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由新闻“题眼”切入文本,了解这则通讯所 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 作品中体现的情感。思考新闻事实的获取和 组织安排,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区分 消息、特写、通讯三种新闻体裁,重点掌握通讯 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重点】
概括新闻故事,体会作者情感,分析文章 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梳理新闻事实的获取与组织安排,为后续 任务式采访做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合作 探究式、对比阅读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 舰短片。
二、新闻对比阅读 ·把握文体
师:若要第一时间报道这一具有重大意义 的新闻事件,会选择什么新闻体裁 参考:消息(及时性)。
(屏显:消息一则)
歼-15飞机在辽宁舰成功起降新华社辽宁舰11月23日电 中国航母舰 载机歼-15在2012年11月23日上午首次在辽 宁舰航母上完成起降飞行试验,成功降落在 “辽宁舰”的甲板上。舰载机着舰是世界公认 的技术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海上科目。本次成功完成起降试飞,意味着“辽宁舰”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上述消息用语准确、简练、直接,严格遵循 “倒金字塔结构”。通讯有别于消息,作者讲述 新闻故事,要求对新闻事件进行更为具体、形 象、生动的描述,兼具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三大特点,如同记叙文一般有完整的结构,写 好一篇通讯实属不易。通讯员蔡年迟、蒲海洋 在现场观看着舰的全过程,并写下了事件通讯 《一着惊海天》。
简要介绍本篇通讯稿的成就(屏显):
通讯稿《一着惊海天》刊登于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 在获得第4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后,又喜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 奖。
一篇作品,能接连被各方看好,必定有其 可圈可点之处。对于宏大的新闻事件,如何获 取特殊视角 我们一起鉴赏这则精品通讯稿 的“惊”人之处。
三、题眼赏析切入 ·借题发挥
(屏显)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 功着舰
师:此文的标题独具特色,主标题生动形 象,仅五个字,字字值得斟酌。副标题朴实,全 面概括课文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赏析。
示例:主标题,“着”是专业术语,指着舰。“一 着”,可以理解为第一次着舰,也可以理解成舰 载机着舰的瞬间,由飞行到降落,戛然而止的 状态。“海天”具有双重含义,即客观的广阔自 然环境,也喻指整个世界。“惊”意蕴丰富,舰载 机惊心动魄的着舰,震惊全世界。
副标题,直观、全面、具有事件概括性,交 代清楚新闻故事。“目击”突显现场感。“首架 次"让主题更集中,事件更突出。而“成功着 舰”的结果,也让新闻报道更具价值。
师:从标题切入,看看课文与标题有怎样 的联系 新闻事件及其组织安排、写作顺序, 紧扣哪个字
参考:“着”。
四、一语立骨品析 · “着”实不易
小组合作探究:聚焦关键词“着”,划分本 篇通讯稿的三个层次,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屏显)
第一部分(1—4):着舰前的“惊颤”。
第二部分(5-21):着舰时的“惊魂”。
第三部分(22—26):着舰后的“惊喜”。
师:我们接下来分组鉴赏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新闻事实的获取与组织安排,为后续 任务式采访做准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 作手法。
(一)着舰前的“惊奇”
1.环境之惊。
师:请找出渤海的海域环境以及工作人员 的工作环境描写,试着体会。
示例:海域环境:(第一段)“辽阔的海面,海风呼 啸、海浪澎湃”——壮美全景式的画面,拉开画 布底色。“八一军旗迎风招展”——人民解放军 军旗,武装力量的标志。
工作环境:(第二段)穿着不同马甲的甲板 工作人员一丝不苟进行检查工作。
2.背景之惊。
师:舰载机着舰的背景也预示着这篇报道 的新闻价值与生命力。
示例:
第三、四段:用具体数据说明事故多、风险 大,为后文的惊魂做铺垫。这也是一份信念, 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一代代国人的强 军梦想。
(二)着舰时的“惊魂”
师:文中语言非常细腻生动,淋漓尽致地 展现了起降的惊魂,看图猜句子,并鉴赏。
(屏显)
用“镜头语言”放大新闻事件的至险
师:通过上述摄影特写,大家能说出文中 对应的句子吗 进行简要的语言鉴赏。
参考: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 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 人都捏着一把汗。
继续提问:“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请从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鉴赏舰载 机起降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
(屏显)
分析: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机 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航母的跑道只有200 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运动要 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沿 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 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舰载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 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师: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比喻句,生动形 象地写了舰载机“起降惊魂”的画面。请模仿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一文 的标题,根据此文生动形象的比喻为舰载机起 降的瞬间拟写新闻特写标题。
