩泽是天文迷。他曾现场观看过神舟十二号发射,震撼的场面令他久久难忘。这几天,他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我最期待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肖浩泽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在发射场外围,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公安局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民警参与安保工作。民警们除了设卡检查、巡逻执勤外,还深入牧民家,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该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说。
夜愈深,观众渐散去。黑色天幕与皎洁月光映衬下,身姿挺拔的胡杨、随风轻摆的红柳,静静守护在这广袤的戈壁滩上,守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候一次次的点火运行。
21.这是一篇新闻通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通讯的主要内容。
22. 文章除了描写戈壁滩上聚集的观众外,还具体描绘一些人物、事件和感受,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感受
1 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激动
牧民乌尼尔 2 骄傲、欢喜
四年级学生肖浩泽 3 久久难忘
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 设卡检查、巡逻执勤,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 4
2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子。
24.文章中不止一次写到“观众”的表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21.记叙了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过程,以及观看发射观众的表现,表达出人们对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与期待。
22.①星空摄影师戴建峰;②熬夜,守在窗前;③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期待“太空第二课”;④光荣
23.这句话用了拟人修辞,赋予胡杨、红柳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用“守护、守望、守候”三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期待。
24.再现神舟十三号发射的现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人们对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展现人们为祖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自豪。
【知识点】新闻概括;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读新闻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求读文章进行主观题阅读,抓关键语进行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内容的梳理。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意,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要求,筛选和梳理出符合题意的信息。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段落,结合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21.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概括。
由第①段""遥望着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点火发射、稳稳升空,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可知,写了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过程。
由第④段"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第⑥段“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第⑦段“"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第⑨段"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等内容可知,写了观看神舟十三号发射的群众们的激动表现,表达了人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关注与期待。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这则通讯主要写了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过程,及观看神舟十三号发射的群众们的激动表现,表达了人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关注与期待。
22.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空,由题干提示的事件"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可知,在文章第⑥段,由第⑥段…...."这是科学探索与航天梦想最美的相遇!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可知,人物是星空摄影师戴建峰。
第二空,由题干提示的人物“牧民乌尼尔"可知,在文章第⑦段,由第⑦段“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可概括事件:特意熬夜,守在窗前。
第三空,由题干提示的人物“四年级学生肖浩泽"可知,在文章第⑩段,由第⑩段"这几天,他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我最期待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可概括事件: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最期待"“太空第二课"。
第四空,由题干提示的事件"设卡检查、巡逻执勤,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人物"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可知,在文章第⑩段,由第①段“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可得出感受:十分光荣。
2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由句子“身姿挺拔的胡杨、随风轻摆的红柳,静静守护在这广袤的戈壁滩上,守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候一次次的点火运行"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胡杨和杨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杨挺拔、杨柳随风飘拂轻盈的特点,“守护""守望""守候"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胡杨和红柳在广袤戈壁滩茁壮成长、坚强富有生命力的特点,也写出了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关注与期待。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升起来啦'太震撼啦..…“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可知,描写发射场附近观众的表现,渲染了现场激动、喜悦的气氛,使读者阅读时有亲切感、真实感。
由第④段""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第⑥段“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第⑦段“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第⑨段“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等内容可知,通过写观众们观看神舟十三号发射的表现,体现了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关注与期待。
由第⑦段""对神舟飞天的自豪和骄傲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第①段“"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可知,写到“观众"的表现,体现出人们为祖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自豪。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B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炽热(zhì) 殚精竭虑(dān) 眼花缭乱(liáo)
B.镌刻(xié) 棋高一着(zhāo) 无怨无悔(huǐ)
C.坠毁(zhuì) 如火如荼(chá) 有恃无恐(shì)
D.娴熟(xián) 垂涎三尺(xián) 一丝不苟(gǒu)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映称 眨眼 舰艉 轰鸣 迎风招展
B.揪心 定格 塔台 跟踪 梦想成真
C.封锁 紧绷 资态 凌波 默默奉献
D.咔嚓 咆哮 屏幕 风采 振耳欲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人生不应只祈求风平浪静,而是要有造一艘大船,破浪前行的勇气。
D.夺冠而归,大家决心重整旗鼓,以高昂的斗志和更科学的方法投入日常训练中,力争明年再创辉煌。
4.与短语“甚为微弱”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拒绝和平 控制要塞 B.横渡长江 封锁长江
C.英勇善战 百万大军 D.广大官兵 纷纷溃退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你遇到什么事,人家才肯帮助你。
