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饮酒(其五)》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 的景象。
2.直接性默写填空。
(1)山随平野尽, 。
(2)月下飞天镜, 。
3.根据要求填空。
(1)《渡荆门送别》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描写过荆门入楚地时的壮阔景象,表现喜悦心情、朝气蓬勃的语句是: , 。
(3)《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借与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中,“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霞飘飞,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直抒胸臆,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自己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5.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请对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做简要赏析。
7.诗歌的最后两句写的含蓄而富有情致,请简要赏析。
8.《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场景?
9.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孟浩然
我行穷水国①,君使入京华②。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注释】①水国:南方水乡。②京华:京都,指长安。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李诗既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B.孟诗将自己与崔国辅的行程作对比,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怅然无奈
C.两首诗都包含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感
D.两首诗的颈联,都寓情于景,巧妙设喻,动静结合,对仗工整。
【链接材料二】
别严士元①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日误儒生。
(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提示: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辽阔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刘诗 ( )
【链接材料三】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①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③,春波绕蜀城④。升沉⑤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⑥。
【注释】①见说:听说。②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蜀城:成都。⑤升沉:指功名得失。⑥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渡荆门送别》诗写景视角多变,颔联写的是远景,颈联写的是月夜俯视及眺望之景。
B.《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字,化动为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C.《送友人入蜀》颈联中“笼”字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同时也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
D.两首诗的内容都和蜀地有关。《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离蜀时的依恋、不舍;《送友人入蜀》表达了送友人入蜀时对友人的牵挂,对蜀地的思念。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钱塘湖春行》写的是 时的景物,“初平”的意思是 ,“暖树”意思是 。
12.默写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颔联和颈联。
, 。 , 。
13.理解性默写填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的美景的句子是“ , ”。
(2)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 ”写出了初春时钱塘湖边莺歌燕舞、欣欣向荣的景象。
(3)《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4)《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 ”。
1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景色。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15.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颔联。
16.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8.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9.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李诗构思大胆,诗中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加以表现。
B.白诗是七言律诗,“行”交代了游踪;李诗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
C.“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易水”既点明了交战的地点,又让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
D.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3)请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链接材料二】
浣溪沙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晚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①渐漫漫。
雪沫乳花②浮午盏③,蓼茸④蒿笋试春盘⑤。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②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③午盏:午茶。④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⑤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白诗是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是其精华所在,诗人细致描写莺、燕、花、草四种景物,展现了西湖的明媚春光。
B.白诗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C.苏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淡烟和疏柳两种景物增添了早春时节晴天河滩的妩媚。
D.苏词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煎茶野餐的趣味,抓住乳白色的香茶和翡翠般的春蔬这两种有特色的事物进行描写。
(2)白诗作者抓住具有春意的景物来描写,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苏词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 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三】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描绘了西湖春景,抒发喜悦心情。
B.《钱塘湖春行》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条理井然。
C.《丰乐亭游春三首 其一》中欧阳修以太守自谓,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
D.鸟是春的歌手,花是春的代言人,两诗的作者都善于选取典型景物,用鸟的动态和花的动态展示春的美好。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饮酒》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1.诗中“尔”的意思是 ;“悠然”的意思是 。
2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中“心远”表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心境,不为名利所惑。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情。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3.直接性默写填空
(1)结庐在人境, 。
(2) ,悠然见南山。
(3)此中有真意, 。
24.理解性默写填空。陶渊明《饮酒(其五)》
(1)诗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诗句是“ , ”。
(2)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句子是: , 。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达自己悠然心境的诗句是“ , ”。
25.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的一组词语是( )
A.“心远”和“悠然”。 B.“真意”和“忘言”。
C.“能尔”和“悠然”。 D.“心远”和“忘言”。
26.本诗是言志之作,下列对诗人人生追求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厌弃官场。 B.淡泊名利。 C.归隐田园。 D.思念故乡。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身居闹市却门庭冷落,表现其孤独与寂寞。
B.诗中运用“菊花”“东篱”“南山”“飞鸟”等意象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和闲适。
C.三四小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揭示出诗人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源于心志淡远。
D.“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情怀。
28.诗人为什么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请简要作答。
29.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3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鹧鸪天①
宋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这首词是陆游四十二岁时,因言官弹劾被免通判,居镜湖三山时所写。②玉瀣(xiè):一种美酒。③黄庭:道经的名称。④元:通假字,同“原”。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词中“丝毫尘事不相关”一句包含的感情和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一样。
B.陆诗上阕中“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写出了诗人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景。表现了他生活的闲适、惬意。
C.陶诗中“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D.陶诗陆词都抱怨因当朝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不归隐山林,寄情山水。
