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12:4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愚 公 移 山
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文体知识
寓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的一种文学体裁,情节较为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寓言具有双重内容结构的特点:结构的表层是一个故事,称为“寓体”;结构的里层是作者所寄托的另外意旨或给人的启示,称为“寓意”,又被称为寓言的“本体”。“寓体”和“寓意”的紧密结合,既有故事性,又有寄托性,这是寓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特征。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严文井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郑国(今河南郑州)人。
列子生活在战国前期,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4.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 习 目 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方圆,指面积 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将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全家来商量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直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赞同 提出疑问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况且 相当于“之于”
肩负、扛 敲、打 用箕畚装土石 复姓
换牙 更替 同“返”,往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同“慧”,聪明 指草木
长叹 通达,这里指改变 即使
穷尽
没有话来回答
停止 被他的诚心感动 背 安置,安放
同“垄”,高地
愚公移山
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今义: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竟,却。今义: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3.何苦而不平
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出要绕远路,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三个能挑担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文章梳理
故事背景:
故事开端:
故事发展:
故事结局:
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年且九十
提出主张——讨论方案——开展行动
反驳智叟
感动天帝,山被移走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之妻真心献疑的句子是: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反对者河曲智叟用静止的观点讥笑愚公的理由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1)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对于移山能否成功的问题,愚公这样说: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既肯定了客观事实的艰难,更看到了人力的伟大。他是一个有信心、有义无反顾的坚定、有大智慧的人。
《课文理解》
把握人物
人物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妻子
遗男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支持移山,主动献计献策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轻视、嘲讽愚公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被愚公的行为精神所感动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跳往助之”中可以看出。
智叟
愚公
有发展的眼光
大智
与困难作斗争
大勇
目光短浅
愚公妻子、智叟,体会两人语气态度
二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截然不同:
妻子——担心、疑虑
智叟——嘲讽、轻视
讨论思考愚公智叟两人的取名有何深意?
愚公:目光长远,大智若愚,意在造福子孙后代的智者;智叟:鼠目寸光,自作聪明、知难而退的平庸者;
作者用反语取名,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意味。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首先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其次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还有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再次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最后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力贬低愚公。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感天动地。
悟读感悟精神
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突出寓意?勾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运用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引用衬托,突出精神气魄等。多角度塑造了愚公的形象,突出了本文的寓意,使寓言颇具讽刺意味,也增添了浪漫的神话色彩。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对比
遗男孩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
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②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写出与“愚公移山”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和故事。
成语:精卫填海、矢志不移、水滴石穿。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资料: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引用了这个寓言故事,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比作两座大山,把共产党比作愚公,人民比作天帝。”
198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定义为“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退,不达目的,绝不停止。”
作业: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看法。
内容写法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可看出愚公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出行问题。
C.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D.从文中可看出,愚公在移山时主要遇到了山高大、自己年龄老、人力单薄、工具简陋、路途遥远等困难。
B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小孩“跳往助之”,从中可以看出愚公的行为是得人心的。
B.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是目的和语气全然不同。
C.文章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智叟的形象。
D.愚公和智叟的对话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