①这样的人不需要考虑何时会露出马脚,自己的内心会一直很踏实。
②同时,因为你人前、人后脸孔合一,别人与你相处,内心也更加踏实。
③人前、人后脸孔一致的人,更有机会走向人生的远方。
④一个人内心踏实,想干点正经事就放得开手脚,假以时日,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⑤别人的内心踏实了,自然也就愿意向你交出心来。
A.③④②①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③①②⑤ D.⑤②①③④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B.通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使国人的强军梦想实现了。
C.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D.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7.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铭记英雄历史】
对联一 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 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
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
——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8.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二、语言表达
9.最近,八年级某班李华同学要为校报《丛中花》写一则消息,但是,当他把采访所得的资料整理完后,却不知道一则规范完整的消息该怎么写。现在请你帮他完成这个任务吧。
活动主题:爱心义卖 活动时间:10月30日下午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活动组织方:学校团委 活动参与者:七、八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内容:商品出售、商品推销、商品拍卖、趣味游戏等 义卖商品来源:同学捐赠,自行进货 ●义卖活动的意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语段阅读
语段阅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正标题外,有的还有引题和副题。
B.新闻要求报道客观事实,但是,因为立场不同,语言中会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
C.“西起九江(不含)”。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11.下列各项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对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12.下面句中括号内填写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夺回 占据 控制 B.占据 控制 切断
C.占领 控制 封锁 D.封锁 占据 控制
13.本文第二句中“西起九江”后为什么要加上“(不含)”?请简要回答。
14.本文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请简要回答。
四、综合题
2022年可谓中国航天的高光之年,为此,希望中学计划推出“航天点亮梦想”的主题活动。
【材料一】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15.请根据上述材料拟写一则一句话新闻。要求:语言简明,能说清新闻事件及其意义。
16.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教授莅临希望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航天科普讲座。聆听完讲座,学校小记者采访了李教授。请根据李教授的回答,推断小记者提出的采访问题。
小记者:
李教授: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你们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既不能因为困难放弃追求,也不能对简单的问题视而不见。
17.下面是正式发布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请你说说该标识的设计好在哪里。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历史不可忘 奋斗创未来
新华社记者 徐扬
①9月18日,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划破沈阳上空。这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永远铭记历史!
②91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91年过去,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日本军国主义则更加贪婪,肆无忌惮地将侵略魔爪从东北伸向了全中国。
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危如累卵的中国,呼唤一支能够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先进力量,以力挽狂澜之势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伟力,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④是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就发出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义无反顾战斗在最前线,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在东北领导武装抗日;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
⑤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赢得了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开启了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历史征程。
⑥铭记历史,警示未来。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⑦历史反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⑧勿忘九一八,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
(摘自“新华网”)
18.这篇时事评论告诉了我们什么观点?
19.这篇文章②③两段有什么作用?
20.有人认为第⑤段中加点的“3500多万”“14年”可以删去,你觉得可以吗?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九霄逐梦再问天(吉林延边州期末)
——神舟十三号发射目击记
①“升起来啦”“太震撼啦”……遥望着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点火发射、稳稳升空,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
②远远望去,火箭吐着焰舌、加速升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银灰色烟迹。眼前,黑河倒映着冲天的火光,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粼粼波光。
③只看得见灼灼尾焰的船箭组合体越升越快,直插天宇,渐渐缩小为一个光点。飞向太空,飞向天宫,光点越来越暗,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③只看得见灼灼尾焰的船箭组合体越升越快,直插天宇,渐渐缩小为一个光点。飞向太空,飞向天宫,光点越来越暗,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④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有的人打着手电筒,兴奋地说着、笑着;有的遥望天边,似乎在努力搜寻飞船踪迹;还有的翻看手机,回味刚刚记录下的震撼瞬间。
⑤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迈出中国人探索浩渺太空中的又一步,把中国足迹再一次镌刻在浩瀚宇宙。
⑥“这是科学探索与航天梦想最美的相遇!”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他辗转数千公里,早早守候在发射场附近,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⑦对神舟飞天的自豪和骄傲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神舟就从我家附近飞天,我们特别骄傲,比过节还欢喜。”她说。
⑧乌尼尔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张她与部分中国航天员的合影。这是她受邀参加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表彰活动时拍摄的,她倍感自豪。“三位航天员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我们牧民都为他们加油!”她满怀信心地说。
⑨此次太空之旅,三位航天员带人们追星逐梦,并让人们接触新的探索发现。“能看到航天员拍摄的太空美景”“能体验太空上的别样春节”……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
⑩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肖浩泽是天文迷。他曾现场观看过神舟十二号发射,震撼的场面令他久久难忘。这几天,他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我最期待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肖浩泽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在发射场外围,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公安局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民警参与安保工作。民警们除了设卡检查、巡逻执勤外,还深入牧民家,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该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说。