【链接材料二】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对《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为诗人酒后即兴之作,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B.第三、四句,以设问的手法,说明诗人心灵没有俗世的困扰,所以无“车马喧”。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一幅日落山中、飞鸟回巢的和谐画面。
D.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表现了陶渊明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对《浣溪沙》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惆怅情怀。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个“独”字,写尽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D.作者由眼前景想到过去事,虚实结合,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链接材料三】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
苏 轼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的三、四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B.“棋声虚阁上”一句以动衬静,更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C.两首诗都选取了典型的意象,营造出优美祥和的意境。
D.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喜爱。
【链接材料四】
归园田居(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②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③步荒墟。
徘徊丘垄④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枵⑤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⑥无复余。
一世⑦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⑨,终当归空无。
【注释】①游:游宦。②浪莽:放荡、放旷。③榛(zhēn):丛生的草木。④丘垄(lǒng):坟墓。⑤枵(wū):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⑥没(mò):死。一作“殁”。⑦一世:三十年为一世。⑧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为( )
A.甲诗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描写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B.乙诗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华丽,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C.甲诗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乙诗的后四句作者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的自然法则。
D.甲诗融情入景,语言特点质朴自然,颇为精练;乙诗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颇有悲愤慷慨之音。
参考答案:
1. 对偶或拟人 雄伟壮阔 或 气势磅礴 2. 江入大荒流 云生结海楼 3.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4.D 5.对偶,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青山随着平野消失,长江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增加了画面的动态美。表现所见景色的辽阔高远,表达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外出游历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 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此景象的欣喜和新鲜。 7.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含蓄的表达了诗人离开 故乡时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8.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9.不可以,因为尾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表现故乡之水的情深义重,表达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0.链接材料一:D
链接材料二:(1)李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2)刘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毛细雨微微湿润的衣服,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儿声音都没有,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道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链接材料三:B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从“随”“入”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另外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用对偶,据此可以①处填:对偶或拟人;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据此可知②处填:雄伟壮阔或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名篇背诵。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荒、结、楼”的书写。
3.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荆、随、荒。
4.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D. “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表述有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故选D。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为: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诗人仅用十个字便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抒发诗人豁然开朗的心情。
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蕴含着诗人当时见此景象的欣喜和新鲜之情。
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解答时,赏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只要能找准一个切入点,且能简析出其表达效果就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示例二: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作者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月夜俯视所见。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据此可知,这首诗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9.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要求和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示例一:同意。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示例二:不同意这种说法。“送别”二字不可删,因为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一样。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故题中“送别”二字不可删。
10.链接材料一:
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孟】诗颈联“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意思是:我躺下听到海潮到来的声音,起来看到江月斜挂在天边。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链接材料二:
(1)本题理解诗歌情感。
结合李诗《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据此可知,李诗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
结合刘诗《别严士元》“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据此可知,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景色之中还复印着人物的动作,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表现出了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据此作答。
链接材料三: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化动为静”错误,“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的美感,应为“化静为动”;
故选B。
11. 早春 刚刚与湖岸齐平 向阳的树 12.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13.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4.C 15.颔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几处”对“谁家”,“早莺”对“新燕”,“争”对“啄”,“暖树”对“春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符合律诗特点,读来朗朗上口。 16.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7.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18.以景结情,表达作者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19.链接材料一:(1) 听觉 视觉
(2)D
(3)示例一: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成“黑云”,表明敌军人数众多;“城欲摧”运用夸张的手法,表明形势万分危急;又把阳光照耀下的铠甲比成“金鳞”,生动地写出了我军将士严阵以待的气势。
示例二:“黑云”“压”写出了敌军来势凶猛,“城欲摧”表明形势万分危急。“金鳞开”则写出守城将士的甲衣金光闪闪,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显示出守城将士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
链接材料二:(1)B (2) 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 清旷闲雅
链接材料三:C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和解释词语的能力。
《钱塘湖春行》中的“早莺”“新燕”“浅草”等意象以及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都表明本诗描写的是早春之景。“水面初平”的意思是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平”的意思是“刚刚与湖岸齐平”。“早莺争暖树”是指初春时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
