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声朗读,熟悉字音
解衣欲睡(jiě) 寝( qǐn ) 藻 (zǎo )
荇( xìng ) 交横( jiāo héng )
竹柏( bǎi )
二、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外面。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问题探究
1、全文围绕一个“游”字,写下了苏轼的所见所闻所感,朗读全文,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通读全文,检索关键信息,把握文章脉络,找出时间、原因、对象、地点、夜游内容、心情等要素信息。
2、为什么苏轼的心境会孤寂惆怅呢?
通过表格中最后一部分作者“心情”的总结,引导学生对苏轼为何会有“孤寂”之情进行思考,这部分就需要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理解。于是引入作者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进行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2)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被挑出隐含讥讽朝廷之意。于是苏轼被御史台逮捕,经过多方援救,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3、在这种贬谪的境遇下,苏轼描写“月”与其他诗歌有何不同?月色有什么特点?
由作者的知人论世,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段落——景色描写,通过对写景手法的分析,进而感知文章主旨。
(1)对比阅读
引入其他写“月”的诗句,与本文中描写“月”的手法,以及“月”的景物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重点句细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空明,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4、 由景生情,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
主要是通过细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五、文言积累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
2、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 虚词,副词,与“相”连用,指共同、一起。
3、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 名词,欲望。
解衣欲睡。 动词,想要,将要。
4、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状语后置。
省略句,省略主语“吾两人”。
六、作业设计:
1、读: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2、思:完成P54课后思考题1。
3、写:默写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