夜愈深,观众渐散去。黑色天幕与皎洁月光映衬下,身姿挺拔的胡杨、随风轻摆的红柳,静静守护在这广袤的戈壁滩上,守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候一次次的点火运行。
21.这是一篇新闻通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通讯的主要内容。
22. 文章除了描写戈壁滩上聚集的观众外,还具体描绘一些人物、事件和感受,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感受
1 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激动
牧民乌尼尔 2 骄傲、欢喜
四年级学生肖浩泽 3 久久难忘
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 设卡检查、巡逻执勤,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 4
2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子。
24.文章中不止一次写到“观众”的表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炽”应读“chì”;B项,“镌”应读“juān”;C项,“荼”应读“tú”;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解析】【分析】A改为:映衬。
C改为:姿态。
D改为:震耳欲聋。
故答案为:B
【点评】注意汉字的偏旁部首,能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
3.【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锐不可当: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这里形容同学们勤学好问的精神不恰当。B摧枯拉朽: 指的是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这里形容创造力不恰当。 C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D重整旗鼓: 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摇旗和击鼓是古代进军的号令)。这里形容夺冠而归后的心情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类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有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等。
4.【答案】D
【知识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解析】【分析】“甚为微弱”属于偏正短语。A动宾短语;B动宾短语;C并列短语;偏正短语。D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类型的能力。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短语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各个类型的短语特点进行辨析。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可知,此语段议论文,中心论点为:“人前、人后脸孔一致的人,更有机会走向人生的远方”,③应该为首句;“这样的人”指的就是“人前、人后脸孔-致的人”,所以①与③紧密相连,为第二句;④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完成一个完整的句意表述,是第三句;“同时”连接④,所以②为第四句;⑤“别人的内心踏实了”紧接②“内心也更加踏实。”,所以⑤为最后一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①④②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6.【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B:通过......使,缺少主语,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熟练掌握修改病句“增删调换”这四种方法。要尽量保持句子原意不变和尽量少改动。病句常见错误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分类不当、两面对一面。
7.【答案】D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 ABC正确;
D.分析有误,没有使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对联。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对联内容,再进行分析判断。
8.【答案】B
【知识点】新闻常识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错在“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正确的是新闻评论一种新闻文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新闻评论的知识。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这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9.【答案】示例: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学校团委准备在10月30日下午,在学校操场举行爱心义卖活动,活动义卖的东西是活动参与者七八年级全体学生捐赠或者自行进货的商品,活动内容主要有商品出售、商品推销、商品拍卖、趣味游戏等。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知识点】语言连贯;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撰写新闻消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表格的活动安排,以“ 爱心义卖 "为题撰写新闻消息。解题时,注意新闻消息的简洁性、时效性,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 示例: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学校团委准备在10月30日下午,在学校操场举行爱心义卖活动,活动义卖的东西是活动参与者七八年级全体学生捐赠或者自行进货的商品,活动内容主要有商品出售、商品推销、商品拍卖、趣味游戏等。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撰写新闻的能力。解答时要围绕主题,按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形式,规范完整的拟写。
【答案】10.D
11.C
12.C
13.因为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指明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使语意明确,符合新闻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的要求。
14.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考查对新闻导语及作用的理解。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感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这样的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太恰当的词语,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4)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的能力。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10.ABC正确。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指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是汤恩伯没有料到的。
故答案为:D
11.ABD正确。C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了消息的核心事实。
故答案为:C
12.夺回:从别人那里取回自己的东西。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控制:掌握住,使其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一定范围。封锁 :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隔绝。切断:断开电路可能切断。结合语境分析,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本来属于国民党所有,人民解放军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故第一空应选用“占领”。把江阴要塞中的的人掌握住,使其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一定范围。故第二空应选用“控制”。故选C。
故答案为:C
13.“不含”意思是不包括。当时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如果不加上这个词语,意思就变成了九江也解放了。这和事实不符。这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 因为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指明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使语意明确,符合新闻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的要求。
14.把这三路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时间和取得的战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故本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故答案为: 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答案】15.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16.李教授您好,我们作为中学生,未来如何去实现航天人的梦想?(或:李教授您好,您对广大学子有什么期望吗?)