(屏显)
“刀尖上的舞蹈”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记学生仿写,自由回答,示例:“凌波海 燕 ”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记;“惊险一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 着舰记;“疾如闪电”——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 首架次着舰记;“汪洋一叶”——我国航母舰载 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记。
师:仔细观察,不同的标题特写的角度往 往不同。
参考:着舰的危险、歼15战斗机轻巧的飞 行、着舰的惊险、舰载机飞行的速度。
师:此文运用了不少新闻特写的手法,如 定格画面、细致描写等,但此文也有比较明显 的故事结构:着舰前、着舰时(高潮)、着舰后。此外新闻特写一般集中描绘一个场面或瞬间, 此文则包括了多个场面、瞬间。近年来“场景 组合”式的通讯手法越来越常见。
(屏显)
通讯与特写的区别在报道同一事实时,特写描绘新闻事件中 的片段,即“描绘新闻瞬间”,聚焦事件的横剖 面,强调时效性、现场感;通讯展示新闻事件的 纵剖面,要求来龙去脉完整。
师:语言是新闻美的载体,小组合作继续 鉴赏第二部分的语言特色和谋篇布局。
参考: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 ”上边的两头, 尾钩钩住处,则是“V ”字的底尖,甲板上定格胜 利,巨大的“V ”字一语双关,这是一个特写镜 头,具有象征意味,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 际形态,也表达出胜利的喜悦与豪情。
把着舰的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形象 生动地写出了歼一15舰载机即将着舰时的轻 巧灵活。
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的对话,语言描写增 强现场感和真实感。
师:文章运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 写和多种修辞手法,突出了通讯的一大特点:文学性。
(三)着舰后的“惊喜”众人惊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请学生自由表达喜悦之情。
师:如果你是记者,在成功着舰后采访一 位人物,你会选择谁
参考:戴明盟(提示:人物通讯)。
五、逐梦海天 ·强军梦
师:辽宁舰的前身是前苏联设计的“瓦良 格”号。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 一切 从零开始。如今,中国也有了国产航母。
(屏显)
山东舰:中国首艘国产航母
2019年12月17日,将成为中国海军发展 史上被载入史册的日子,首艘国产航母“山东” 号在海南省三亚军港正式交付。这是一个里 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迎来国产航母 时代。山东舰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航母,避开 了苏联方案里面的“巨坑”,增加了机库容积, 公开信息显示,国产航母至少可以搭载36架 歼-15舰载机,相比辽宁舰,数量提升了50%。 选择“山东”作为首艘国产航母的名字,主要是 因为山东为建造国产航母及保障设施作出了 重要贡献。
师: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大家可以预测,下 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将以我国哪个省份命名 (学生自由发言。)
六、作业布置
根据课上拟写的标题,将此文改写成新闻 特写,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闻单元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 闻,帮助学生形成思考、辨别、对比、筛选信息 的能力,为学生通向社会生活、关注身边时事 搭建桥梁。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此及彼、不 断深入的过程,学生第一次接触通讯,教师需 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关注新知识的“生长 点”,通过已知知识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奠定 基础。
本教学设计以“题眼”为中心构建课堂教 学预案。主标题"一着惊海天"给人以视觉的 冲击,副标题则是文本精要内容的提炼。通过 读“题”进而梳“理”达到解“情”,整体把握通讯 稿的谋篇布局和情感主旨。教学从新闻标题 切入,提示学生从新闻事件及其组织安排等角 度寻找题眼,设计指向内容解读的主要问题。紧接着聚焦关键词“着”,划分本篇通讯稿的三 个层次,要求小组合作探究概括每部分的大 意,并讲述新闻故事。由此理解通讯的概念: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事件的来龙去脉 比较完整。教学过程中,由题设问,合理引导, 抓住关键,如“着舰时惊魂”这一部分,重点引 导学生鉴赏此文的写作手法。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 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 的一切的。"对比的方法在学习中具有普遍意 义,在新闻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学中,我通过 一种新闻体裁带动多种体裁的学习。此单元 前两篇文章均属于消息,结构特征明显,故以 一则“消息”作为导入,既是回顾,也是为后文 突显通讯的区别性特征做铺垫。运用形象思 维,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报道新闻事 实,则是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所在,此文 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体裁融合”。这篇通 讯稿在定格画面时使用了不少新闻特写的手 法,集中笔力描写精彩的瞬间。如"刀尖上的 舞蹈”“凌波海燕”等特写画面也与“飞天凌空”形成鲜明的类比。在教学中设计“新闻特写” 小插曲,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类“场景组合” 性的通讯写法,更深刻体会特写与通讯对新闻 事件横纵剖面的倾向性。本教学设计突破了 单篇课文的限制,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仅 仅“教教材”,达成了单元整合知识资源的目 标,引导学生关注整体性和关联性,用新闻的 方式学习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