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可以分成三层来分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欣然”二字写其兴奋喜悦之情。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为何能直接想到张怀民呢?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两人境遇处境相同,那此时自然也是无眠。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 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 惋惜无人赏月
在如此美景之下,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复杂的情感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
2、分析文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美景
3、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领悟他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短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领悟他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分析文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美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诗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美食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他的极丰富、多变化、饱含诸多人生况味又潇洒旷达真率的性情千百年来圈粉无数。他是谁呢?他就是苏轼。
二、作者简介、背景补充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承天寺,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3、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三、读准字音、积累重点词语
1、(1)念无与(yǔ)为乐者。
(2)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2、重点词语
(1)月色入户(门,单扇的门曰户)
(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4)相与步于中庭(院子里)
(5)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9)遂至承天寺(于是)
3、参照译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动人游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跟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整体感知
1、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游
2、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儿遗憾
“遂”“寻”急切、激动、渴望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4、读课文,你们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结合背景说一说原因。
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月色入户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悠闲画面,与友人共赏月色,也是让人快乐的。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
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其中的“盖”字,一种推测,一种惊讶,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体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悠然自乐的愉悦。
4、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这“闲”首先是被皇上贬谪之后的“闲置”,是不得参与政事的无奈的“清闲”,但也是一种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生活的“悠闲”,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不仅是一种“闲趣”,更是一种“闲雅”,一种“闲志”。
五、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作业设计】
1、基础部分
抄写原文注释,积累重点词句;练习册第1、2(2)
2、提高部分
练习册第4题
报纸相应练习
3、练习册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