17.标识图案与中国空间站外形相似,体现航天特色,又像一个“中”字,代表中国,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的烈焰,象征中国航天人拼搏向上的航天精神。
【知识点】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活动设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新闻的导语部分,提炼关键语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采访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灭亡回到的内容,结合回到进行提问,提问要与内容紧密联系,注意用语要恰当。
(3)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15.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材料一中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和材料二中的“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可概括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16.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开放类试题,针对对方的身份,结合李教授的回答拟写即可。李教授是航天方面的专家,他的回答“你们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既不能因为困难放弃追求,也不能对简单的问题视而不见"是青少年应该有的做法。故可拟写为:李教授,您觉得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能实现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
17.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观察图片,把握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文字、图案的寓意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理解图片的含义。示例:标识图案与中国空间站外形相似,体现航天特色,又像一个“中”字,代表中国,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的烈焰,象征中国航天人拼搏向上的航天精神。
【答案】18.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
19.②③两段交代了新闻事件的背景,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深重的灾难之中,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中国国力微弱,敌人强大贪婪;落后就要挨打;在如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担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20.不可以删掉,这些数据具体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抗日战争牺牲之大,时间之长,取得胜利之不易,从而有力证明我们必须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为常考题型,考生应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抓关键语进行提炼或归纳作者的观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生应掌握文段常见的作用,再结合文段内容,联系全文理解语段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熟悉词句。解答时首先表明态度,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思考词语在表达语句意思的效果,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18.本题考查查找作者观点。本文的题目即直接点明了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再结合第⑥段中的"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第⑦段中的“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第⑧段中的"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末段中的“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也可提炼出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
19.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这两段回顾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这是作者写作此篇评论的历史背影。联系第③段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知,这两段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联系第②段中的“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可知,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强烈痛恨。根据第③段中的“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得,告诉我们中国国力微弱,敌人强大贪婪;落后就要挨打。联系第④段中的“是中国共产党......"可知,歌颂了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20.本题考查赏析词句。首先应明确观点:不可以删掉。"3500多万"表现了牺牲军民之多。“14年"表示时间之长。伤亡了这么多人,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胜利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答案】21.记叙了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过程,以及观看发射观众的表现,表达出人们对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与期待。
22.①星空摄影师戴建峰;②熬夜,守在窗前;③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期待“太空第二课”;④光荣
23.这句话用了拟人修辞,赋予胡杨、红柳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用“守护、守望、守候”三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期待。
24.再现神舟十三号发射的现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人们对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展现人们为祖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自豪。
【知识点】新闻概括;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读新闻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求读文章进行主观题阅读,抓关键语进行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内容的梳理。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意,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要求,筛选和梳理出符合题意的信息。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段落,结合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21.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概括。
由第①段""遥望着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点火发射、稳稳升空,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可知,写了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过程。
由第④段"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第⑥段“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第⑦段“"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第⑨段"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等内容可知,写了观看神舟十三号发射的群众们的激动表现,表达了人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关注与期待。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这则通讯主要写了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过程,及观看神舟十三号发射的群众们的激动表现,表达了人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关注与期待。
22.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空,由题干提示的事件"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可知,在文章第⑥段,由第⑥段…...."这是科学探索与航天梦想最美的相遇!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可知,人物是星空摄影师戴建峰。
第二空,由题干提示的人物“牧民乌尼尔"可知,在文章第⑦段,由第⑦段“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可概括事件:特意熬夜,守在窗前。
第三空,由题干提示的人物“四年级学生肖浩泽"可知,在文章第⑩段,由第⑩段"这几天,他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我最期待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可概括事件: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最期待"“太空第二课"。
第四空,由题干提示的事件"设卡检查、巡逻执勤,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人物"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可知,在文章第⑩段,由第①段“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可得出感受:十分光荣。
2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由句子“身姿挺拔的胡杨、随风轻摆的红柳,静静守护在这广袤的戈壁滩上,守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候一次次的点火运行"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胡杨和杨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杨挺拔、杨柳随风飘拂轻盈的特点,“守护""守望""守候"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胡杨和红柳在广袤戈壁滩茁壮成长、坚强富有生命力的特点,也写出了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关注与期待。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升起来啦'太震撼啦..…“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可知,描写发射场附近观众的表现,渲染了现场激动、喜悦的气氛,使读者阅读时有亲切感、真实感。
由第④段""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第⑥段“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第⑦段“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第⑨段“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等内容可知,通过写观众们观看神舟十三号发射的表现,体现了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关注与期待。
由第⑦段""对神舟飞天的自豪和骄傲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第①段“"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可知,写到“观众"的表现,体现出人们为祖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自豪。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