12.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莺、啄、蹄。
1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孤”“脚”“莺”“啄”“蹄”“阴”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1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景色”有误,应为: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百花初放,春草萌发的西湖早春的景色。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为: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几处”对“谁家”,“早莺”对“新燕”,“争”对“啄”,“暖树”对“春泥”,由此可知,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生动形象描绘出一幅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图。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18.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尾联写作者最爱湖东白沙堤。用“最爱”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19.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1)本题考查诗句写作角度的把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句意: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2)本题考查内容赏析。
D.“无力击鼓,斗志难振”错误,“鼓寒”“不起”是指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结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诗句的赏析,可以从所表现的意境、所用修辞、所表达的感情三点中选取一项进行分析。
“压”,是“逼迫”的意思,写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揭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开”是依次排开之意,写出了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的对比。“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运用夸张的“欲摧”,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战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链接材料二:
(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内容理解。
B.白诗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最爱”一词直接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不足”是“不够”的意思,怎么走也走不够,表明湖东景致非常美丽;
故选B。
(2)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白诗前三联写西湖早春景物,尾联抒情,“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最爱”一词直接表现了作者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苏词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两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清旷闲雅和达观进取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三: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表述有误,“鸟歌花舞太守醉”意为:鸟儿欢歌百花起舞,太守沉醉其间,是运用拟人修辞写鸟语花飞的场景,并非运用比喻修辞;
故选C。
20. 东晋 陶渊明 21. 如此,这样 闲适淡泊的样子 22.A 23. 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 欲辨已忘言 24.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5.A 26.D 27.A 28.诗人以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表明已不受俗烦,表达了其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9.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0.链接材料一: D
链接材料二: (1)C(2)D
链接材料三:D
链接材料四:C
2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酒》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2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问君何能尔”意为:问我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见南山”意为: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
A.理解有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居闹市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表现诗人的超尘脱俗。
故选A。
2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喧、篱、辨”等字的正确书写。
24.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庐”“喧”“尔”“悠”“篱”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25.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开篇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心远”二字写出诗人远离世俗的心态;
诗人在自己的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悠然”写出作者的悠闲自在、自由的心态;
故选A。
26.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D.结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可知,作者身居闹市,却断绝世俗交往,看出他厌弃官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作者因为内心远离世俗名利,所以能够做到身处闹市而不受世俗拘束,表现作者的淡泊名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作者在田园生活的愉快,自在,表现出归隐田园的幸福;但是没有“思念家乡”的感情;
故选D。
27.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诗人虽居闹市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表现诗人的超尘脱俗,并非“孤独与寂寞”;
故选A.
2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因为诗人心境澄明,恬淡自适,虽在人境,却未感到车尘马足的喧嚣。诗人在尘市中居住却感觉不到尘市中喧闹的声音。这说明了诗人有一颗闲适、不被尘世所蒙蔽、淡泊名利的心。同时因为车马一般是权贵才能用得起的,所以“而无车马喧”写的是作者和权贵没有来往了,表现作者的淡泊名利;作者此时看到的是“南山”,是“飞鸟”,感受着自然的美好,体现出陶醉自然的愉悦。
29.本题考查诗歌画面。
这两诗的意思是: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格外美丽。飞鸟相伴而返。题目中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句的画面,答题时就要对诗句的意象进行有拓展的描绘。这句诗的意象有:山气、夕阳、飞鸟。描绘画面时,就要发挥想象给这些意象加上适当的修饰词语,让画面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比如山气是南山中在山林间升腾舒展的云气;夕阳是酡红的,渐渐隐没于山巅的;飞鸟相与,呼朋引伴,鸣声清脆,归于林间。合理的想象,把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得有形、有色、有声。
示例:南山上缭绕着一层层雾气,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秀丽,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归巢。
30.链接材料一: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D.陆游《鹧鸪天》“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说的是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是在怨天,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不归隐山林,寄情山水。但是陶渊明在《饮酒》中描写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和自己超然物外的生活图景,写眼前景物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描绘了一幅优雅、恬淡,自然、和谐的画卷,也借此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和自己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情和旷达的心胸。因此D项“陶诗陆词都抱怨因当朝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述错误;
故选D。
链接材料二:(1)本题考查诗歌句子的赏析。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选项中“和谐画面”理解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作内容的理解。
D.这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意为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巧借眼前景物,抒发伤今之情,情感由自然景物的变迁更替,透露出作者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的事情的留恋,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惆怅。选项中“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之情”表述有误;
故选D。
链接材料三: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D.“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错误。甲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乙诗前两联选取了“晚照”“乔木”“前村”“夕烟”“棋声”“虚阁”“早霜”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平静自足的心情;后两联写诗人被贬远地却不怨恨,因为这并不意外。这里风景优美,如同家乡蜀地,在这里可以找到家乡的感觉,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旷达,没有对官场的厌恶;
故选D。
链接材料四: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A.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B.乙诗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D.乙诗中,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中,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伤和感慨。选项中“悲愤”有误;